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本刊专稿 | 广东:乡村振兴正当时

中国改革开放,广东得风气之先,南粤大地见证了多少“春天的故事”激荡传唱;脱贫攻坚期间,中国决战深贫,广东勇挑重担,珠江两岸唱响了多少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乡村振兴开局之年,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广东再立潮头,南海之滨誓言铿锵,丹心铁意再创辉煌。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从改革开放到脱贫攻坚再到乡村振兴,广东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埋头苦干的精神、顽强奋进的姿态,一代接着一代干,在南粤大地上以如椽巨笔书写着壮丽的人间奇迹。试看今日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广东敢为人先,勇拓新路,布局早、行动快,一幅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风景这边奇好的画卷正在南海之滨徐徐铺展……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必背镇——蔡明清摄《瑶乡新貌》


富民新村展欢颜行走在南粤热土,你会沉迷于桑田茶园的葱绿可爱,会动容于碧波池塘里的鱼蹦虾跳,会因满山坡品种新奇品质优良的累累硕果而口舌生津……这些都是广东省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乡村振兴产业体系的生动表现。无产不富,无产不恒富。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发展产业都是关键抓手。李金斗家住南海之滨的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饶平县是“全国渔业百强县”,李家世代以打鱼为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转行渔业养殖,产品主供省内,后来一度因市场饱和,增收进入瓶颈期。2017年,饶平获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是首批10个国家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之一。从此,李金斗的水产养殖踏上了快车道。李金斗发现,政府的扶持是实打实的。贷款容易了,这让他扩大生产规模信心倍增。近三年来,他还参加了政府组团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农业会展,拿订单拿到手软。除了参加国内推介,政府还组织大家远赴迪拜、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地参加国际性展销推介活动,让饶平优质农产品蜚声海外,让李金斗这样的农民发了“洋财”。3年来,试验区年均涉农外贸出口额达2.61亿美元。首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暨第二届广东水产种业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李奕雯摄
面对如此傲人成绩,饶平乘势而上,推动本土企业出海越洋,在境外注册成立农业企业20多家,推动10多家企业与海外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42个有出口备案的原料基地、20多家具备进出口经营资格的企业、20 家省级出口养殖基地在县里遍地开花。走出去是一条金光大道,引进来是另一条生财之路。近年,饶平引进外资农业企业11家,投资总额达2.7亿美元。引进世界500强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旗下益海嘉里金龙鱼粮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落户饶平,项目计划总投资45亿元人民币,年产值将超100亿元人民币。李金斗兴奋地说:“这得给我们带来多少就业岗位啊!”益海嘉里落户饶平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就业机会,事实上,当地目前已形成粮油生产加工基地、高智能蛋鸡养殖基地、公共码头配送基地等3个基地、5家公司的产业布局。庞大的国际市场反作用力盘活了饶平“中国水产之乡”“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中国盐焗鸡之乡”等金字招牌,推动建设16.8万亩水产品出口养殖区、12.6万亩岭头单丛茶生产园区、30万亩岭南特色果蔬生产区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创建了广东省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饶平县宇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联合体入选“首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名单”。饶平以水产为核心的“1+N”产业贸易结构已稳固形成,李金斗这样的农民赚得钵满盆满。当饶平农业大踏步走出国际范时,阳江市阳西县则在殚精竭虑谋求农业“产供销”全盘数字化。2020年12月12日,世界数字农业大会现场,阳西县委书记孙波作为广东省唯一县区代表受邀发言,分享阳西数字农业经验模式,广受瞩目。阳西县是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广东省首个数字农业示范县。近年来,阳西县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端、供应端、销售端“三端数字化”发展,以农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华秋实,赶集粜米,阳西农民这种千百年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与时俱进地开启崭新模式。