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偷家族》前,你必须知道的事
原创: 曾经一千王子 中国电影报道
仲夏之夜,未眠。
因为网络的发达,我和新加坡的好友,一起与困倦和时差战斗,为的是听清楚记明白,戛纳颁奖的每一个瞬间。
北京之后的匆匆一别,我送了他一本是枝裕和的书,就好像是枝裕和的电影一样,人的一生一直在寻找一种牵绊和一种仪式。好像《如父如子》中的那个照相机,人们为了铭记离别,总要去赠予什么。其实不过是,为了自己的不舍而做的无用功。
对于是枝裕和的影迷来说,即使他赋予自己电影结尾再好的处理,也比不上戛纳夜晚的结尾,凯特·布莱切特念出那个名字,送出了那个好像希腊神话中的“金棕榈叶子”。
《小偷家族》击败了那部3.9分的“神作”,这是属于是枝裕和的故事结局。当晚有人说戛纳还了《无人知晓》欠给是枝裕和的尊敬,我和朋友淡淡一笑,戛纳早已结束,但是我们都不愿意关上电脑。
从《无人知晓》谈起,回顾处女作《幻之光》,我说起我最喜欢的《步履不停》和有些失望的《如父如子》,直到5点的闹钟响起。
晚安,是枝裕和。晚安,戛纳。
《小偷家族》定档8月3号,我总想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因为新加坡已经上映,我得到了新加坡好友的帮助,他告诉我《小偷家族》的所有,都在我们聊过的四部电影当中。
我昨天又重温了一遍这四部电影,伴随着是枝裕和的长镜头,和我无比欣赏的配乐,凌晨3点45,我与是枝裕和再道晚安。
今天,我将会以这几部作品获得的提名作为一个时间线,和大家聊聊它们的故事。
《幻之光》
长镜头、生活化叙事
凭电影处女作就杀进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是枝裕和注定要在影史留下自己的名字。虽然最后陈英雄的《三轮车夫》带走了金狮,但是我认为《幻之光》更加的出色。
是枝裕和后来戏言《幻之光》不算是他的处女作,因为这部作品有太多大师的影子——“安哲”、侯孝贤等等。
但我认为,是枝裕和此时已经展示出自己的电影哲学,他带着日本本土文化的纽带,去思考这个世界。处女作有着欧洲电影大师的影子,也不足为奇,陈英雄也是在法国吸取了最优质的欧洲电影的营养。
《幻之光》讲了一个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生活到不能再生活的故事,但是是枝裕和在里面安放了自己对于死亡和羁绊的思考,最重要的,他有了自己的流派。
《幻之光》奠定了是枝裕和的拍摄视角,这个对于他后面作品的影响非常重大——该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和固定机位,这样的摄影会让观众感受到是枝裕和以一个平视的角度,去表达生活化的东西。
但是随着剧情的不断延伸,是枝裕和摄像机的角度也在不断拉高。从平视变成了“上帝视角”。在这个角度上,是枝裕和默默的记录着角色的经历,还有对死亡的执念,和宿命的羁绊。
结尾处,是枝裕和完成了他身份的第三次改变,他的风格也建立了起来。观众似乎感受不到是枝裕和在用导演的身份去影响他作品中人物的命运,甚至不需要观众去完成最后的哲学思考。
如同影片结尾处,依旧保持的长镜头一样,是枝裕和将所有的和解再一次交给生活。他的镜头语言,可以让时间在静止中流淌。
观众在生活中找寻着是枝裕和所表达的和解方式,可是枝裕和根本没有说明,他只不过用镜头记录着,人们的心事、海边的西瓜、安静的小镇、射入窗里的那束光。
《幻之光》奠定了一个属于是枝裕和自己的风格,而且在之后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无人知晓》
被遗弃的孩子
《无人知晓》的原型要比电影中残酷的多,那是一个几乎没有希望的故事。但是你很难想象是枝裕和把它改编成这样,《无人知晓》的痛被是枝裕和拍的很轻很轻,甚至在有的地方,观众们都会忘记,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这部片子中是枝裕和再一次沿用了《幻之光》的技法,并运用得更加成熟。前作中我们还能看到欧洲电影的影子,在这一部中,我们好像找不到同类型的作品和他对比。
是枝裕和,就是是枝裕和。
在他的镜头下,生活的恶意和善良、希望与绝望没有被强加定义,没有被赋予讨论。抛弃孩子的妈妈,可以如此爱自己的孩子;那些镜头下的孩子们,承受着他们这个年龄,不应该承受的经历。
可是这一切,无人知晓。
是枝裕和用生活本身去控诉生活,让我们感受得真真切切。这部作品一直紧抓观众的心,让观众目睹着生活的苦楚和无奈,绝望像在真空中呐喊一样,发不出声音。
但是,这就是生活。
影片结尾的处理,已经足够让是枝裕和进入殿堂级导演的名单。黑夜和白天的转换,他将悲伤与希望在夜与日的转换中化为乌有。
