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百年沧桑在赤子创新篇——埭头镇华侨海外创业概述




埭头镇位于莆田市东部沿海突出部,扼兴化湾入海口,全镇人口十二万多人,是秀屿区重点侨乡。在外华侨人数有一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一带,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居多,其中新加坡四千多人,马六甲六千多人,沙捞越古晋二千多人。旅外侨胞在近一个世纪的创业奋斗中,团结互助,历尽沧桑,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成功之路。

埭头华侨移居海外起源于二十世纪初,当时莆田“界外底”沿海一带如石城、鹅头、淇沪、汀港等地渔民生活贫困,度日维艰,许多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这些怀着“淘金梦”的“番客”由厦门下船出境,初期目的地主要集中在印尼摩呵岛、马来西亚马六甲、沙捞越古晋一带,大多为南洋待开发的处女地。因人地两疏,大都只能从事自己熟悉的捕鱼行业,晒烈日,住草寮,收入低微,况且寄人篱下,生活穷困潦倒。第一代老华侨谈起当年创业的艰辛,无不感慨万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批华侨经过自己的多年努力在居住地站稳了脚跟,并积极融入主流社会,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他们及其后裔大多加入所在国国籍,于是陆续有唐山(东南亚侨胞对祖国的通称)亲友南来投靠。侨胞长年漂泊在外,有的回老家探亲时带来家小,有的在异国结婚生子,华侨人数不断增多,聚居范围也逐渐扩大。受战乱影响,原先在印尼摩呵捕鱼的埭头籍华侨大量涌向新加坡,成为今日新加坡兴化“界外人”的主体。这个时期(40-50年代之间)是埭头华侨在南洋谋生人数增长最快的时期,鹅头村三百多户人家三分之二以上的家庭都有亲人去了马六甲,繁衍生息至今,该村在马六甲的人口有五千多人,远远超过本村的国内人口。华侨除捕鱼外,还从事垦荒、种植、开矿、刮胶、拉车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小商小贩。几十年来,在异国他乡的艰苦环境中,海外华侨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劳节俭、吃苦耐劳精神,栉风沐雨、团结一心,和所在国人民一起辛勤开发和建设居住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繁荣。

二战结束后,饱受战祸的东南亚华侨迎来了和平的曙光,散居南洋各地的海外侨胞为了团结同宗乡亲的力量,联络乡谊,纷纷建立华族社团组织。社团会员在生存抗争中,紧密团结,守望互助,尽力为当地社会和同乡服务,对促进经济、教育的发展,改善会员的环境居住条件、提高会员福利和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这种社团组织部分由莆籍华侨单独组成,部分由福(清)莆(田)仙(游)同乡联合组成。由埭头籍华侨积极倡议发起组织的同乡会馆,影响较大的有以下三个:

(1)新加坡莆中高平公会。成立于1947年10月10日,发起人为“界外”华侨乡贤唐文理、林九三、陈鸿硕等先生,会员由原莆田县属下的忠门、北高、平海、埭头四个地区的海外同乡组成,可以讲是一个莆田“界外人”的会馆。因解放前埭头隶属平海,故会馆名称未有埭字。现今会员300多人,90%以上为埭头籍,主要为石城、淇沪,东林、汀岐等村华侨。该公会在林和义、黄金宣等先生的领导下,五十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会馆发展成今日在新加坡和家乡莆田市都较有名气的重点会馆。许多会员事业有成,在石油、船务、酒店、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同时在家乡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投资办厂,有力地促进了家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马来西亚马六甲兴安会馆。成立于1945年10月10日,会员大部由埭头鹅头村及江口等地华侨组成。前期会员大都以捕鱼为生,子女后代接受教育后逐渐向经商方向发展,许多人在建筑、机械、电子电器、摩托等行业业绩辉煌。素有马来西亚“兴安之父”称誉的林金树局绅是该会的永久名誉会长。自1990年至今,鹅头籍华侨吴金唐、吴金喜、吴金华先后当选为会馆主席。该会馆规模浩大,组织健全,在马来西亚十三个州的兴安会馆中具有明显的影响力,从1973年起曾一度把全马来西亚兴安总会的会所设在马六甲兴安会馆,成为团结全马兴安乡亲的精神堡垒。1993年以鹅头籍吴建中先生为发起人,筹资300多万元马币,对会馆进行规模扩建,会馆场所更为壮观。现任主席吴金华先生热心马六甲与家乡的联谊工作,积极牵线搭桥,为促进家乡和海外侨胞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

(3)沙捞越古晋兴华改良渔村生活有限合作社,社员500多人,主要由埭头汀港、黄岐、淇沪以及平海上店等地华侨组成。现任主席刘天兴先生(祖籍埭头汀港)。该会社成立于1951年1月5日,主要因当时先辈南来,渔民生活条件及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且受异乡歧视,为了互相提携照应,团结同乡,于是群起筹组该社。经过努力,该社不断发展壮大,大多数渔民已由从事渔业转为向经商发展。合作社还创办华文学校,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成为兴化人在古晋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该社与家乡联系密切,热心捐资支持家乡建设,双方往来频繁,进一步增进了两地友谊。