在生产端建成“一馆一云四园”:“一馆”即数字农业展馆,“一云”即数字农业云应用,“四园”即荔枝、程村蚝、罗非鱼、东水山茶数字农业产业园。通过物联网监控、大数据平台、种植养殖管理系统、溯源系统等模块,实现种养全过程智能化决策、精准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和产品生产全过程可溯源。这样做带来的直接好处以罗非鱼数字农业产业园为例,电费降低10%、饲料节省5%、死亡率降低8%、销售额增长5%,“三降一增”都意味着更赚钱。目前,阳西县建成30个县级数字农业产业园,全面推广数字技术应用经验,打造全县数字农业新格局。在供应端推进数字化。荔枝成熟季节,种植户周大川每天都盯着实时销售大数据,第一时间了解市场供需情况,实时调整品种结构,抓住最佳出售时机,以求卖个好价钱。“这在过去根本不可想象,那时全凭经验瞎猜,挣钱靠运气,赔钱是常事。我算尝到数字农业的甜头了。”周大川跟记者搭着话,眼睛始终舍不得离开大数据屏幕。阳西县借助一批经营主体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经验,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需求的调节作用。完善冷链加工、仓储、物流服务体系,实现区块链品牌可信价值,建立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平台,一番操作下来,让供应端插上数字化翅膀。在销售端,这两年,周大川家的荔枝越来越多依赖线上销售,销量售价双增长。周大川觉得是自己养了个好儿子,可儿子说主要还是县里数字化销售政策好。前些年,大学毕业的儿子嫌农业土、没前途,一直在广州打工。阳西成为全省“一村一品”短视频矩阵试点县后,“短视频 + 网红直播带货”火起来。短视频大赛、“短视频 + 网红培训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短视频矩阵全覆盖,越来越多年轻人被吸引回来,周大川的儿子也是返乡创业一员。在雷州市乌石镇那毛村,驻村第一书记彭彬正在直播带货,助力农产品销售。
小周人聪明,长得帅,当着网红就把家里的荔枝卖光了。目前,阳西县像小周这样的直播带货网红有400多名,直播成了新农活,田间地头都是直播间。2020年,全县荔枝产量、产值同比增长33%、43% ;生蚝升至每斤7元,产值突破4.5亿元,同比增长16.6%、7.2%。数字赋能农业在南粤大地成为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粤才汇聚竞风流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漫漫征途的重要一环,是一项伟大的国家战略。今天,我们就站在了这一历史节点上。有了好制度好政策,最紧要的就是解决人才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广东省把人才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相继出台有关政策培养乡村本土人才,鼓励引导人才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已然兴起。2019年1月,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云浮乡村振兴学院揭牌。这所云浮市政府与广东开放大学合作共建的学院承载着为云浮培育乡村本土人才的重任,办学理念是让每一名乡村干部和农民都有一次选择育训的机会。学院创新“村镇课堂”,在乡镇设立分院,在村设立教学点,这种办学架构真正做到育训结合,力(能力)、历(学历)提升。学校办到家门口对农民的最大利好是解决了就近就地就业创业能力培训问题。比如,新兴县东城镇思本村是皮革皮具专业生产村,该教学点就重点开展相关务工培训;郁南县建城镇分院、宝珠镇分院,立足无核黄皮、黑叶荔枝主导产业,邀请著名土壤学专家陈能场传授土壤修复与改良专业知识。所学为所用,本事长了收入自然跟着涨,农民大呼解渴管用。学院好像一副扁担,一头挑着农民,一头挑着基层干部。村“两委”干部是一线实践者,不缺实操缺学历,往往成为未来发展的致命短板。学院实施以村“两委”干部为重点的乡村学历提升计划,为村干部学历文化补短板,为这些乡村带头人未来发展储备能量。中国乡村隐藏着不少身怀绝技的手艺人,他们行走乡间,走出了源远流长的文化风景。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能工巧匠,用一双巧手实现梦想,富丽生活。广东大力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只为批量培育这一双双致富巧手。在茂名市,市属3所技工院校完成了21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其中电气自动化、数控加工、电梯安装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等已成为品牌专业,从这里出发的“广东技工”受到市场追捧。为了更高质量解决就业,该市技工院校瞄准知名高端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与美的、海信等620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实现前脚出校门、后脚进大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广东技工”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斩获全国第一。“2020广东十大杰出高素质农民”颁奖仪式。
