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农业文化遗产不值钱?贵州茅台,好像还挺贵哦

贵州省农业文化遗产

想必很多人对贵州的了解都始于“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但其实这里“晚上下雨白天晴,公路同乡处处平,人逢节日遍身银”,可谓是天时、地利以及人和面面俱备!在这座“宝贵之州”的净土上有这样一句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但这仅仅是贵州农业饮食文化的冰山一角,至于其他的农业文化,让我们共同走进解锁吧!

贵州锦屏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

贵州黔东南州锦屏县自明清以来,当地就以杉木的栽培和贸易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从而在杉木传统种植与管理系统上较好地实现了生态维护和资源利用平衡,使当地木商文化得以持续繁荣;而贵州安顺屯堡从明洪武年间开始,当时的征南大军和大批内地平民到此屯田,依靠智慧与勤劳创造了汉民族亚文化的灿烂盛景,当地的屯堡农业系统不仅是明代江南汉文化的活标本,更是贵州屯堡地区农业和农村变迁的见证。

这两项即将跻身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将对我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农业文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

贵州花溪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是以拥有数万株600多年以上树龄中小叶种古茶树为特色的茶文化系统。遗产地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久安乡自古就是茶乡,有着丰富的古茶资源。早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久安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

久安乡目前共有古茶树54000多株,平均树龄600年左右。古茶树生态系统具有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保存茶树种质资源,涵水固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控制病虫草害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保护贵阳阿哈湖水资源环境。

久安茶属于灌木型茶树,叶色深绿色,叶面微隆,叶深内折,叶质柔软,叶齿锐度中、密度密、深度浅、叶基楔形、叶尖微尖、叶缘微波。2012 年初,经欧盟有关机构鉴定,久安茶品质已达到其准入标准。

久安乡农民每逢重要节庆,都会将亲朋好友聚集在一起,共同饮用古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茶叶。茶文化已经深入当地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苗族剪纸

黔东南苗族称剪纸为“剪花”、“苗花纸”。在长期的刺绣实践中,艺人们发现用剪纸图案来代替在绣面上描绘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既省工又省时,同时也能保持绣面的干净洁亮,从此,她们就把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艺术的“蓝本”。为了保证刺绣的质量,苗族妇女们把她们的聪明才华和喜怒哀乐等审美观融入到剪纸图案中,使之与众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族民间剪纸形式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如“中心构图式”,艺人主要在画面中心表现主题,四周讲究相应的对称协调,用不同的花木草虫来装饰搭配。这与“不完全对称”式那种以中轴为坐标,以量的平均分配来使画面产生稳定感、层次感和节奏感有所不同,突破只讲求统一,不讲求变化的单调刻板的构图形式。

羊肉粉

羊肉粉是贵州省的一种著名民间小吃,也是“中华名小吃”,属于黔菜,该菜品是当今大多数贵州人早午餐的最爱;羊肉粉已有300余年制作历史,在中国西南地区各地均有产出,以兴义羊肉粉较为出名。

据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中国南方自秦代已经开始食用米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当时是采用北方人的办法将南方的大米制作成条状煮食,叫做胡饭。

该菜品由新鲜羊肉,配以爽滑的米粉,加入鲜羊肉汤及各种调料和具有特色的油辣椒,口味鲜香,酸辣爽口,米粉入口即化,老少兼宜,羊肉肥瘦适中,油而不腻。

常说“南粉北面”,意思就是说:南方人爱吃粉,北方人爱吃面。高原上的贵州人就爱吃粉,粉类的小吃数不胜数,羊肉粉就是其中之一,在贵州说起羊肉粉,人们都很熟悉,常见较出名的羊肉粉有兴义羊肉粉、遵义羊肉粉、金沙羊肉粉、水城羊肉粉等。羊肉天生丽质,有一种特殊的香气,早时南方人还不太习惯,不以羊肉作佐料。北方人酷爱羊肉,而历史上却以面食为主,都与羊肉米粉失之交臂。

省内其他地区均有特色羊肉粉可品尝,热情的贵州人民欢迎您的莅临。羊肉粉价钱便宜,适合老百姓消费,所以,常常在不是贵州的很多地方,如重庆,湖北甚至上海等,都会看到以贵州羊肉粉为招牌的店。虽然看似是一碗简单的粉,但如果做得不好,导致的味道差异是很大的。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所以羊肉粉的辣椒都是很多的,吃完这碗粉,要出汗了,要热了,才是吃到羊肉粉,并且,辣椒都是油辣椒。而在本地吃羊肉粉,常常会听到说某某家的辣椒不好吃,羊肉粉的关键,其实汤是一个,第二个就是这会抢味的辣椒。辣椒做得好了,相得益彰,做得不好,只能让人感觉要么太辣,要么无味,总之,这都是该避免的。

