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科技与外在环境的急速变化,新加坡政府致力于中小学教育变革,2010年3月发表新的教育架构图,以聚焦培养学生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
(图源网络)
上图有3个同心圆,最内圈是核心价值,中间的一圈是“社交与情感能力”,最外圈则是“全球化环境中所需要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信息技能与沟通技能、批判性思考(独立思考)与创造性思考、公民素养、全球化的觉知与跨文化技能。
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对这个城市国家打击不小,因此新加坡人痛定思痛,重新调整国家发展方针,要建立知识型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
而建立知识型经济,目的就是要就是要推动科技创新创业(Techpreneur)。而Techpreneur计划不只限于科技部门,而是全国全方位的检讨与调整,包括教育、法律、环境设施、财政、官僚体系、人才招募、研发单位等。
教育方面,教育部所提出改革方案的第1项,也是最惊艳的一项:
减少小学与中学上课时数达1/4
这空出来的1/4时间就让学生做团队的共同研究(collaborative projects),培养团队合作发掘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每个学校每个月都会有一天全校在家,跟老师做网络远距教学。
数学教育,淋漓尽致的体现
回到“问题解决”这一话题。基础数学能力学习是培养生产力的重要工具。
新加坡的课纲中特别强调,数学能力是培养一个人生产力的重要工具,也是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数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创新。
技巧、过程、概念、态度和后设认知这五种相关的能力,是新加坡数学课程的核心目标。新加坡的数学教育架构,以“问题解决”作为整体数学课程一以贯之的中心,透过解题的过程当中来发展推理、思考的能力。
新加坡的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并有相当高的比例在于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思考。
新加坡政府更在课纲中明订了三点教学原则:
教学的目标是“学习”,学习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强调学习数学不只是记忆和重复的过程。
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有所认识,以维持精进学生主动、有反思的学习。
教师教学行为需积极,且需与现实生活、资讯工具和关注21世纪的重要优势皆结合,如此才能有助于增进学生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这三点不仅能让学生获取应有的数学概念及技术,更能让学生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认知及后设认知的能力,并对学习数学产生更高的兴趣,发展正向的态度。
新加坡课程结构科学实用,始终贯彻的实用主义,教学相当务实:低年级用算盘、而后将计算器编入课程当中以辅助计算的能力。
然而对心算方面也很要求,配合心算与估算能力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基本的算数问题:
一点一点地累积,因材施教,注重个别差异,才是学生的‘总成绩’。
学生的学习不应是一味的应试,而是一个整体,包括学习态度、分组合作的能力、数学的理解及表达等。
教育部将继续重视国际化素养能力
新加坡教育部副教育总司长(课程)孙振炜针对新加坡学生在最新的PISA评估的表现指出,影响全球的冠病疫情凸显全球素养的重要性。
“我们很欣慰本地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技能、对国际课题有相当好的了解,同时也能够了解不同人的观点,有助他们应对这个互联互通,多元且快速转变的世界。
我们会继续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参与本地及国际社会,扮演负责任及建设性的角色。”
21世纪新加坡突破以知识灌输为中心传统思维,而是以人为中心构架构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事实上,它没有什么新理论或观点,而是回归到根本,强调“以人为本”的思维,从“Learning to be ( somebody )”的角度来培育下一代。
以“填鸭式教育”,把知识硬塞予学生,为学生带来压力……如此相比,你是否会考虑新加坡式教育:
以孩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与学的互动中,
能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
协助孩子拥有独立思考、活用知识的能力。
国内学生去新加坡读中学
对于国际学生,到新加坡就读中学之前,需要参加新加坡政府中小学国际学生统一入学考试AEIS(一般9月考试)或者S-AEIS(一般于第二年2月考试)考试,考试合格才可以被安排就读新加坡中学。
由于英文水平与新加坡同级学生有差距,所以一般就读新加坡的中国留学生需要降一级甚至两级就读。也就是说初二毕业的同学,进入新加坡中学需要从初二或者初一开始读。
在新加坡,中学三年级下半学期以及中学四年级是不允许插班的。所以中国留学生最多只能读中学三年级,一年到两年之后才可以参加剑桥“O”水准考试。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多数国内初中毕业生来说,报读1-2年的新加坡的O水准预备班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考试成绩合格,可以考取理工学院或初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