广东认定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100个、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165个。2019年共培训各类新型职业农民1万余人,带动全省各市县开展农民培训50万人次以上。两年来,广东累计开展“粤菜师傅”培训5万人次,16万人实现就业创业 ;培训“南粤家政”29.88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农民放下锄头,吃上了技术饭,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正汇聚成南粤大地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新业态农业需要新型人才,并给农民带来新发展机遇。为帮助农民搭上短视频经济、网红经济快车,广东举办10多期“短视频 + 网红”培训班,培训农民1500多人。如今的广大农村,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电商“新农业”催生一批“网红新农人”。在广东,这些乡村能工巧匠、新农人、新职业农民不再是只能游走江湖的“野路子”出身,而成为拥有各种职称的国家认定、社会尊崇的专业技术人才。2021年6月的一天,林志强在一次世界级高规格养殖研讨会上以专家身份侃侃而谈。他的发言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专家关注。林志强是韶关市仁化县黄坑镇的一名普通农民,但又是一位拥有种植中级职称的不普通的农民。在韶关市,截至2020年12月,共评审通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475人,其中高级2人、中级61人、初级412人,林志强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取得职称的林志强们可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包括优先报考事业单位、享受相关技能提升补贴、就业或创业补贴,以及优先推荐参加相关技术培训、讲座、交流或学术活动等。他们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美好乡村生活少不了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保驾护航。广东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乡村医疗、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远程培训47.8万人次,以确保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技术人才队伍更加专业。除了全力培育“土秀才”“土专家”,广东还大力引导各类人才“上山下乡”。例如将现代农业领域人才需求纳入“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人才工程重点支持对象 ;推动编制管理改革,公开招聘欠发达地区急需紧缺人才,推进“广东省百名卫生首席专家下基层计划”;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千村大对接”行动,近年来累计选派科技特派员1.4万余人,覆盖1300多个乡村产业 ;实施“科技专家服务团”,选派中青年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园区、高新区和科技企业挂职服务。本土的、外来的、支援的,各路人才源源不断向乡村汇聚,原本是人才洼地的乡村呈现出人才济济、能人遍地的喜人局面,为乡村振兴准备了最好的墒情。文化荟萃永传承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长岐村,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然保存完整,里巷的肌理脉络清晰可见。光滑的石板、触感生涩的青砖,都镌刻着时光的味道。漫步古村,历史文化感扑面而来。不同姓氏的祠堂有好几座。长岐村的姓氏很多,却能代代相传,长久保持和睦。秘诀在哪儿?或许从村民的言语间能窥一二。“这是我们的卢氏大宗祠,先祖有遗训 :先祖积福千年贵,后代善良万代荣。‘善’是卢氏一族的家风。”长岐村村民卢志军时刻牢记与人为善。据不完全统计,三水区有超过400座祠堂,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接近200座,平均每个村有2~3座。这些祠堂饱含文化韵味,能不能在文化振兴中发挥作用?为此,三水区首批探索在30个宗祠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在实践点建设了家风家训馆,从祠堂保存的族谱、楹联、碑刻、牌匾、文献资料等着手,挖掘整理一批优秀家风家训。“实践点可热闹呢,每月都会搞活动,活动还有‘菜单’,我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点单,实践点有干部接单。所以活动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我们乐意去!”长岐村村民钟扬是文明实践活动的“铁粉”。吸引钟扬的,有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百姓宣讲,有围绕村居文明风尚组织的“模范选树”“村规民约诵读”“好人故事分享”“乡风文明大讲堂”等活动。实践点传思想、传政策、传文化、传科技,推动文明实践不断深入。在三水区“祠堂 + 文化”基层文化振兴实践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东莞市中堂镇以“德本”文化为核心引领,开展文明积分进万家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也正搞得红火热闹。湖南籍员工韩玉花在潢涌村务工近10年,文明积分活动开始后,立马注册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短短几个月就获得100多个积分,排在外来务工人员第三位,“积分就有奖嘛,我要多做好事”。2019年起,潢涌村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试点工作,将开展了24年的文明户评选升级为文明积分进万家行动,建立实施面向全村群众,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志愿服务行为积分奖励机制,每年拿出150多万元对文明户、文明户标兵和“最美家庭”进行奖励。从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创建行动,摒弃陋习,培育文明乡风。