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世界上玩金融最厉害的一撮人在哪,毫无疑问,一定是在华尔街。
但是在20多年前,华尔街可不像今天美媒口中所说的“越来越爱中国”那样,当时流行着一句话:只有傻瓜和勇士才会去买中国的不良资产!
不过,还真有敢买的,它就是被华尔街嘲讽为傻瓜的高盛,一出手就是19.7亿元!但高盛可不是“真傻瓜”,后来的事实表明,那是高盛疯狂收割中国市场的开始,把中企玩弄于股掌之中。
高盛成立于1869年,那会咱们的慈溪老佛爷才刚垂帘听政,至今这家美国顶级投行已经走过153年的历史,被称为“华尔街屹立不倒的灯塔”。
美国媒体更是形象地称它为“吸血大乌贼”,无情地把吸管插入任何闻起来像钱的东西里。像迪拜泡沫、希腊混乱、欧债危机等,背后都能看到高盛出其不意伸出的“黑手”。
而早在上世纪80年代,高盛就瞄准了中国市场。它先是在1984年成立香港亚太地区总部,制定进军中国市场的策略;10年后,高盛正式在北京、上海设立代表处,进军中国市场。那会,中国的资本市场才刚开始起步,高盛也的确没捞到什么好处。
直到2001年,机会来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企业改制、资本私有化,国内银行业积累了上万亿的不良资产,政府也开始头疼,怎么办呢?不仅专门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还欢迎其它金融机构参与进来。
高盛见状,给当时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华融抛出橄榄枝,买下了19.7亿元不良资产。华融当然是高兴坏了,但高盛的目标根本不是它。
通过与华融成立不良资产合资公司——融盛公司,高盛间接跟“宇宙行”工行搭上了线。有百年投行经验的高盛,工行自是高兴跟它合作处理不良资产,但恰恰也被高盛的专业和精明所忽悠。
高盛直接给银行业开具了一份“病理诊断书”——《中国银行的风险与出路》,各种危机渲染,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国有银行通过改造,上市。
然后真的到工行要上市之前,它又一直鼓吹股市泡沫太高了,各种看空中国股市,其实就是为了在购买工行股份的时候压价,最终高盛出资25.8亿美元,以均价1.22元的价格获得了5.75%的股份。
这个时候,高盛态度出现180度转弯,净挑好的说,不断给股民洗脑,为工行上市造势。当工行在A股上市时,发行价已经上调到3.12元,高盛净赚200%的利润。到2013年完全清空“宇宙行”股份时,高盛累计获利高达72.6亿美元,这是高盛入华以来赚得最多的一笔。
其实,高盛何止是收割“宇宙行”,这20多年来,无数中企在它的忽悠下惨遭收割,高盛由此落得个“坑国企”的名号——猎杀中航油,让其损失了5.5亿美元被迫债务重组;忽悠中国国航和东方航空进入不熟悉的衍生品领域,让其各自损失了62亿和68亿元;而中远洋听了高盛的话搞套保,亏了50亿......
这其中,自然是有常规的市场操作行为,但也有“上不得台面”的操作,比如猎杀中航油。原本中航油是高盛在新加坡子公司杰瑞公司的合作伙伴,正因如此,中航油听信了高盛两次“挪盘”的建议,最终损失了5.5亿美元,被迫债务重组。
更惨的是,这番操作被新加坡指控为“恶意扰乱金融秩序”,时任中航油总裁陈久霖背锅,入狱4年之久。
实际上,中航油早就是高盛的“瓮中之鳖”,因为与中航油合作的杰瑞公司,不仅是中航油交易部门的风险管理公司,还是它期权交易的第二大对手盘。把风险管理交给对手打理,哪有不被往深坑带的。
很多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高盛能将中企玩弄于股掌之中?答案可能就像高盛前董事长劳埃德·贝兰克梵所说的,是因为中国企业对金融深潭的一知半解。当高盛祭出一系列金融工具时,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中企,都很容易一叶障目。只能说,想学东西,还是得交学费!
中国资本发展到今天,对外开放的大门也越拉越大。越来越多的华尔街资本巨头把中国看作是最后一块未开发的赚钱之地。
花旗集团正计划今年在中国申请期货许可;摩根士丹利寻求在中国申请5张新银行执照;而高盛则计划把在华员工增加一倍......以至于美媒都感叹:华尔街越来越爱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