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无锡旅游宣传语解读:擦亮“太湖明珠”、浇灌“江南盛地”正当时

近日,“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的旅游宣传用语从参与角逐的400条“金句”中脱颖而出,同时作为城市推广宣传用语为无锡“代言”。“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为何能独占鳌头?这一新鲜出炉的旅游口号该如何更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在未来无锡文化标识和无锡品牌的打造传播过程中,如何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为此,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日前举办了以无锡旅游宣传口号为主题的文化客厅活动,原江苏省旅游局局长冯惠群、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杨建国、无锡市旅游业协会会长王洁平、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融创文旅城总经理杨帅虎、鼋头渚公园管理处文化总监蒋循、江南丹青文化中心董事长张建福等多名专家到场各抒己见。

释疑 “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为何能独占鳌头?

“太湖明珠 江南盛地”为何能独占鳌头?与会专家认为,太湖、江南定位了无锡的地理位置,一“明”一“盛”,则尽显无锡城市特色。

虽然太湖边有苏常湖等多座城市,无锡的湖岸线也仅为十分之一,但无锡却占有最美的所在,用“佳绝”击败“一般”,成为太湖沿岸最亮的一颗明珠。“太湖明珠”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已传播开去,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已成为无锡的独有品牌。2005年,国家旅游局和《中国旅游报》联合开展“中国旅游知名品牌评选”活动,“太湖明珠”成为江苏省唯一获得这一殊荣的旅游品牌,并在海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太湖明珠”作为无锡“招牌”必须被保留下来。“江南盛地”则很好地诠释了无锡的城市特质和重要地位,一方面体现无锡的文化特征和精华,另一方面体现无锡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无锡的老一辈资深旅游人,冯惠群为大家细细讲述了“太湖明珠”这一无锡独有品牌的养成史。正是凝聚着众多人的心血,这句用语的保留才显见出其不凡的实力。他说,早期“太湖之滨 渔米之乡”的定位,曾一度让游客误以为无锡只是一个小渔村。为了改变思维定势,早一代的旅游人推出了“无锡旅游花样多”的直白式表达,40多种旅游产品一举突破了当时还不发达的旅游市场惯性规律,改变了外国友人“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审美疲劳,无锡名头渐渐打响。后来,随着“无锡旅情”和”太湖美“的传唱,“太湖明珠”越叫越响亮,终成无锡的代名词。

引领融创万达城今年正式进驻无锡的杨帅虎,对于这句宣传用语十分肯定。他说,项目选址无锡,正是看中了无锡超强的内外辐射力。国内,无锡的优势地理位置可辐射南京、上海、苏州、常州及浙江城市,环太湖地带“一网打尽”;国外,日本、新加坡乃至全球游客都将被西施范蠡的浪漫故事所感动,太湖秀场正是绝佳的展示平台。

张建福也十分赞同“无锡即江南”的文化自信感。他说,无锡的人文、经济和历史底蕴,都在江南城市中可圈可点,无锡的城市地位、国际声望与全面繁荣,均是这句宣传用语的有力后盾。