乡风要文明,不仅需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还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汕尾陆丰市的“三甲”地区(即甲子镇、甲西镇、甲东镇)曾是红白事铺张浪费的“重灾区”。群众逢红白事便大肆操办,越隆重越有面子,对于白事更存在“出殡时间长,身份地位高”的攀比心理。针对这些不良风气,汕尾市立足新时代文明实践,提出办席不铺张、礼金不攀比、彩礼不收受、宴请不跟风、丧葬不迷信、爆竹不燃放、低俗不参与、费用不强摊等移风易俗8项重点工作。“操办白事一切从简,没有了乐队奏乐、哭丧队伍、爆竹燃放、大摆酒席等,红事也避免大操大办,现在几乎都不收彩礼了。”甲子镇“90后”公务员刘莉深深为家乡的可喜变化而自豪。岭南大地,农民精神风貌在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传承发展。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瑶乡百姓“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当地紧抓传承,深挖瑶乡历史人文资源,组织文艺宣讲队学习传承“舞春牛”等传统歌舞节目,潜移默化传承本地文化。同时,凸显特色,紧贴生活,创作“土”味精品,提升感染力。2019年12月3日,中国首部当代瑶族音乐剧《过山“谣”》在广州上演,充分展示了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瑶族民歌、瑶族舞蹈的文化魅力。演出赢得观众一阵又一阵掌声,谢幕时的掌声更是经久不息。“瑶族歌谣、音乐特别好听。”“情怀满分!”“演员大部分来自乳源县,表演有一种灵魂的质朴。”观众好评如潮。在瑶族民族文化绽放璀璨光芒时,江门市江海区东红村也在忙着极具特色的文化振兴。本着保护、开发、传承农耕物质文化遗存和村落文化思路,修缮恢复 560余座古民居,维持其原有格局,以利用促保护,打造了“民俗嫁妆”“竹编家具”“龙舟文化”等8间各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走出了一条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促乡村文化兴盛之路。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强调,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传承文明、延续文化,需要有效载体。近年来,广东省扎实推进重点工程“三馆合一”项目建设,即把广东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文学馆三大馆整合在一起,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实现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而地市也不乏创新举措。“我们结合实际,探索形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三个三’工作模式:构建标准化、特色化、数字化‘三元服务空间’,破解‘如何建’问题;形成以行政村(社区)党组织和委员会为主导、社会组织和社工专业人才参与运作的‘三方联动格局’,破解‘如何管’问题 ; 实现文化服务与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的‘三项服务融合’,破解‘如何用’问题。”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永华介绍。
广东广播电视台演播厅正在录制乡村振兴大擂台节目。惠州龙门农民画、潮汕英歌舞、英德九龙小镇农耕文化……一张张广东农村文化名片,彰显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自信。农村文化繁荣兴盛,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根本固者,华实必茂 ;源流深者,光澜必章。”优秀传统文化的存续为乡村发展留住了“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广东省在迈入新百年征程的起跑线上,站在丰厚文化积累上,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创乡村文化发展新格局,建设文化新高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岭南风韵解乡愁“乡愁”一词含义丰富,余光中描述为对亲人故乡的牵挂,席慕容刻画为一种模糊的怅望,卡森·麦卡勒斯形容为混合着孤独的怀旧,它的感性意味似乎总是多于理性。而在岭南大地,乡愁却是理性的,是可观可触可咂摸的。它是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农村宜居住房,是经历“厕所革命”、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后干净了健康了的家园,更是实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后绿化了美化了的故乡。行走在梅州市平远县上举镇畲脑村的乡间小道上,目力所及,郁郁葱葱。小桥流水之间,一排排、一栋栋灰瓦白墙的精致小楼交错掩映,宛如一幅恬静秀美的山水画。近年来,平远县打造“大美平远·五彩乡村”,将民房管控作为乡村振兴的具体抓手,投入奖补资金1.59亿元,使平远山区处处坐落浓厚客家风情的小村庄,处处有令人魂牵梦绕的美丽乡愁。“每栋房子政府能给3万元以内的改造奖补,算下来大概占成本的30% ~ 40%。条件好了,我们本来就想改得漂亮些,现在又有补贴,还等什么呢?”对于住房改造,畲脑村村民陈永年举双手赞成。乡村由此兴起一股“装修热”。对于如今的村貌,陈永年颇为自豪:“村里农房就两种,一种是传统客家民居,外墙白色,屋顶铺青色琉璃瓦。另一种是楼房,外墙贴瓷砖,屋顶或加盖琉璃瓦,或用小披檐装饰屋顶四周。看,是不是又简单又好看又协调?”要做到陈永年眼里的简单好看又协调,光改造还不够。对于那些长期闲置且荒废的房屋、乱搭乱建的建筑、危破房等,必须清理拆除。为了调动农民拆旧的积极性,平远县推出美丽乡村拆旧复垦绿化补助、拆旧地票证和国土拆旧复垦指标交易收益分配“三招式”。拆并不是“一刀切”。开展“三清三拆”工作时,畲脑村把老屋、古井、古树都当成宝贝,挖掘当地人文历史,植入时代文明、优秀文化,再现山清水秀、人文厚重的客家古村落风貌。2020年,畲脑村被评为“广东省农房风貌提升名村”。建设农村宜居住房,岭南各地不甘落后,韶关市分类施策拆危房、党员带头塑新村,东莞市强力整治田间窝棚、焕发美丽田园新面貌……东莞市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成效显著。图为改造后的麻涌万里碧道。
