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热点分析】疫情对新加坡居民和在新企业的冲击有多大?

16年前,我初到新加坡,正是年轻力壮的时候,很少生病,偶尔一次生了病,去看医生。

“我发烧,喉咙也不舒服,明天还有急事呢。麻烦你给我打一针,或者打点滴吧。”我非常客气,甚至有些献殷勤说了这番话,以为会像国内一样,听到医生客气地回应“好!”然后挂吊瓶,聊会儿家常,再回家,没想到竟然被医生直接拒绝“No!”并且解释说乱打点滴的坏处。我当时看着他,脑子一直环绕着一句话:为什么我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打点滴,竟然被看作“乱打点滴”了呢?

这就是我在新加坡的第一课…

多年过去了,我家乡的那个18线小县城也不再随便给人打点滴,但每次我带娃回国,孩子发烧,亲戚看我给他们喝的“甜水”,还是忍不住吐槽:这能管用?直接给他xx药,不就很快就好了?

看,这就是两个地方的差别。

中国很大,我很难保证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跟我家乡的做法一样,但无可否认,中国的一些地方,跟新加坡这个国家的做法,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疫情期间,尤为如此!

中国凭借国家宏观体制之强,宣布“封国”、“停课不停学”等强力管控措施,迅速阻止病毒传播,使疫情稳定下来。大约两个月后,如今众多企业已逐渐复工,学生们也将逐渐复课,作为从大陆出来的新移民,我由衷欣慰。

然而,作为一个在这里生活了十五六年,并且向来从事新闻工作的“老移民”,我对本地的政策也比较理解。

所以,当人说这里会“封国”的时候,我知道,这不是不可能,但至少目前不可能。我以其中两点为例:

新加坡赖以生存的主要行业是什么?

你会想到金融业、制造业(高端)、贸易业、服务业、港口船舶等等行业。因为自然资源匮乏,咱们就没有第一产业可谈,接下来以金融业为例,稍微聊聊。我跟本地的一些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做私人银行业务的朋友聊过。这里每一家银行都管理数亿新元的资产。如果新加坡封国,停转一个月,你可以想像其中的损失吗?即便不封国,以做高杠杆性质高风险的投资者,损失已可能达到百万、千万级,更不要说封国了。高端制造业、贸易、服务业等行业更不要提,至今未封国,已经大受影响,如果封国,有多少人将丢掉饭碗?难以想象。

新加坡向来“顺势而为”

我之前在一篇文章里提到“Evidence-based measures”,新加坡政府历来是以推行“以证据为本的举措”,大致上可以理解成为:顺势而为。“势”发展到某种程度,才需要、必须有相应的“作为”。

如今,新加坡确诊人数近千,本地传染病例和不明来源病例逐渐增多,政府肯定会采取越来越严格的措施,严!严!严!对不符合法令、法规的罚!罚!罚!然而,是否到了封国、停学的地步?没有。

今天是中小学每周在家学习的第一天,接下来会不会扩大为每周两天?有可能恢复正常上课?都有可能,答案还真的像部长们说的“视情况而定”!“顺势而为!”

这就像我在家乡看医生,如果我急需,是可以要求打针、输液,但在新加坡,对不起,大家都一样,先吃普通的药,如果几天后情况严重,再来吃抗生素什么的吧。这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顺势而为”吧。

当然,最近几天,我想大家越来越关心、也更担心的是:

疫情冲击下,下面这三方面:

自雇人士

我身边的自雇人士(新加坡用语、意思是个体户),从事旅游业、烘焙、摄影等行业的,没活干了,他们怎么办?政府有补贴,但足够吗?

疫情过后,这些人为了以策完全,还会从事这类行业吗?政府一直在谈行业调整,我看这些个体户,自己就会调整一番。

企业

政府通过预算案、追加预算等,拿出数百亿新元帮助新加坡人,包括企业,很多企业都能拿到薪资补贴,有个别老板跟我说,他亦喜亦忧,高兴的是,政府会给他的每个员工多达25%的工资补贴,但担忧的是,即便是每个月补贴1000元,如果生意没有了,那另外4000元从哪儿来?这着实得看疫情影响多久?

对行业来说,中国在经历了疫情后,直播业、物流业、内容为王的短视频等行业快速崛起,IP带货也盛行起来,连罗胖都加入淘宝直播,然而,在新加坡,这些领域种很多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

普通上班族

有企业老板跟我说,政府鼓励,企业保住员工饭碗,但如果企业都经营不下去,他自己还有饭碗吗?我深表理解。如果企业都倒了?员工不是被炒,是自动失业啊。我有一个经营西餐馆的明星朋友,最近已经跟银行贷款了数十万新元,他也大吐苦水,经营困难啊。如果你问,为什么不能送外卖?朋友,不是什么食物都方便通过外卖,而且不是这么容易就做外卖业务。其他行业,我不一定涉足,所以也不一定清楚,就不赘述。近两年,新加坡媒体一直在谈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不够饥渴,疫情冲击经济,大家为保饭碗,会不会更加饥渴?心态、做法上都有所调整?

接下来,怎么办?还有可能投资吗?我想,最近不同行业的投资人、财务顾问等人都会给你很多的答案。

但,要我说,有现金,才是王道。

有现金,一切才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