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期《“世界主要摄影美学发展脉络”系列之一:“黑盒子”的画意(上)》
在摄影术诞生后,摄影的技术与工艺快速发展,对摄影艺术探索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曾任职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部主任的著名摄影理论家约翰·萨卡斯基(John Szarkowshi)就说过:“或许值得说一下这个显而易见的道理,照相机是我们了解摄影的关键。”在这个时期,这一点表现得尤其明显。
“达盖尔法”由于金属版笨重昂贵等原因,很快寿终正寝;从“卡罗法”发展而来的“负-正”系统成为摄影工艺的主流,沿着“蛋白法-火棉胶法-明胶干版法”一步步前进。发明家们将摄影变得越来越简单,技术门槛越来越低,获得影像的方法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可靠。
1847年,尼埃普斯的表弟亚伯·尼埃普斯(Abel Niépce)发明了“蛋白法”——利用粘稠的鸡蛋蛋清作为黏合剂,将碘化钾涂布在平整光滑的玻璃版上,干燥后浸入硝酸银溶液制成感光版。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蛋清中可溶解的硝酸银较少,导致感光度很低,一般曝光需要5分钟以上,冲洗处理时间非常长。但是,这种方法所得的影像细腻清晰,同时又可以利用获得的玻璃版底片印制大量的照片,开创了将“达盖尔法”与“卡罗法”各自优点相结合的新途径。
随后,人们将蛋白法用于制备相纸,将涂布了蛋清的纸张浸入硝酸银溶液并晾干,用来从玻璃底片晒印照片。很快,蛋白纸大行其道,流行了很长时间。成千上万的鸡蛋被运进蛋白纸生产厂。据记载,1863年光是德国,就有几千万只鸡蛋被用于生产蛋白纸。
1851年,英国雕塑家弗利德里克·司高特·阿切尔(FrederickScott Archer)发表了“火棉胶法”,成功地提高了感光能力:在火棉胶(将棉花纤维浸在硝酸溶液中,再放入乙醚和酒精中溶解)中溶入碘化镉,均匀地涂布在玻璃版上,再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处理,将湿的感光版放入相机拍摄,迅速冲洗,获得玻璃底片。“火棉胶法”必须在感光版湿润的时候拍摄冲洗,一旦火棉胶干燥就会板结无法使用,所以,“火棉胶法”也被称作“湿版法”。
1871年,英国人、医生理查德马多克思(Richard Leach Maddox)用明胶替代火棉胶,最终发明了干版。这样,摄影用的感光版可以提前准备好,拍摄后也可以不急着冲洗,甚至可以交给别人去冲洗。
伴随着摄影工艺和处理手法的简化,干版和手持式相机的出现——特别是柯达推出的装有纸质胶卷的小型化照相机,摄影师人数激增。
这一时期,英国伦敦摄影学会、巴黎摄影协会、维也纳摄影学会等一批摄影俱乐部相继创立,各种摄影期刊陆续出现,大批摄影作品借由制版印刷技术被广泛地复制和传播,提高了整个社会对视觉文化的审美能力和对摄影作品的关注程度。
摄影一方面成为简单的视觉记录工具,另一方面摄影的表达潜力得到进一步地发掘,摄影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艺术媒介也呈现出强大的发展趋势。随着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产阶级兴起后产生了对艺术品的巨大需求。
在有志于将摄影提升到艺术层次的人群中,逐渐确立了通过对绘画的模仿(形式和题材等),来追求“类绘画”效果、获得合法的艺术地位。这种追求“类绘画”效果的“画意摄影”思潮,历经两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最终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形成了艺术摄影的兴起。
“画意摄影”的第一个发展期发端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英国摄影家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亨利·皮齐·鲁滨逊(Henry Peach Robinson)为代表,主要采用“合成照片”的创作方式。
1857年,雷兰德用30幅底片、16位模特,叠放拼贴的合成技法创作了一张著名的照片——《人生的两条路》(Two Ways of Life)。在16英寸×31英寸的画面中,充满寓意地展现了一个古老的北欧传说:父亲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一边是信教勤勉的人生,另一边是懒惰堕落的生活。据说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看到这张照片时,颇为感慨,随即买下了这张照片。因为这张照片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会”上受到普遍赞誉,第一次成功地与绘画、雕塑比肩而立,而且作为艺术品售出,展现了摄影作为艺术的可能性。雷兰德因此被誉为“艺术摄影之父”。
《人生的两条路》,雷兰德摄,1857年。现存美国乔治·伊斯曼国际影像博物馆。
另一位著名的英国摄影家鲁滨逊于1858年摄制了《逝去》,由5幅底片合成。他不仅创作了一批广受关注的画意摄影作品,还于1869年撰写了“画意摄影”的经典“教材”——《摄影的绘画性效果:给摄影师的构图与明暗法的提示》(Pictorial Effect in Photography: Being Hints on Composition and Chiaroscuro for Photographers)。在这本书中,鲁滨逊主张摄影要追求“绘画意趣”,摄影家要动用一切手段来达到绘画式的效果,来争取艺术地位。这一主张影响深远,和雷兰德、鲁滨逊的合成照片的创作方法一起成为早期“画意摄影”的基石。
《逝去》,鲁滨逊摄,1858年。现存英国巴斯英国皇家摄影学会。