“不仅我们的住房改头换面,村里的环境,甚至整个大环境都变美了。进门是家,出门是青山绿水,这感觉太好了!”四会市贞山街道扶利村村民张金贤由衷赞叹。从家到家园,一字之多,要下的功夫却不少。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举全省之力全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从示范试点向沿线连片美丽乡村风貌带转变。在粤西北山区,全长26公里的四会市古邑碧道画廊,贴着蜿蜒碧绿的绥江,古村、古寺、古窑、古码头、古会纸作坊错落分布。一到周末节假日,游人如织。位于画廊中的扶利村也赚得盆钵满盈。打造如此密集的旅游打卡点涉及农村垃圾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农村改厕工作等等诸多繁杂工作。近年来,四会市克服重重困难,着力提升乡村地区环境品质和价值,打造出如此这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岭南山水画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山水岭南,离不开广东各市区方方面面的努力。云浮市通过强化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规范化管理、奖补、积分、曝光4项制度,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制度化,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达98.58%,有效处理率达97.59%,垃圾分类率达51.53%。潮州市潮安区认真做好农村污水治理文章,创新三类模式推进设施建设:平原建厂,实施“污水入网”治理;村落布点,实施“一体化”治理;山区自化,实施“三级净化”治理。利用“加减乘除”法提升污水收集水平 :做加法,凝聚力量加强配合;做减法,简化项目审批程序 ;做乘法,创新梯度奖补模式 ;做除法,严抓质量关并引入问责机制。珠海市斗门区通过抓统筹谋划、五级联动、示范引领三个抓手,确保厕所革命全盘推进 ;突出农村户厕改造、农村公厕升级改造、旅游公厕建设提升三大重点,提高厕所革命施策精准度 ;建立村民自愿、竞争导向、长效管护三大机制,确保厕所革命推进实效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我们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工作方式方法,引入大数据平台推动数字化管理。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镇村五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管理系统,对省内15万多个自然村全面开展摸排,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20余项数据纳入平台管理,每季度通报一次进展情况,有效推进工作落地落实。”广东省乡村振兴局专职副局长梁健介绍说。从“脏乱差”到“干净整洁”,从点状治理到统筹全域理念推进环境整治,岭南大地面貌焕然一新。良好的生态,正成为广东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夕阳西下,记者漫步在粤西信宜市“锦江画廊”。43公里长的碧道串起20多个既有颜值更有气质的新农村。沿路山峦起伏,碧波万顷,风吹稻花香。公共服务健全便捷,百姓安居乐业,乡村活力十足。这,不正是万千游子梦中的故乡吗?治理有效党旗飘2020年3月,南粤大地春来早。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际,广东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成立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担任组长和常务副组长,两个小组一套人马、一体运作。将《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下称《条例》)规定的“一般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要求升格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拓探索早已融入广东的地域基因,新时代党管“三农”,脚下的路何去何从?广东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一套“六大举措”组合拳应运而生。第一条就是全面提高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的规格;第二条把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决策参谋的职责以法规形式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第三条省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指导一个以上涉农县,其他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对标落实定点联系户,提升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的强大合力;第四条强化细化实化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结果运用,提升乡村振兴考核的权威性导向性;第五条把加强党对农村改革的领导作为党管农村的主要任务,激发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第六条将《条例》贯彻落实工作纳入省委抓党建的重要内容,明确组织、农办部门联合推动落实《条例》。以发挥组织部门优势,进一步提升各级贯彻落实《条例》的执行力。“六大举措”招招针对工作中的难点、痛点,每一条都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例如第四条规定每年度聚焦乡村振兴硬任务,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和62个省直部门进行分片区“打擂台”考核的基础上,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追责问责的重要参考,作为政策试点、项目安排、财政资金分配、用地指标安排、机关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广州农讲所开展“学百年党史 聚磅礴伟力 促乡村振兴”专题教育。