明媚温暖的阳光洒在四个孩子身上,刹那间,观众感受到了是枝裕和的温暖。当我们以为他参与了关于他们未来的讨论的时候,他的长镜头将我们再一次拉回现实,他们的背影仿佛在告诉我们,他们的未来也就这样无人知晓,无论生活发生什么,他们都要坚强的活下去。
我们难以理解是枝裕和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好像所有苦楚、悲情,都不过是生活的过客,而生活本身,他是不会给观众一个定义的。
是枝裕和说,有时候连他自己也想不通,很多影评人说他对生死,对家庭,对很多东西有着很多的思考。但他说,只是碰巧而已,他自己碰巧对这一类故事有着很深的共鸣。
也就是这部《无人知晓》引出了我一开始说的故事,《小偷家族》是还《无人知晓》的“债”。那年全世界和电影有关的人都知道了是枝裕和,可是他却和金棕榈,擦身而过。
我相信是枝裕和是不会在意的,因为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步履不停》
对家庭的探讨
2008年,是枝裕和保持着自己的高产,他对于生活的热爱、讨论、记录依旧“步履不停”。
可是那一年的金狮被一个摔跤手捧走,金棕榈大奖更是被一部很少被影迷们提起的法国本土电影《墙壁之间》获得。如果谈到对于《小偷家族》的影响,我认为《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如父如子》在内容上会更多。
确实相比于《无人知晓》的艺术高度,《步履不停》看起来加入了更多的技法。好像少了一些是枝裕和的隐忍和“冷漠”。但在《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明显更早的干预了影片本身的生活。
是枝裕和靠创造力完成了他的艺术创作,还有日本文化的输出。这部电影让观众看得似懂非懂,牵引着观众想要去了解日本的文化、日本的美食(寿司、天妇罗)、日本的职人、日本的家庭、日本人眼中的生死。
《步履不停》中,他展现了自己超强的编剧能力和对节奏的极致把控(早期有人评论,是枝裕和的电影像纪录片):一开始设计的楼梯让影片呈现出了一个闭环的结构,并最终象征着家庭的传承。
即使是埋下来如此高超的编剧技巧,我们也感觉不到是枝裕和的刻意,依旧是长镜头。依旧是无懈可击的配乐以及构图。
一直明亮的色调,为影片一开始就定下了一个基调和一个暗线——对于生活家庭的和解,而那种和解也是是枝裕和式的隐忍。
尽管后面的设计有些明显,但我依旧喜欢看到不一样的是枝裕和。而且,这部电影中另一个主题直接延伸出另一部电影,你不必和你爸爸一样——《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
血缘与人性的思考
2013年口碑不错的《如父如子》杀进戛纳,这部作品依旧保持着是枝裕和的感觉,但是在技法上,我认为没有达到是枝裕和的巅峰。
那年的戛纳更喜欢那部个性极强的电影《阿黛尔的生活》,而那部电影我认为也是把摄影机对准了生活,不同的是它比是枝裕和的生活更加尖锐。《如父如子》虽说是一部好电影,但是那一年注定不属于是枝裕和。
在影像风格上,《如父如子》也不像是枝裕和的传统,也许和那句台词一样:你不必像你的父亲,是枝裕和的作品也不用全部都一个模样。
《如父如子》更多的体现了是枝裕和强大的剧作能力,一个简单到电视剧级别的剧情(抱错孩子,交换孩子),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就完全变了样。
借由孩子和父母的视角,是枝裕和在讨论血缘和血亲的时候,对日本的社会现状,甚至是现实状况下的人性百态都进行了讨论。
这部电影结尾处,是枝裕和做出了改变,当福山雅治脱下西装穿上运动服想陪儿子去玩耍的瞬间,是枝裕和赋予了这部电影温度。这种温度不再是是枝裕和用大师级别的技法拍出来的,而是真正的温度。
对于孩子的元素来说,是枝裕和依旧保持着谦虚,他说执导孩子的戏慢慢有了一些心得,然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潜意识中写了很多关于孩子的戏。
如果影迷人认为这些是枝裕和的作品有打动到你,那么《小偷家族》有着他们所有的元素。
我认为,《小偷家族》在国内上映是有很大意义的,它可以满足影迷多元化的观影需求,去看那么优秀的文艺片,还能探底中国的文艺片市场。所以,让我们一起等待8月3日的《小偷家族》上映后,会发生什么吧。
这个时代到底有没有电影大师,我不想去讨论,因为在我心中有几个人,拨动了电影在我心中埋下的线,让我心头一颤,让我黯然神伤。
我庆幸那几个人中,我遇见了是枝裕和,让我能触摸到生活的温度,呼吸到空气的冰冷。我不需要证明我存在,但是我在他的电影里,知道了生活的存在。
作者 编辑:曾经一千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