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所有的汉中人都听说过谢村黄酒,与黄官黄酒一样,谢村黄酒名称也是以地名来命名的,这就是谢村,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谢村,别看名字带个村字,但谢村却是一个镇,并且是一个大镇,洋县谢村镇。
谢村镇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西南部,居于汉江北岸,距洋县县城10公里,史料记载,谢村镇初名谢村,宋代形成集镇,开始建镇,清代设谢村镇。
1949年设谢村乡。
1958年设谢村公社、湑水公社。
1961年改公社。
1984年改谢村镇、湑水乡。
1996年,撤销前湾乡并入谢村镇,辖智果、范坝、镇江、谢村、后社、六陵渡、东韩、东坡、小池、老庄、邓家湾、溢水、官渠、大池、后湾、前湾16个行政村;五间、湑水2乡合并为湑水镇,面积31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六联、五丰、海莲、四红、四兴、秋苗、老庙、五间、江村、回龙、夏家、杜家12个行政村。
2011年,撤销湑水镇并入谢村镇 ,镇人民政府驻谢村街。
如今,谢村镇行政区域面积达74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269个村民小组,15038户,总人口约6.5万人
镇域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号称"洋县西部粮仓",其中以优质稻米、有机粮油等为主。
新修的谢孙桥
谢村镇的来历,与一座桥有关,这座桥就叫谢孙桥,这座古朴美观的青石板桥,位于谢村镇的西头,在洋县,谢孙桥可谓是家喻户晓。
传说,在洋县城西,汉江北岸的谢村古镇,过去有一姓谢的老翁,晚年得子,看作掌上明珠。他辛勤农耕,养子成人。等到儿子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后,他已瘫痪在床,只能吃不能动了。儿子儿媳眼见这样一个无用的老人有年没月的拖累自己,便起了歹心。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夫妻二人来至床前,欺骗老人说要送他出外看病,随即将老人装进箩筐,径直抬到一处荒野的坟地,准备挖坑活埋。小孙子知道这件事后,追到坟地。他看着奄奄一息的爷爷,便痛哭流涕,跪告爹娘留下爷爷性命。并警告自己的爹娘说:“你们今日这样对待老人,我将来也照这样对待你们。”夫妻二人听后,心中震惊,表示愿意改悔,马上在老人面前叫头认罪,并将老人抬回家中,尽心孝敬。他们四处求医,为老人恢复健康;为使老人免除服药的痛苦,他们以药酿酒,以酒代药。这位老人喝酒如服药,时间一长,大补元气,能行能走,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后世人为了启愚化贤,宣扬孙儿救爷爷的高尚品德,便在当年孙儿寻找爷爷走过的渠边修了一座壮观的石拱桥,名曰“谢孙桥”,传说这就是今天已经叫走了音的“谢村桥”。
在谢孙桥上,写着这么几句话:谢村古镇临汉江,风水宝地名远扬;初酿黄酒始殷商,三千余年飘芳香,爬山涉水寻仙草,十几味药采地道;洗切凉晒又炙炒,合理配伍成曲药;糯米晶莹又饱满,笼蒸火候凭经验;待熟摊席凉半天,拌曲发酵缸里面;唐朝皇帝号德宗,躲避兵乱逃汉中;一饮黄酒惊魂定,以此美酒供京城;宋朝州官文与可,黄酒赠送苏东坡;文豪举杯心里乐,诗赞美酒泼浓墨,清朝谢村大繁荣,田里陈家号三雄;今日盛世酒更盛,畅销中外声誉隆。
这上面所描述的,便是谢村最有名的特产,谢村黄酒,在汉中,黄酒的产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南郑黄官镇的黄关黄酒,另一个便是谢村黄酒, 黄酒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沉积的国粹。在中国历史上有和“四大发明”并列为第五大发明之说。据旧县志说:“洋民好饮食,平坝民多用糯米酿制黄酒,小村店必开酒馆或挑至村中卖之,男女沽之。”这表明,洋县人自古以来便喜爱喝黄酒,谢村黄酒的產生,当是在此基础之上的必然。又据野史记载及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曾用谢村黄酒劳军。唐德宗时,皇帝因兵变逃至梁州(即今汉中),曾饮此酒,赞称:“此酒只应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他日龙驾回长安,每年送朕三万斛。”唐宋年间,此酒还曾远销西亚。这一切,也是谢村黄酒歷史悠久的佐证。宋代文豪苏轼曾说“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清“庚子之变”,慈禧太后携子逃到西安,洋县地方官和谢村富豪刘氏曾贡“谢村黄酒”,备受慈禧青睐。
久负盛名的洋县谢村黄酒(因是贡酒,又称“皇酒”),近年来远销全国十几个省市,就连港九客商也多方联系,索取产品。根据国营谢村黄酒厂采集的资料来看,谢村黄酒兴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酿造历史。如今,陕西秦洋长生酒业有限公司收购了国营谢村黄酒长,在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再辅以世界珍禽朱鸟栖息地的糯米为原料,成批量生产,使谢村黄酒的品相达到了历史新高,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陕西名牌产品”,“谢村桥牌”商标被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谢村黄酒酿造技艺入选“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产品先后荣获国、部、省金银大奖五十多次,曾出口新加坡、美国等国际市场,是历代军、政、商界及文坛名流饮用馈赠之佳品。它被誉为“液体蛋糕”,作为珍贵的民族遗产被世人所推崇。
谢村民居是清代末期民国初 (1926年),当地刘氏大地主修建的私宅,占地120余亩,共5个院落,89间房屋,被专家称为“典型的陕南民俗风格的宅院”。解放后大宅院被收缴国有,上世纪六十年代得到修缮,2000年被汉中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至2006年被“寻宝者”严重破坏,2008年文物部门对宅院进行了保护性维修。2017年,洋县政府决定在原址基础上先进行修复,以恢复其原来风貌,并模拟其风格新建80亩民居,使其打造成为古民居游览、地主庄园生活体验以及影视拍摄为一体的基地。项目可同时带动村内农家乐发展。
谢村镇有两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三个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列全县各镇(办)之首(洋县是全省非遗申报公布的国家级、省级最多的县区,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非遗项目9项,市级非遗项目5项,县级非遗项目85项)。另外,境内有始建于明朝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智果寺,目前三层的藏经楼、佛祖大殿及厢房10余间保存完好 。
智果寺藏经楼
智果寺位于谢村镇智果村,始建于唐仪凤年间(676-679年),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宣文明肃皇太后赐御制大藏经六百七十八函六千七百八十卷,并捐金增建藏经楼。智果寺古有“汉上名刹”之称。楼长21.7米,宽18.3米,高12米,属典型的宫殿式建筑,现藏有万历四年内阁首辅申时行题写的“敕赐智果寺”匾,并保存有明“慈圣宣明肃皇太后所赐”佛经3000余卷、4178册,属于明北藏,大内祝崇寺汉经厂印制,经折装,至今保存完好,是研究我国佛教文化乃至欧亚佛教的重要史料。其经卷装帧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红、黄、蓝、绿织锦缂丝为封面,纹饰繁多,图案各异,印刷考究,图文并茂,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兼有,实属罕见。每年阴历六月初六都有盛大的“晒经会”。
1937年抗战爆发,“国立山西中学”南迁洋县,以智果寺为为以分校校舍,1939年改称国立第七中学。1949年以后,智果寺为“洋县智果中学”校舍,改革开放后学校迁出,智果寺恢复宗教活动,2012年,重修藏经阁。藏经阁于1992年作为谢村智果寺的一部分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丽的谢村,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