中国饭店协会在2016年把“中国羊肉粉之乡”授牌贵州省兴义市;12月,15个国家上万名宾客同品羊肉粉,获基尼斯之最 “盘江暖冬季暨中国首届国际羊肉粉节”在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开幕,吸引了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新加坡等15个国家的1.3万名游客品尝羊肉粉。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

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的水平。

2017年12月,西江千户苗寨获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荣誉。

该处的景点景观如下:

1.吊脚楼

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2.风雨桥

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3.千户灯夜景

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就亮起了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可以看到苗寨呈现那牛头的形状。为使游客更好地观赏西江千户苗寨夜景,景区在山坡高处的路边修建了观景台,还开通了观光车。

4.苗寨歌舞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场由当地苗族同胞表演的民族歌舞节目,苗族人自己表演的歌舞节目有当地的色彩,华丽的服饰、欢快的歌舞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能使你更加了解苗族的人文风情。

苗族古歌演唱,演唱者全是寨中的老人,用苗族古语演唱其史诗般宏大的古歌(苗族古歌有四部分,涵括万物起源、天地洪荒及辛酸迁徙史等)能就此传承下去,也是一大功德。遇到特别活动或是有重要人物出现,还是能够看到掌坳的铜鼓舞、方祥的高排芦笙、反排的木鼓舞等。

1982年,西江苗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

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

从江县位于黔东南层峦叠嶂的大山里,清澈的都柳江从北向南宛延而过。每年春天,谷雨季节的前后,侗乡人劳作的身影就出现在层层的梯田里了,秧苗插进了稻田,鱼苗也就跟着放了进去,等到鱼苗长到两三指,再把鸭苗放入稻田。

稻田为鱼和鸭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丰富的饵料,鱼和鸭在觅食的过程中,不仅为稻田清除了虫害和杂草,大大减少了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而且鱼和鸭的来回游动搅动了土壤,无形中帮助稻田松了土,鱼和鸭的粪便又是水稻上好的有机肥,保养和育肥了地力。这种方式在从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作为一种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作为人们回望历史的窗口,也不仅仅是一块田地有了稻、鱼、鸭三种收获,更重要的是它对现代农业的宝贵启示。

侗乡人都说,鱼无水则死,水无鱼不死。从江稻鱼鸭系统保证田间随时都有足够的水,如此鱼才不死,稻才不枯,鸭才不渴。侗乡人所养育的鸭种也不是一般的鸭种,而是经过世代选育驯化的小香鸭,鸭子对稻、鱼、鸭的共生有很多好处,小香鸭的个头很小,可以灵活地在水稻间穿行而不会撞坏水稻,而且不用投入精饲料,水稻中的害虫、小虾、小鱼、各种杂草都是上好饵料。侗乡人利用智慧,使稻、鱼、鸭三者和谐共处,互惠互利。

安顺屯堡农业系统

屯堡文化,溯其源,肇始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诏傅友德率30 万大军征讨云南元梁王的军事行动,这即是民间所称的“调北征南”。平滇战争后,朱元璋认为“虽有云南,不能守也。”要长久控制西南,必须巩固云南,而云南的稳定又取决于对贵州的掌控,以重兵镇守湘黔滇驿道正是其实施“以黔制滇”的重要举措。屯堡人的先辈正是因这场战争及后续的军事政治行动而驻居在黔中地区的。

为了稳定西南边陲,明王朝在云贵地区力推卫所制、军屯制,广置卫所,遍立屯堡,令军士就地戍守屯耕。在黔中安顺的坝子地区设立了普定卫(安顺)、平坝卫和安庄卫(镇宁),亦兵亦农,戍守边地,镇护通滇大道,实行屯田以满足自给。经过300 多年的耕战历史,而清代康熙年间卫所制被废止,屯堡军人就地转变为农民,诸多屯所亦逐渐演变为村落,也就是现在的屯堡村寨。

600 多年来,屯堡人大多以农为生,生生不息地承袭着明代江南地区的诸多传统习俗,执着地承继着儒家的诸多价值理念,建构了贵州高原上独特的屯堡农业系统。

屯堡人驻居的安顺被称为“黔腹滇喉”,这是对黔中坝子的喻称。这里西南面是北盘江,北面是三岔河,二条大河与群山环绕着中间的坝子地区,土地肥沃,适宜耕作,是贵州不多的几个万亩大坝,这为屯堡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一个较为隔离的地理空间环境,经过时间的沉淀也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在此处,虽然居住着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以及一些后来的清代汉族移民,但主要还是屯堡人聚居于此。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文化边界是清晰的,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和标识性。