埭头旅外侨胞远渡重洋谋生,在侨居国经历了漫长的艰苦历程,宗乡社团的建立,充分发挥了海外侨胞的凝聚力和炎黄子孙的向心力,对改变华侨处于所在国社会低层的处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埭头华侨出国人数相应减少,其主要原因:一是建国后,人民生活逐步稳定,基本上消除了迫于生计出国谋生的因素;二是当时东南亚诸国仍处于生产力低下阶段,在外谋生不易;三是解放后东南亚许多国家先后采取限制华人入境作法,致使出国人数逐渐下降。这时出国对象主要是同亲人团聚,同时也出现部分华侨回国定居,埭头有归侨1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这个时期回国的。至1957年止,埭头华侨出国基本停止。随着国内政治运动的连续不断,海外华侨与国内亲友的联系明显减少,一些华侨受政治气氛影响,甚至断绝了与亲人的音信往来。十年浩劫期间,侨务政策受到冲击,华侨关系等同于台属关系,许多归侨侨眷因海外关系受到歧视和打击,在入党、入学、参军、提干等方面都受到许多不公正待遇,侵害侨益事件屡屡发生,使海外华侨及他们的后代对家乡感情日益淡薄,甚至疏离,侨务工作陷入低谷。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侨务政策开始拨乱反正。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凭借改革开放春风,公民出境形成高潮,这个时期埭头出境定居或谋生的对象主要包括三种人:一是出境到香港定居,先后有100多人移居香港澳门创业,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完成了初期的原始资本积累,事业有成后,又热心投资内地,滚动拓展,形成规模。香港莆仙同乡会副会长林国华先生、香港莆田商会副会长林庆强先生就是这批人的代表;二是许多学有专长的学子,远赴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留学深造,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后定居所在国,成为华侨中的技术新移民,他们和东南亚华侨的第二代、第三代,是促进家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一支潜在力量;三是各类技术性输出劳工,据统计全镇有二千多技术劳工,涉及海运、建筑、服装、电子等行业,主要集中在新加坡、以色列、香港、日本、澳门等地,其中部分已定居所在地,成为新移民。这些输出劳工每年可为家乡创造外汇四千多万元,是拉动沿海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石城村、淇沪村因而成为莆田市远近闻名的劳务出国专业村。与此同时,广大归侨侨眷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在国外,随着亚州“四小龙”的崛起和中国对国际影响的不断增强,东南亚华侨的命运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七十年代后期,埭头籍海外侨胞中的年轻一代脱颖而出,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了良好的中高等教育,接触到西方现代文明,在工商企业界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抓住机遇,瞄准市场,不断开辟新的投资领域,扩大经营规模,在经济上突飞猛进,多元拓展,成为这一时期埭头籍旅外侨胞经济上的一大特点。黄金宣、林雍高、林恩强、吴建中、黄金春、吴南侨等先生都是这一时期崛起的一代新人中的代表。他们在石油、船务、酒店、房地产开发、建筑、轮胎制造业等领域财力雄厚,业绩辉煌,并带动培植一大批埭头籍海外乡亲进军工商企业界,长袖善舞,形成今日埭头华侨的主流,为所在国和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尊敬。

海外华侨历来爱祖国爱家乡,他们身居异邦,心怀故土,对家乡建设倾注了满腔热情。造福桑梓是埭头籍海外侨胞的一大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华侨在所在国的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侨胞支持家乡发展经济、兴办各类公益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无偿修桥筑路、建学校、办医院、兴建码头、设立教育基金会等,有力地促进了家乡进步。据统计至2003年,埭头籍侨胞为家乡公益事业捐款总数达人民币2500万元以上,建设的重点工程有:石城、淇沪、土头、鹅侨、东林、埭头一中等学校教学楼,埭头中心卫生院的门诊大楼和病房大楼,埭头至石城水泥公路以及淇沪码头、侨联会所、教育基金会等。其中贡献在百万以上的有林和义父子、黄金宣兄弟以及吴建中先生等。广大侨胞引资引智,热心兴办公益事业,得到人民政府和家乡人民的高度赞扬,受到福建省人民政府嘉奖并获金质奖章的有莆中高平公会和林和义、黄金宣、林雍高、林恩强、林国华、吴建中等诸位先生,同时他们还荣获莆田市人民政府授予的“荣誉市民”光荣称号。侨胞在无偿捐款的同时,也积极引进外资,在家乡投资创业。由新加坡华侨林雍高先生投资2600万元建设的石城笠屿围海及配套工程和香港同胞林庆强先生投资2150万元建设的埭头百强小商品市场已先后完工投入使用,港胞林永龙先生投资1130万元的石城石油化工码头已开始动工建设,外商企业谊来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属下各分公司2003年投资1500万元,今年又投资6000万元,建设莆田市鲍鱼规模化养殖基地,其投资500万元的鲍鱼苗繁育场已建成投产,这些工程对解决劳力就业,促进家乡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海外侨胞在支持家乡建设的同时,还经常回乡寻根谒祖,回国观光旅游,每年都在四百人次以上,镇政府及有关部门每次都给予热情接待,并主动帮助他们以及国内的眷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几年来成功接待了以吴金华先生为团长的马六甲兴安会馆青年回乡寻亲团(46人),由陈九皎、林清源先生带领的新加坡莆中高平公会返乡观光团(21人)和刘天兴、林永先先生带领的古晋兴化渔村合作社观光团(20人),侨胞身在海外深深感受到故乡的亲情与温暖,特别是华侨中的第二代、第三代通过寻根访祖,对祖国、对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综观所述,埭头华侨在近一个世纪的海外奋斗中,身处逆境求生存,面临竞争谋发展,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几代人的坎坎坷坷,终于凭着百折不挠的奋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取得了今天令人自豪的业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外华侨百年以来生存、发展和创造辉煌的奋斗历史。祖国的繁荣强大是海外华侨的坚强后盾,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相信埭头籍海外侨胞在新的二十一世纪中,一定能够开创出更加辉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