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锐参考|“雪中送炭还是落井下石?”中国外交官此问,美国该好好想想

截至美东时间3月5日凌晨,全美报告新冠肺炎感染病例159例,死亡病例11例。全美15个州出现确诊病例。

这是今天(5日),美媒给出的最新统计数据。

CNN报道截图

国内疫情愈发严重,也让不少美国网友担忧地呼吁:政府应该做更多事情应对疫情!

然而,此时此刻,被网友喊话“多做事”的美国政府内部,一些政客却似乎在为另一件事“奔忙”——打压中国。

中国抗疫关键时刻,美国又打起“台湾牌”

当地时间3月4日,美国众议院高票通过所谓“台北法案”,宣称要求美国行政部门以实际行动协助台当局巩固“邦交”及参与国际组织,并增强双方经贸关系等。

根据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该法案还将被送往参议院表决通过一次,再送出国会,交至美国总统签署。

3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表示:美国国会有关法案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严重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赵立坚(外交部网站)

美国国会对华“出手”,并非近段时间以来第一次。在这一荒谬的法案被通过之前,美国众议院还在中国农历春节假期时(当地时间1月28日)通过了涉藏法案,企图干涉中国西藏事务。

在其他方面,美国也是“小动作”不断。春节前后,美军舰分别于1月16日和2月15日,两次过航台湾海峡;美国军机则在解放军绕岛巡航后,于2月12日飞越台湾海峡。

时事评论员张彬告诉小锐,近年来,美国利用台湾问题打压中国已经成为惯例,但众议院这次通过所谓“台北法案”的特殊性在于,当前中国正在全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张彬表示,美国认为当前是中国受到外界压力较多的时候,此时出手可以达到最大效果。

“疫情对于一些美国政客来说,成了攻击中国的最新抓手。”他说。

从渲染“中国威胁”到“驱逐”中国记者

事实上,除了在台湾问题等中国核心利益上直接“做手脚”,美国也没忘记拿老话题“说事儿”。

2月13日至15日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当不少国家与会人士积极评价中国为抗击疫情付出努力,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一危机时,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国务卿蓬佩奥、国防部长埃斯珀却先后在演讲中大谈特谈5G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不遗余力地渲染所谓“中国威胁”。

资料图片:美国国防部长马克·埃斯珀(新华社/美联)

“美国高官在慕安会上集中讨论了一个话题:对中国的恐惧!”德国《明镜》周刊2月16日称。

然而,“中国威胁论”老调重弹,并没有引起共鸣,反而遭到与会国家代表的反感。

针对美国只顾自身利益、贯彻单边主义的行为,德国媒体就批评蓬佩奥等人“在会议上与许多国家站在对立面上,甚至包括欧洲”。

慕安会的刁难未能得逞,华盛顿方面又有了新动作。

当地时间3月2日,蓬佩奥宣布自3月13日起,对被作为“外国使团”列管的5家中国媒体中国籍员工数量采取限制措施。将减少中国官方媒体在美国可雇用的中国籍员工名额,从现在的大约160名,锐减至100名。

资料图片: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新华社/美联)

这也意味着,约60位中国媒体记者可能在10天内被迫离开美国。

对于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压,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3月3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美国以所谓限制人数为名,实际上“驱逐”中国驻美媒体60名员工。

赵立坚连用三个“严重”,批评美方打压中国记者的举动:严重干扰中方媒体在美开展正常报道活动,严重损害中国媒体声誉,严重干扰两国间正常人文交流。

“我们敦促美方立即改弦更张、纠正错误。”他说。

学者:“美国妄图把新冠病毒变成政治病毒”

与美国趁机加紧对华打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与世界多国的联手抗疫和守望相助。

连日来,中方愿同世界各国共克时艰的表态,不绝于耳;中国向日本、韩国、伊朗等国驰援抗疫物资、分享抗疫经验的举动,有目共睹。

2月27日,中国驻韩国大使馆向韩国捐赠物资。(中国驻韩国大使馆网站)

反观美国:除了反应过激、火速将赴华旅行风险级别提升到最高级别的美国政府,还有在标题中侮辱中国为“东亚病夫”的《华尔街日报》,在节目中称疫情“有助于加速”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商务部长罗斯……

正如张彬所言:“美国此次在防疫上与中国合作比较少,更多的是指责。”

张彬对小锐表示,当前美国疫情正日趋严重,中美本可以通过信息互通等方式,为美国未来防疫打下良好基础。但美国却选择将疫情政治化。这无疑会给中美关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实质性的损害。

“美国妄图把新冠病毒变成政治病毒。”他总结道。

3月4日,在美国纽约,部分乘客戴口罩乘坐地铁。 (新华社)

在3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抗击疫情国际合作有关情况发布会上,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则这样意味深长地谈到疫情期间的国际关系——

“面对公共卫生安全这样的全球性挑战,是同舟共济还是以邻为壑?是并肩作战还是隔岸观火?是雪中送炭还是落井下石?这个答案是不言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