贵州茅台酒

茅台酒产于遵义市西面的赤水河畔茅台镇。茅台镇酿酒历史悠久,早在明代酿酒的工艺就已经初步形成;到清乾隆年间,茅台镇成为川盐入黔的重要口岸,盐运兴盛,酒的需要量激增,酿酒生产迅速发展;道光年间,茅台镇的酿酒作坊不下20余家,产量已达170吨。

茅台酒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小麦制曲,采用我国传统的独特工艺精心酿造,经过8次下曲、7次蒸馏、9次发酵,并经过长期窖藏而成。整个生产周期需时9个月,一般要窖藏5年后才能成为出厂的成品。茅台酒酒体丰满醇白,晶莹剔透,酱香突出,幽雅细腻,低而不淡,浓而不艳,回味悠长。启开茅台酒的瓶盖,便有一股芬香扑鼻,沁人心脾;细辨又有似豆类发醇的酱香,还略带清甜气息,咽之有如细细清风沁入心田,又似涓涓溪流注入胸襟。

威宁火腿

威宁火腿是贵州的传统特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早就闻名海内外。威宁海拔2000多米,属高寒的乌蒙山区,漫山遍野生长着丰富的牧草,历史上畜牧业就十分发达,当地的彝族同胞又有赶山放牧的习俗,猪牛羊同群为伍,运动量大,猪腿非常发达,肌肉结实饱满,肥瘦肉交错;本地的可乐猪和法地猪等优良品种又有耐粗养耐寒的特点,瘦肉率高。从明洪武年间起,这里的彝族百姓就喜欢用火熏腌制腊肉,贮存食用,为制作威宁火腿创造了条件。威宁火腿,肉色棕红,色泽鲜艳,骨小皮薄, 肉质细嫩,清香味美,多食不腻

威宁火腿完全用传统方法制作,杀猪后不吹即刮毛,然后用刀把鲜腿修整成美观好看的“琵琶腿”或“盘腿”,剔去杂骨,油皮,挑断雪筋,挤掉血水,不着水即把炒熟的盐用10:1的量,再加少许茴香、花椒等佐料擦在鲜腿上,放在大木桶或缸内腌泡5—7天,取出后再用石头压干盐血水,使之成扁形,再挂在通风处风干即成。另一种不风干,把腿挂在火坑上用湿松枝、湿柏枝、酥麻杆的烟熏烤,因为烟肉食有酸类、醛类和酚类物质,一则杀菌,二则味美,三则耐贮存。一般这种熏过的腿可存放五六年,不流油、不变味,而且腊味更加浓郁香美

威宁火腿分“陈腿”和“新腿”,头年腌制到次年秋前出售的叫“新腿”,秋后出售的叫“陈腿”或“老腿”。新腿肉层内部其味芬芳,层次鲜明,滋味可口,陈腿切开后肥肉呈粉红色,瘦肉呈殷红色,肉质紧密,水分少,油光滋润,味道鲜美

威宁的黑石、金钟、幺站等地产的火腿最多最好,与“宣威火腿”齐名。旧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威宁火腿多以云南宣威为集散地,当时的“宣威火腿”有相当一部分是威宁火腿。现在用威宁火腿加工的罐头已远销日本、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安顺蜡染

贵州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染液便随着裂缝侵透在白布上,留下了人工难以摹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类似瓷釉之“开片”极具艺术效果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同样的图案的蜡画布料,侵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

安顺于1992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蜡染艺术节,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宾客,自此蜡染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安顺有大量的蜡染作坊、工厂,涌现出一批知名的蜡染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

蜡染是苗家人、布依族人的生活、生产、战争、迁徙等场景按照自然的规律和心理活动逻辑进行简体、变形、夸张和抽象而成的人化自然的心灵符号,组成一种理想化的完形关系。这种“人化”作用沟通了人们心灵的联系,架起一座人类共同审美经验的桥梁。它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从深层意识中联结起来。这种沟通作用使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标与角度,从积淀下来的形式中,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

蜡染在现今的历史条件下,已由原有功利内容的意念标记转化为用做欣赏的审美形式,人们在对这蓝白相间的幽远、神秘象征符号的联想与品评中,重新领悟并充实了它的内容。当人们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去审视与评价这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品时,它实际上已超脱了自身,作为一种艺术元素进入了现代艺术生活,实现了向新的文化氛围与审美境界的跨越,展示出新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