X

邵逸夫的葬礼上,仅两位女星获准出席,子女为何不愿继承遗产?

2014年年初的冬季,1月7日,当北方还天寒地冻的时候,地处南方的香港气候则早已温暖如春。也就在这一天,一手缔造出庞大“邵氏帝国”文娱产业的著名企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自己的住宅内永久闭上了他的双眼。

可能有人会问,邵逸夫是谁?

如果对于他的娱乐帝国“邵氏公司”还不太了解的话,那么一所所中小学里的“逸夫楼”大家一定都听过见过。

身为娱乐大亨的邵逸夫,并不贪恋自己的财富,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为无数学校都捐助了资金。由其款项建起来的“逸夫楼”,让许多中国学子受益。也因此,虽然邵逸夫先生走了,却长久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邵逸夫生前,作为香港娱乐产业的“掌舵人”,他饱受追捧。2014年去世后,香港各界名流都想要前去吊唁他,尤其是受他影响最深的香港众多明星艺人,纷纷向其家人递交了参加葬礼的请求。然而在这堆积如山的申请信中,最终只有两位女星获得了邀请出席葬礼的批准。

不仅如此,哪怕邵逸夫一生当了这么多年的慈善家,撒手人寰时留下的遗产也依然多达200亿之巨。可奇怪的是,面对这笔普通人几乎一辈子都花不完的巨额财富,他的亲属子女们,非但没有发生争抢,反而出现了无人愿意继承的情况。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得从邵逸夫自身的过往经历及逝世前立下的遗嘱说起。

知交好友

事实上,早在2007年,邵逸夫过完他的100岁生日后,就已经开始了退隐生活。尽管身体还很硬朗,但人活百岁,该经历的大大小小事情,基本都已见识过了。

邵逸夫

对于邵逸夫个人而言,生活安定、公司运营良好、家人安康,没有什么不满足的。所以,面对家人的劝诫,他遂做出约定,答应大家之后要在家中“度过最后的岁月”。

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或许将不久于人世,向来做事细致周详的邵逸夫也早早对自己的后事做出了安排。

他写下遗嘱,于其中嘱咐,自己死后的葬礼及追悼会等一切从简,不需要什么风风光光的大办。至于送行的人,有部分亲属到场即可。

也就是说,邵逸夫的葬礼,一开始就限定了范围,只有关系亲密的亲属或朋友才可以受邀入场。

2014年1月10日,葬礼在一所高规格的大楼内举办。邵逸夫躺在晶莹的水晶棺中,他的巨幅相片高挂在墙上。

灵堂内,根据媒体记录,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中午的11点半,陆陆续续一直有亲朋来给他送行。甚至连香港前任特首董建华也来到了现场,献了一束鲜花进行庄重的吊唁。

邵逸夫在香港娱乐界是泰斗级人物,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许多明星都想来送他最后一程,不过最终获准者寥寥无几,女明星中仅有二人得到了许可。

这两位女星就是曹众和甄珍。

曹众是被邵逸夫给一手捧红的,纵观其星路发展历程,离不开邵氏公司的扶持。当然,形象气质极佳的曹众自身能力也很出众,没有辜负邵逸夫的期望。

早在1989年,年仅19岁、才初出茅庐的曹众就凭借电影《百花鸟》得到了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的提名,此后事业步步红火。

深得邵逸夫看重的曹众,跟随邵逸夫出席过不少活动。在香港这片文娱业昌盛的土地,他们也偶尔被无处不在的狗仔拍到相互肩并肩、手挽手的亲密照片,乃至一度有传言称她是邵逸夫”绯闻女友“。

曹众和邵逸夫

不过,这实际上是一种谣传。两人虽然关系亲密,却并非为情人,更接近朋友。

曹众对于邵逸夫的夫人方逸华一直十分尊敬。邵逸夫还在世时,夫妻二人曾结伴出行,曹众也在一旁陪同,言语举止都讲分寸,十分得体,“未越雷池半步”。

因而,对于邵逸夫和他的家人来说,曹众的身份,就等同于亲属一般。在葬礼即将正式举办时,她被方逸华点名邀请出席,这份认同和亲近,不是没有理由的。

在葬礼举办的当天,曹众吊唁完离开的时候,有记者拿着话筒想要对她进行采访,曹众直接拒绝掉,眼眶泛红的她声言:“六叔走了,我心情很难过,不接受访问。”

曹众出席邵逸夫的追悼会

除了曹众,另一位获准出席的女星甄珍,与邵逸夫夫妇二人同样关系匪浅,有长达四十余年的交情,是实打实的至交老友。

得知邵逸夫逝世的消息,甄珍当时正身处台湾。接到电话,突闻此噩耗,震惊的她立马就放下了所有计划行程,赶到机场乘坐飞机赴向香港。而后一下机,又驱车直奔向举行葬礼的灵堂。