“六大举措”得到中央农办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广东省各地市在“六大举措”框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显其能,全面提升基层组织领导乡村振兴能力。初夏时节,在清远市阳山县阳城镇的“鱼水·生活”田园综合体里,村民们在村干部带领下忙着采摘新一茬西洋菜。这些鲜嫩美味的西洋菜次日就能摆上广州、深圳、上海的大型超市,为村民换来丰厚回报。“这都靠他们这些领头羊啊!”村民王三钢指着几位村干部说,“现在的村民小组党支部有本事,能干事,肯定能带着大伙儿越过越好!我们服气。”在清远市看来,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基层组织体系,推动农村党组织组织力提升、政治功能增强是组织振兴第一要务。原6915个村民小组党支部被调整为2448个,3个村民自治试点镇43个片区被调整优化为43个行政村,如此这般,农村基层党组织由散弱变聚强。同时,整合建强农村基层党建三级网格,所有村民小组党支部全覆盖实体化建设党群活动中心。清远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张伟杰告诉记者,2020年3月,村级组织换届,清远市取得多方面突破:“两委”干部高中以上比例从57%提升到83%,平均年龄从50岁下降到40岁,35岁以下人数从1096人增加到2264人,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经商返乡等人员占新进“两委”干部75%以上,招录26名研究生挂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王三钢认为这届村“两委”“年轻、有文化、把村里的事放在心上,是党员的样子”。群众眼里党员的样子究竟是什么样子?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样子。为提升基层党员干部谋事干事的主动性,清远市把乡镇党委打造成为管党治党、抓村管村的最强推动力量。出台强化乡镇书记抓党建若干举措,实施重用乡镇书记战略,市委把每届任期中乡镇书记直接提拔进县级党政班子和市直部门班子的比例从25%提高到30%;落实乡镇干部福利待遇高于县直机关20%,年度考核和党内表彰预留3%及5%的指标用于扩大乡镇书记、驻村干部表彰面,乡镇党委“龙头”作用明显强化。乡镇干部都说,组织上这样重视我们,我们唯有以干事创业回报。当清远的基层干部躬身大地干事创业时,汕尾市的基层干部们则在做实“党建 +”文章,这同样是一条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汕尾下辖陆丰市金厢镇下埔村村民夏胜利指着村里一排排齐整整的房舍、绿油油的绿化告诉记者:“村里搞人居环境整治,开始我们都不想拆柴房,乱是乱点,可用习惯了呀。可是看到村干部们带头拆除了自家私搭乱建的房子,我们也就没啥说的了,没几天都拆完了。种上花草树木,多规整多漂亮,还是应该听村干部的。”落实“党建 + 生态宜居”,汕尾党员干部带头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692个行政村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428 个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涌现出温厝村、螺洞村、晨洲村、下埔村等一批美丽宜居乡村。汕尾“党建+”文章是一盘大棋,把党领导一切在基层演绎得淋漓尽致。“党建+产业兴旺”,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示范岗建在乡村振兴项目上,111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带动15000多名农户入股就业,每户年均增收近5000元;“党建+乡风文明”以好党风引领好乡风、好民风;“党建 + 治理有效”,创新“大数据+网格化+群众路线”基层治理机制,打造“民情地图”,让基层治理搭上智能化、智慧化快车;“党建+生活富裕”,实施农村居民增收计划,拓宽农民致富渠道,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党建+充满活力”,2020年以来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1507亩,累计流转面积621889亩,带动户均增收800多元……在欣欣向荣的南粤大地上,党组织的力量渗透到基层方方面面,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了有旗帜引领,有主心骨可依,有带头羊可跟。党建向实,确保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总览全局、协调各方,保证乡村振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回望来时路,广东勇立潮头搏浪而来 ;展望新未来,广东前进步伐更加坚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广东正以更大魄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中迎风起航。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