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感恩教育】原来清明扫墓是一种教育!这样教育孩子更有意义

在西方节日的影响下,80后父母们逐渐喜欢上过洋节,有些甚至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兴趣。家长如此,更别说受父母影响很深的孩子了。实际上,对孩子来说,各种传统节日的庆典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父母千万不能错过。清明节更是如此。

在24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节,还有哪些国家过?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清明节这一天,东亚许多国家都有着相似的习俗。

例如: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

清明节的相关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宋)欧阳修《采桑子》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唐)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的节日更是拥有着不同的习俗、不同的风土人情。

清明节到了。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在怀念先人的同时,也可以对孩子进行适时的教育。孩子不仅可以真正参与其中感受清明节的氛围,还可以学习相关的习俗和知识,何乐而不为?

和孩子讲讲清明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却不愿意,背着母亲躲在绵山。重耳最后只好火烧绵山,希望介子推自己走出来。大火连烧三天三夜至熄,介子推也没有走出来。重耳上山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重耳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重耳同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重耳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和孩子一起做清明团子

“做清明团子”是不少地区在清明节不可或缺的食俗。如果您的所在地区也有这么趣味的食俗活动,不妨带着孩子去体验这项传统的食俗文化吧!

第一步:爸爸妈妈可以带宝贝一起来到郊区采集艾草。当面对一大片的野生植物时,家长向孩子们介绍艾草的特性与用途,采摘的同时,也渗透了无处不在的自然教育哦。

第二步:将采摘的艾草捣烂后挤压碾碎,接着与纯糯米粉拌匀,直至面团染上艾草汁。家长可将大面团匀成一个个小团分给孩子,让他们自主揉面、包馅儿。

第三步:在搓好的面团上刷上一层油,蒸锅内放入水,架上蒸屉,铺上一层笼布,上面再铺上煎成小片的玉米叶子,最后放上刷好油的糯米面团,大火蒸10分钟左右关火。为防止团子皮遇冷变硬,趁热再刷上一层油即可。

漫长的等待过后,团子即可出锅啦!蒸好的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从认识艾草、制作清明团子到品尝,孩子们全程参与,可以真实体验清明节的食俗文化。

踏青,亲近大自然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清明节前后,正是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时候,野外也是绿意盎然、山花浪漫的美丽景象。家长可带孩子去户外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风光,走进远山近水的田园村落,踏着绿油油的青草,踩着软绵绵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

春游踏青活动,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增强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家长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为教材,给孩子讲述各种颜色的特点,让他们增加对颜色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孩子闭目倾听风声、松涛声或是鸟鸣虫叫声,训练孩子的听觉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在小溪边玩水、在花丛中玩耍、在广场放风筝……

这里还要要多说几句,春天公园到处可见花花草草,孩子们往往很有兴趣。家长一定要注意很多花草都含有有害物质,不能让孩子过多触摸,比如黄色杜鹃花(映山红)、含羞草、马蒂莲等等,更不能用嘴巴吮吸摸过花草的手指了,尤其是对于对花粉过敏的孩子,家长们就要更加注意选择地点了。

和孩子一起诵读的清明古诗

关于清明最出名的诗句,不外乎是下面这首了。

唐代诗人杜牧写下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千古传唱,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清冷伤情”的情绪基调。

不过,纵观中国文学史上,与清明节有关的古代诗词丰富多彩,中国历代著名诗人也几乎都有“清明诗词”留世,其中大多数描述了古人欢欢喜喜度清明节的景象。

《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纷纷走出户外,踢球、荡秋千,十分热闹。

宋代词人柳永笔下的《木兰花慢》显示出清明节更加热闹,既有音乐助兴,又有踏青出游:“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

可以看出,古代的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更有万众踏青、郊游等种种欢乐。

放风筝、荡秋千

清明节除了祭奠祖先,还有很多适合孩子的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荡秋千。

古时候,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风筝。而且,晚上放风筝时,会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古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还会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活动不仅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清明节的习俗,还可以强身健体。放风筝时,宝宝可以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有利于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

荡秋千也是清明时节的传统活动。古时的秋千很简单,用树桠枝做个架子,再拴上彩带就是一架秋千了。清明节,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自制一架简单的秋千,外出踏青时带上。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和孩子一起种花养草

在24个节气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这个时候,也正是植物角种花养草的最佳季节。

孩子在参与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会加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如果家长能用心去对待身边的花草树木、鱼鸟昆虫,比如及时给植物浇水除草,给动物喂食打扫等,孩子对生命和自然的爱会增强并植根于心中,并形成一种相互同情相互依赖的情感和责任感。在这种情感和责任感的支配下,孩子会逐渐跟自然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

生命教育引导孩子感受生老病死

清明,在祭奠或缅怀逝去的亲人时,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父母也不用刻意回避这样的话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接受能力,适当地跟孩子聊聊。

在我们传统的思维中,从来都是很忌讳谈论死亡的,更别说与孩子谈论死亡。惧怕死者,这其实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生命是脆弱的,生命的消亡往往是我们不愿意让孩子直面的,但是,孩子有权利去面对这些。

现在不断出现学生自杀的事情,表面上看是学生压力大,不能承受挫折,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没有正确理解死亡,把生命当做游戏来对待,有时候有一种模仿的成分在里面。还有报道称个别学生之间玩死亡游戏,竟然称之为好玩、刺激。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道路影响很大。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很有必要。

我们不仅需要向孩子解释与死亡有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明白,活着就要开心快乐,乐观面对生活,珍爱自己的生命,珍爱他人,珍爱生命,珍爱环境。只有让孩子心中充满了爱,生命才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利用祭祀活动进行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亲人、祖先送上思念与敬意,给孩子提供一个认识孝文化环境,让他们知道感恩。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献上一束花,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创造一个耳濡目染的机会。

当然,孩子还小,认知水平很有限。比如有的孩子甚至说,打仗时他们没有吃的,为什么不吃巧克力等。孩子说得幼稚,家长们不能一笑了之,要有意识引导。家长也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跟他说什么都没用。这种耳濡目染的机会是不能错过的,也许只是一枝白菊,一个鞠躬,但孩子在这种氛围中,是可以感受到我们对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