一身素服、妆容简单。在媒体的镜头下,往日里风采夺人的甄珍此刻却难得神色忧郁,面对水晶棺和邵逸夫的遗像泪流满面,神情里有说不出的憔悴与悲凉。

她安静地默哀。几个小时后,葬礼结束,专车载着水晶棺送往了殡仪馆进行火化。邵逸夫的骨灰被装进了肃穆的黑色骨灰盒中,最终埋进香港这片他一辈子生长和热爱的土地。

甄珍

送别完这位年过百岁、令人尊敬的老人,邵家仍旧还有重要的事情没有解决——邵逸夫离世后所留下的百亿遗产归属。

大众的视线,纷纷移向了这里。人们都很想知道,如此庞大的一笔财富,该如何继承与分配?毕竟按照常理,一个处理不好,接下来就会上演轰轰烈烈的一出九龙夺嫡戏码。

面对邵逸夫留下的200亿巨额资产,无论是邵逸夫的前后两任妻子,还是他的四个儿女,对于这笔不菲之财,都保持着无比的清醒和冷静。甚至一度出现无人愿意继承的怪异局面。这让那些兴冲冲等着看豪门恩怨的旁观者感到意兴阑珊了。

邵逸夫和两任妻子

众人都很疑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究其缘由,还与邵逸夫个人的一段往事有关。

风流往事

邵逸夫年轻时候富有闯劲,一直都想干出自己的一番大事业。他偏爱文娱,为了寻求发展机遇,就跟随自己的大哥来到了文娱产业兴盛的新加坡。

在新加坡期间,为扩展自己的人脉,以打开局面,兄弟二人广结那里的名流,由此结识到了当地一位叫余东璇的有名富商。

余东璇是一位热情的人,第一次见面就同邵氏兄弟二人十分投机,几乎一见如故。随后余东璇经常请他们到自己家中来喝茶聊天。也就是在余东璇家中,年轻俊逸的邵逸夫初次见到了黄美珍。

邵逸夫和黄美珍

当时的黄美珍与余东璇是公开的恋人关系,同出于商人世家的二人,在家族生意上也有很强的业务关联,因此经常成双入对地出入各个场合。

可不巧的是,邵逸夫对黄美珍一见钟情。在随后的接触中,黄美珍亦被邵逸夫优雅诚恳的气质所吸引。犹如干柴碰到烈火,彼此间的感情迅速升温,不久后双双坠入爱河。

但俗话说“朋友妻不可欺”。尽管内心十分喜欢,两情相悦,可邵逸夫始终不敢当众表达自己的爱慕,对余东璇始终心存愧疚。

余东璇

好在余东璇对比表现得十分豪爽。他很快察觉到了两人之间遮遮掩掩的感情,心里估量自己如若固执,不仅强留不住黄美珍,还很可能失去邵逸夫这个朋友。于是在了解情况后,余东璇没做过多挽留,反而爽朗放手,选择了成全。

1937年,因为好友的不计较,邵逸夫与黄美珍得以真正结为伴侣,正式结婚。此后二人如胶似漆,朝夕相处,没过多久便生下了两男两女共四个孩子。

他们的婚后生活十分幸福,携手度过了漫长的一段美妙时光。然而正像食物有保质期那样,再美好的爱情,也有可能随时间的流逝发生演变。

由于生意上壮大,邵逸夫变得越来越忙碌,二人也就聚少离多,一些观念上的相左亦加速了爱情的变质,使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密。这段时期,一次偶然机会,邵逸夫又在新加坡邂逅了新的女人——歌姬方逸华。

那是1952年的一天夜里,结束完一日的工作,邵逸夫整个人都身心疲惫。左右无事,他遂到自己开办的邵氏戏院楼上一家歌厅里休息,以舒缓自己的疲劳。

当时的方逸华在南洋一带已经小有名气,人美声甜的她有“出谷黄莺”的美称。邵逸夫来到歌厅时,她正在演唱,是金曲《花月佳期》。

娓娓动听的歌声,成功吸引到了邵逸夫的关注,一曲结束后仍意犹未尽。邵逸夫派人去买了一大束鲜花来献给方逸华。而为表示自己的谢意,方逸华也随后前往了邵逸夫所在的包间道谢。

方逸华

二人一见面就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了无比的亲切感。邵逸夫的成熟稳重让方逸华心安,方逸华的活泼大方也令邵逸夫眼前一亮。一问才知道,原来他们的故籍都是上海。

