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秋丽来源:丽尔摩斯
是的,你没有看错,万科董事局主席郁亮2021年薪只有154.7万。
因为年度利润大幅下滑45%,今天上午2021年万科业绩发布会上,郁亮亲自道歉。他说:“我向52万名万科股东表示诚挚的歉意。”
很快他这篇长达4000字的“检讨”刷屏。但郁亮的检讨绝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动了真格——郁亮年薪比往年大幅缩水了90%,税前收入只有154.7万!
对于普通人来说,150万属于高收入;但是对于在万科工作了30年、把万科从20多亿小公司带到6000亿量级大公司的郁亮来说,150万的年薪实在太低了——这也就是一些大厂资深员工的薪资水平。
按照相关约定,郁亮年薪和公司经营业绩挂钩,2021年万科利润下滑45%,郁亮的收入应该同比例下滑45%。但是郁亮直接把下滑幅度调到90%,他在年报会上说要“鞭策”自己和团队,这就是表现之一。
虽然,郁亮年薪只是年报上的一个小插曲,但是这150万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有态度、有行动、也有价值观;透过这150万年薪,也折射出万科管理团队的品格、追求和精神面貌。
一家公司到底怎样,财务报表只是告知了结果,根源却在领导人和团队。
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在投资一家公司时,花时间最多的,就是了解管理团队——因为人比数字更复杂、也更难。而有他欣赏、信任的管理团队,则是他投资一家公司的必要条件。
万科有什么样的团队,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从郁亮150多万年薪可以管窥一斑。
一)先看态度,郁亮降薪的背景。
迄今为止,万科是唯一因为业绩下滑而管理层道歉的公司。
郁亮说:“我们不说外部环境的原因,这就像考试,没考好就是没考好,不要找理由。”翻译一下,就是郁亮不愿意把业绩下滑的“锅”,甩给跌入冰点的房地产市场环境。
那么万科考的到底有多差呢?利润下滑45%,近乎腰斩,确实很惨。
但是,当下房企即便想学万科出来“检讨”,竟然也需要资格了——20多家地产上市公司推迟发布年报,还很多公司都在暴雷和债务危机的边缘。而万科是“绿档”房企,首先守住了安全性底线,也就有了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个行业共识是,2020年住宅开发已经触碰到18亿平米的行业天花板,经营服务型业务才是房地产的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如果再看看万科非开发的经营服务型业务,万物云、万纬物流、长租公寓泊寓、商业地产印力,前3个都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而且业务增速快。印力虽然稍弱,但是从规模和区域市场影响力来看,也属于头部公司。从盈利能力上看,目前只有长租公寓亏损,郁亮说到一个细节,如果不是因为当年万科在深圳城中村改造中的失误,万科长租公寓早就盈利了。
4个非开发业务3个做到行业第一,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万科的优秀不是偶然,而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行业、领域反复被证明,从早期住宅业务到现在的这些非开发业务,万科大部分都做到领跑行业,而这背后是万科管理团队追求卓越的基因。
我从年报上摘录了部分数据:
——万物云新增住宅合约面积中外拓业务占比超七成,在管非万盘项目数占比已超过50%;在商写领域,非万盘项目数占比超过80%;在城市空间内,万物云城更是创新“物业城市”治理模式;
——万纬物流过去三年收入和NOI均保持约50%的复合增长率;稳定期项目NOI率6.5%;稳定期冷链园区NOI率7.0%,超过了基础设施REITs “现金流分配率不低于4%”的要求。
——泊寓2021年全年间天出租率95.3%,前台GOP利润率89.7%,运营效率行业领先。
但在这些优质数据面前,郁亮还是道歉了,而且毫不留情地惩罚了自己,这体现了一种敬畏、一种责任和担当。
在我看来,郁亮其实没必要这么做,别人也没有这样的要求,但这是郁亮对自己的要求。而为什么万科能形成追求卓越的基因,领导者对自己的高要求就是答案之一。
万科2021年业绩下滑固然是事实,但是有长远眼光的投资者,绝不会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且一家6000亿规模的公司,也不应该只看一时的利润;当此行业变局之下,更重要的是,万科的未来是否是可预期的。
从年报来看,万科的未来已经很清晰,2014年以来的8年探索,万科的多项经营性业务上都有了成熟的商业模式,万科向“城乡建设和配套服务商”的转型已经基本成功。郁亮在业绩发布会上说,“万科交的学费大头已经付了”,“万科有优点,现在要把优点变成优势”。
另外,2021年万科已售未结收入高达1.6万亿,如果不想让报表太难看,稍做腾挪就可以实现。但是,万科并没有这么做,这也是一种态度——坦诚地面对自己,坦诚地面对投资者,坦诚地面对自己的不足。
万科并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公司,郁亮在发布会上诚恳地反思了团队在这几年犯的错,比如公司之间有些优秀的能力没有及时打通,有些地方公司冒进等等。2009年我第一次采访万科以来,多次听到过他们对自己的反思——这是一家具备深度思考能力的公司,它总是在不断的进行总结和调整,这种思考力也是它能不断走向成功的原因。
巴菲特在判断管理团队时,有三个重要指标:管理层是否理性?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独立思考,抗拒惯性驱使?