解读 新晋用语“江南盛地”内涵广博

作为新的城市宣传语,“江南盛地”这一“新面孔”被在座专家深入解读。

“‘江南盛地’ 很好地诠释了无锡的城市特质和重要地位,充分体现无锡的历史人文脉络和文化个性特征,概括了无锡从文化、人才到经济诸方面的辉煌成就。康熙首次江南之行,写下‘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用来形容无锡并不为过。”庄若江说,所谓“盛”,首先是经济之盛。无锡地处江南中心地带,山明水秀,物华天宝,经过战国初年春申君治水改土,农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成为鱼米之乡;1895年无锡诞生的杨氏业勤纱厂拉开了无锡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序幕,短短数十年无锡从一个普通县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商强市,远超近邻苏常;改革开放之初无锡乡镇工业率先起步,创造了引领风骚的“苏南模式”,上世纪80年代末就被国务院列为“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无锡的繁盛还体现在人才和文化上,无锡籍进士在明清多达数百人,建国后的无锡籍院士为全国同类城市第一,其中折射出的信息可谓丰富。无锡还是活字印刷真正的发祥地,铜活字会通版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印本。在工商业崛起之后,无锡教育后来居上,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名列全国各县前茅,走出了众多教育大家。无锡文学艺术也独领风骚,大数据显示古代诗人江苏最多,江苏诗人无锡为最;古代十大画家无锡有三; 无锡还是道乐高地、丝竹之乡,二胡在无锡人手里完善成熟而得以走向舞台。总之,一个“盛”,很好概括了无锡经济的繁荣兴旺,民生的富裕美好,也概括了人才和文化的兴盛。

“以前我们提起旅游总说‘胜地’,但在新时代下,‘盛’比‘胜’更好,更能体现丰富的城市内涵。”杨建国说,无锡因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气候宜人,盛产大米、湖鲜、水蜜桃等农副产品,称得上物华天宝; 无锡是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乡镇企业的摇篮,如今更是创业盛地、投资热土,不仅上市公司、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神威·太湖之光”、“蛟龙号”等也都是叫得响的“金字招牌”。“‘盛’拆开来可看成是‘盛放成功的器皿’。很多人在无锡这块宝地创业获得成功,正显示了无锡是‘装满成功之地’。”

王洁平另辟蹊径,拓展了“地”字的解读空间。他说,无锡人杰地灵,有不少品牌故事可以细细说叨,其中,就“地”这一核心关键词,就能引发出不少子品牌。无锡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江南文明的发起地、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苏南模式的创始地、太湖佳绝地、运河绝版地、二泉音乐响起地、灵山吉祥地、霞客始游地、山泉美景地、商业繁华地、产业新高地、度假目的地、物产丰盛地、创业圆梦地等。这些子品牌,每一个都具有丰富夺目的城市文化气质和深远内涵,是对无锡新晋宣传用语的有力支撑。

畅想 引入江南城市生活美学

基于这一城市旅游宣传用语,未来的无锡该如何打造城市标志与品牌呢?与会专家认为,历史的无锡对国家经济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无锡更应充分展示自身独特魅力。

庄若江认为,江南一直是无锡人青睐的自我定位,应借助论坛进一步扩大影响;并通过影视音乐等视听识别系统的打造,借助文旅餐饮系列产品的推出,加大品牌塑造传播,让“江南”真正成为无锡的名片,让人说到江南,就想到无锡。江南文化很好承续了吴文化的历史文脉,吴文化的“尚德纳善、开放包容、灵动智慧、务实进取、刚柔相济”的文化特性正是江南文化的特性,也是江南得以保持强劲发展的内生动力。“太湖”“江南”一个不能少,但打品牌不能忘记文化挖掘和传播,让文化成为品牌的内在支撑。

蒋循认为,代表“丰富、绽放、饱满”的“盛”字可大做文章,通过综合性的文化系列策划,打造跨文化、旅游、工商、美食、生活等多领域的旅游新概念刻不容缓。

王洁平认为,文化和旅游要共建共享,而最终的落脚点要扎根“美好的生活”。此时正是无锡引入城市生活美学的时候,展现无锡个性文化,突出城市独特美学。他说,推动无锡的名人文化、运河文化、祠堂文化等深具无锡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很好的着力点,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让“诗”更接地气,让“远方”更具诗意,让“太湖明珠江南盛地”这句宣传用语在新时代进一步彰显无锡独特的城市魅力。

杨建国说,我们要进一步构建江南生活,通过文化遗存的保留再现昔日盛景,让无锡的美食美景可感受可触摸,体现独特化的同时,夯实“无锡即江南”的写意。“擦亮’太湖明珠’,浇灌’江南盛地’,此刻正当时!”

(晚报记者金恬伊/文 陈大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