利用合成的方法来摄制“类绘画”、特别是宗教画式的“画意摄影”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但是日益陷入俗套,逐渐出现了一些庸俗拙劣做作的作品。一些希望进一步提高摄影艺术品位的艺术家,提出了借鉴“巴比松画派”、尤其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入鼎盛期的“印象派”的成就,重新进行摄影艺术探索的主张,形成了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画意摄影”发展期。其中,最重要的摄影家是彼得·亨利·爱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
英国摄影家爱默生出生于古巴,受过系统的医学教育。有感于当时合成照片的泛滥和做作,1889年,爱默生发表了《自然摄影》(Naturalistic Photography),提倡“自然主义”,追求反映自然之中的“真情,真相”,反对那种浮华、矫揉造作的合成。深受印象派影响的爱默生,希望利用照相机和镜头,达成“印象主义”式的摄影效果。
爱默生认为照相机是人类视觉的模拟,因此,他提出了一种基于人类视觉生理的美学理论:既然人类的眼睛瞬间只能聚焦于一个点,只有这个区域是清楚的,视野内其他区域都是模糊的。作为模仿人类视觉的摄影术同样只能一次聚焦于一点,因此,照片应该是只有这个聚焦平面清楚,其他部分都是模糊的。而多底片合成的全面清晰的照片是违反人类视觉体验的,是不自然的。正因为如此,要模拟人类的视觉,摄影师就应该多用“局部清晰”的长焦镜头、柔光镜头。
《犁耕》,爱默生摄,1887年。
现在我们知道,爱默生错了。实际上,人类的视觉远比爱默生陈述的复杂:虽然眼睛和镜头一样,一次只能对焦于一点、使之清晰,可是眼睛会不断游移对焦于不同点上,而大脑最后将这些不同“聚焦平面”的清晰影像“合并”成一个“全面”清晰的影像。但在当时,由于艺术界对“模糊,但是美”的摄影作品的偏好,爱默生的“自然主义”理论与“模糊”美学理论迅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柔化模糊”的照片成为审美时尚。
尽管爱默生本人后来否定了自己这一美学理论,“柔化模糊”有理却成为“画意摄影”第二个发展阶段的理论基石。
在这个阶段,画意摄影家认为,照片应该更注重美感,努力唤起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共鸣,而不是关心对事实的记录。当时,利用“火棉胶法”、“明胶干版法”等“负-正”系统可以得到比以往更多更清晰的细节,但是在他们眼里,相比斧凿刀刻的清晰,模糊的照片更有美感,只有模糊才为审美诠释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为了获得具有“美学意义”的柔化模糊,画意摄影家们普遍喜好使用铂金、碳素印相法、树胶印相法、重铬酸盐印相法等方法进行后期加工。利用这些工艺,画意摄影家们一方面可以控制色调,可以去除不需要的细节,可以对树胶、油墨等软性材料进行刻、刮等处理,形成个性化的主观化的表达;另一方面这些工艺能够保证摄影作品可以长期保存。同时,这些后期处理手法、特别是铂金等“高贵”的工艺,也迎合了收藏家对作品档次、个性和美感的追求。因此,这些独特的印相工艺当时被公认为是艺术摄影的重要标志。
在拍摄题材上,画意摄影家们刻意选择宁静的风景、安详的人体、肖像和静物,以及充满诗意的田园风光和个人生活,利用这些传统绘画喜好的主题来接近艺术。而对于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和城市化进程,画意摄影家们始终用一种“怀旧”式的感伤,视而不见。
尽管现在看来,“画意摄影”不可避免地显示出摄影初生时的幼稚,在艺术上具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作为摄影术发明之后近半个世纪艺术探索的典型代表,“画意摄影”第一次明确地展现了“黑盒子”能够带来“美”。
综观摄影史的发展,“画意摄影”主要的历史贡献有三方面:1、对摄影语言、摄影工艺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合成照片的方式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摄影蒙太奇”(Photomontage)的启迪;3、经过“画意摄影”熏陶的社会公众,开始接受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为此后摄影艺术蓬勃发展、进而成为“当代最具扩张性的视觉艺术媒介”打下了基础。
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艺术界对“机械”的偏见开始改变,艺术家们认识到源自“黑盒子”和光学镜头的清晰影像并不是审美的障碍和缺陷,摄影对世界的强大记录能力,正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具有巨大优势和扩张力的新型审美。从此,直接摄影、新客观主义、快照美学……陆续走上艺术舞台。摄影终于放弃了模仿绘画的方式,走上了追寻自身独有的、原汁原味的审美的大道。
赵刚老师
1972年生于浙江。2003年获英国摄影硕士学位。专注于当代摄影、摄影史论等方面的研究,已出版摄影专著6本,多次在英国、中国举办个人摄影展。
历任北京奥组委和第一届青奥会新加坡组委会摄影服务专家、中国摄影出版社副社长等职。
2016年在浙江杭州创办G Gallery(桥西艺术中心),致力于促进中国摄影的发展,推动摄影文化的国际交流。
重要提示
本文的图片可能在微信手机端中无法观察到画面的细微差异。我们推荐您来91拍照网站浏览,并推荐使用高品质显示器观看。为了保证画面的细微效果展现,我们的网站在编辑时绝大部分图片均采用宽2000 pixel的图像质量,并由苹果HD显示器负责画效调校。但是由于我们的网站屏蔽了右键操作,加上浏览器会自动调整画面到适合的宽度,所以您第一眼看到的图片可能会比较小。不要紧,只要您的浏览器有大图浏览功能,请启用它,您就能看到满屏显示的画面。我们推荐使用360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