从这三个指标上看,万科管理团队全部合格。在理性和独立思考上,很多公司都做的不错,能脱颖而出的公司都离不开这两点;但是在管理层坦诚上,常常会出现问题,这在东西方公司都表现很明显,背后是复杂的人性。
巴菲特曾称赞那些有勇气公开讨论失败的管理层,他认为太多管理层爱夸大其词,而不是诚实沟通,他们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而损坏了大家的长期利益。
这一次万科的检讨、郁亮的自罚,就是管理层坦诚的生动案例。在中国的商业氛围中,敢于公开检讨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万科是极少数敢于这么做的公司之一。另一家让人印象深刻、敢于检讨自己的公司是华为,任正非《华为的冬天》也是刷屏级的检讨作品。
其实,没有公司不犯错。但只有真正自信的公司,才敢亮出自己的短板。
二)再看行动,郁亮是怎么做的
在万科历史上,郁亮不止这一次主动降薪。
20年前,郁亮刚刚当上万科总经理,年底分奖金时,为了团结大家,郁亮把自己那份分给了业务优秀的同事,相当于变相给自己降薪。
2008年,万科上市以来第二次负增长(第一次是1995年宏观调控),万科管理团队集体全都没有拿奖金。
而这一次,万科第三次负增长,郁亮薪水缩水90%相当于只拿了基本工资,没有拿奖金,但管理团队其他人则都拿了奖金。
为什么2008年万科管理团队集体都不拿奖金,而这一次郁亮之外的管理团队都拿了奖金呢?
2008年和2021年房地产行业形势有着天壤之别:2008年短暂负增长之后,2009年开始V型反转;2021年房企违约暴雷频频,行业已经在危机边缘。
如今的房地产行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信心。如果此时,万科的管理团队都不拿奖金,对于公司士气和凝聚力,都会产生负面效应。
更何况,上文已经分析过,万科转型已经基本成功,4个经营性业务3个做到行业第一,这些都是万科团队在过去几年中浴血奋斗的成果。如果只因为短期业绩的问题,就让所有管理团队受惩罚,这也难免有失公允,会伤害团队的职业自尊心。
但是,另一方面,追求卓越的基因又会发生作用,业绩大幅下滑必须得给出一个态度。于是,郁亮决定自己扛起来,他的奖金就这样没了。
这三次降薪,可以看出郁亮对于金钱的态度——在事业和金钱上,他的选择永远是前者,为了事业可以牺牲金钱。这恰是企业家和商人的区别,商人逐利,而企业家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在大幅降薪这件事上,我觉得郁亮很值得尊重。在行业大变局之下,他顾全大局、敢于担当,对股东和对员工,都做出了比较妥帖的交代,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靠后的位置。
重视管理团队的巴菲特,所给予的最高评价,是管理层像公司的主人一样行为和思考。他认为,一个从所有者角度出发的管理层,不会忽视公司的主要目标:提升股东价值,并且他们会做出理性的决策以达成这一目标。
郁亮持股不过500万股,是万科很小的股东。如果只把自己当成高级打工仔,事事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就不可能自罚千万,他也几乎做到了巴菲特所言的“像主人一样行为和思考”。
为了让万科保持更清醒的头脑,让团队保持危机意识,郁亮自罚千万,只拿150万的年薪。这是因为万科的长期发展需要优秀的团队,因此他通过鞭策自己提醒团队。
为了安抚股东们的情绪,这次万科推出了史上最高的分红计划,分红比例高达50%,股息率达到5%。当然,这只是个安抚行为,在提升股东价值上,万科管理团队的行动也充满诚意。