在包间内,尽管还是初次见面,二人却如多年不见的老友一般推心置腹,情恋的火花渐渐升起。

此后,邵逸夫时常会到歌厅里来给方逸华捧场,方逸华也会到其包间内去慷慨倾谈。一来二去,两人间的距离迅速拉近,颇有种不是恋人却胜似恋人的感觉。

这样的联系一直持续到1957年。那一年,已在新加坡闯出自己一番天地的邵逸夫准备再回到香港去发展。

临行前他将自己的正妻黄美珍及四个孩子都安顿在新加坡,独邀方逸华同自己一起去往香港,并希望自己这位“红颜知己”能够加入自己的邵氏公司。

方逸华在认真思索后,答应了邵逸夫的请求。她收拾行囊随其来到香港,并主动要求从邵氏公司最底层的一名文员做起。

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凭借自身不懈的努力与智慧、及邵逸夫的赏识,短短数年时间,方逸华从文员一路升迁跻身进了公司高层,成为决策者的一员,担任邵逸夫工作的左膀右臂。

也正是在方逸华的经营之下,邵氏公司进一步壮大,成功在香港缔造出一个庞大的“电影帝国”,一度还被西方誉为“东方的好莱坞”。

就这样,数年来的相处,邵逸夫与方逸华终于正式走在了一起。

与此同时,邵逸夫与黄美珍的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同四个孩子之间也有了隔阂。

人生遗憾

因为整日忙于工作,邵逸夫多年来几乎没管过自己的孩子。他将四兄妹全部托付给自己的兄长照看后,除了每月足额的生活费,孩子从他身上基本没体验到父亲的温暖。

又由于邵逸夫的“移情别恋”,四兄妹更是视父亲为背叛者,认为他身为父亲却不负责任,轻易就抛弃掉了他们及母亲黄美珍。乃至后来黄美珍因病去世,邵逸夫和孩子们甚至差点儿就反目成仇。

邵逸夫和方逸华

对于孩子的这份态度,邵逸夫当然是有所察觉的。他也曾想过试图进行弥补,主动给予关怀,但已经长大的四个孩子却不买账。

这让邵逸夫一直都怀着深深的歉意,直至离世也没能彻底化解。

正如同爱恋会随时间而消磨一样,再深的伤痕也总会在岁月的流转中被逐渐磨平。2014年,107岁的邵逸夫永远闭上了自己的眼睛,告别这个丰富多彩的人世。

四兄妹听到消息后,尽管长时间对邵逸夫都怀有怨恨,但无论怎么说,他也是自己的父亲,这份与生俱来的血缘纽带,是不随主观意志就可以轻易割舍掉的。

他们遵循做子女应尽的孝道,不约而同地抽出时间赶回来参加葬礼。没有喜悦也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死如灯灭的感慨和一丝淡淡的释然。

在灵堂上,他们跪坐于地,对着邵逸夫遗像磕头轻轻叩拜,以送别自己父亲最后一程。

所以,遗产分配的事情就很容易理解了。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与父亲间关系的深深隔阂,让他们四兄妹对于这笔巨额遗产都不愿意继承。

何况他们每个人都很有出息,有着自己热爱的事业,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对于更多财富并没有太大的需求。邵逸夫生前亦为他们设置了信托,足够保证四人就算一辈子不努力也衣食无忧。

因而,对于200亿的财富,他们毫不觊觎。在仔细思量及讨论过后,四兄妹都觉得自己不适合影视行业,选择将无人继承的遗产交由基金会打理。这样一来,免除了不必要的争斗,使兄妹间的关系不至于横生枝节。

传奇人生

纵观邵逸夫的一生,其实是十分顺畅的。生于上海富商家庭的他从小就在优渥的生活环境中长大,耳濡目睹也培养了他格外机敏的商业眼光,爱好文娱,这也为其后来开创的大事业埋下基础。

邵逸夫从青年时期开始自主创业,很快就在浮沉的商海中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同时与黄美珍、方逸华的爱情亦取得进展。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邵逸夫后来成为香港的娱乐大亨,一手缔造出邵氏文娱帝国的不朽传奇,足足引领了一整个时代的娱乐潮流,影响了亿万人。

邵逸夫和邵氏集团

当然,如果只是商业上取得成功,并不足以让他被许多人所铭记。人们怀念他,主要就是因为功成名就的他没有像许多商人那样贪婪无度。

在事业有成后,邵逸夫一边经营产业之余,也专注地从事慈善事业。

他做慈善从不是装样子、摆姿态的,而是真心实意想要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数十年来都孜孜不倦、不求回报。

其范围大都集中于能影响多数人的医疗和教育领域。不少学校和医院因为他设立的基金而建立起来。一座座“逸夫楼”与“邵逸夫医院”,遍及香港和大陆各地,无数人因之得到帮助,甚至得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逸夫楼

每当国家遇到危难时,邵逸夫更是慷慨解囊,毫不吝啬,数次为灾区捐款的港元都以亿万计算。使不少受苦的民众因之受益,尽快走出灾难的折磨,重建自己的家园。

邵逸夫的爱心是有目共睹的。他多年来的无悔付出,也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2008年时,民政部授予他“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而这份殊荣,邵逸夫当之无愧。

2014年,邵逸夫先生闭上眼睛,永远地走了。但他灵魂却将永存,久久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