郁亮透露,万科已取消集团合伙人层级,高管们都要下沉到前线,董事长和总裁也不例外。郁亮目前在万科内部同时兼任首席客户官,研究解决客户层面所反映的关键问题,总裁祝九胜同时兼任长租公寓BU首席合伙人,承担长租公寓业务的经营管理责任。
三)长期主义者万科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理想主义”是万科的标签。理想主义是追求,但在行动上,万科是典型的长期主义者。
万科是最早做物业服务的开发商,万科品牌因此脱颖而出。当时很多公司都把物业当包袱,而万科做物业服务的初衷,就是要对消费者负责到底。
长期主义者不会随波逐流。比如,大多数房地产企业选用公允价值法计量经营性资产,而万科一直以来采用历史成本法。两种计量方法,在结果上会带来巨大的差异。
万科每年在H股年报附注中均会披露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在公允价值法下的第三方估值,以供投资者参考。根据万科2021年H股年报,按第三方机构仲联量行评估,截至2021年末,万科的经营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039亿元,与原始投入860亿元相比,实现累计增值约180亿元。如按照公允价值法计量,此部分增值累计可为万科带来百亿级别的净利润增量。
也就是说,只要改变一下计量方法,万科的利润就不会那么难看。但万科长期贯彻的是“以现金流为核心”的经营指导方针,坚持追求“有现金流的利润”,所以选择了历史成本法作为计量方式。历史成本法计量下的经营性资产价值由企业对该资产的实际投入决定,且企业每年需对该资产计提折旧摊销,在资产实现对外出售前不会确认增值收益。
正是这种对“有现金流利润”的长期坚持,就有了万科连续13年现金流为正,以及在行业危情时刻能从容守住“安全底线”的结果。
万科在经营性业务上转型的成功,也是长期主义的胜利。很多房企转型,事后证明不过是变相做住宅业务;而能转型上成功的公司,都是有战略定力的公司,因为和开发业务相比,其他任何行业赚钱都太辛苦了。
郁亮经常调侃:“房子一平米卖1万多,到了商场一平米租金几十块钱,到物业就是一平米几块钱,再到物流一平米就是1块多。”
虽然现在看着不起眼,在规模上也无法和开发相比,但是随着全社会收益率要求和风险偏好的下降,经营性业务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优势开始显现,未来它们会成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是寿险、reits等追逐的对象,这一点已经在美国、日本得到验证。但是,如果当初没有坚持,这些未来都不可能发生。
万科的大股东中,有很多国际知名投资机构,一进入万科就是10年8年。比如,2008年摩根大通首次出现在万科A股前十大股东名单,持有至今;2014年贝莱德首次出现在万科H股前十大股东,持有至今;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2014年首次出现在万科A股前十大股东,持有至今。
长期主义,是万科和这些知名投资机构的共同点。带领万科穿过数个周期的郁亮,当然也是一个长期主义者。
经过2021年的剧烈失速、硬着陆,房地产行业已然水落石出,谁在裸泳、谁有价值,都已经一目了然。这个春天对所有的公司来说都很难,万科也一样,但不同在于,长期主义者万科已经提前用8年的时间,做好了准备。正如郁亮在年报发布会上所言:“我们完全有信心,在2022年止跌回升。”
你说,年薪150万的郁亮,到底值不值得尊重呢?
- END -
星标关注“丽尔摩斯”微信公众号为您带来有侦探视角的深度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