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上巳、寒食和清明,三节合一君知否?

今天是壬寅年三月初三!


“三月三,老李老马都揭鞍。”这句俗言,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一过三月三,气温渐渐回升,天也就慢慢热了,人们该脱下棉衣换单衣了!



这说的是自然界气候的变化。




今天还是清明假期的第一天。



今年的清明节三天假期非常充实,可谓一日也不虚度:今天三月三,上巳节,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我们每年都要在这一天于黄帝故里新郑举行拜祖大典;明天是4月4日,寒食节,据说是纪念春秋名仕介子推的;后天是4月5日,清明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慎终追远,祭祀先人逝者的节日!



清明节年年过,但像今年这样三节相连的情况,恐怕也不多见!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华夏始祖黄帝的诞辰,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拜)轩辕”的说法。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大概就是当时的情形。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之时,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逐渐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开篇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这里的“暮春之初”指的就是三月三,“修禊事”指的就是踏青春游、水边沐浴、临水宴饮之类的活动!这一天他们活动的主题便是“曲水流觞”,吟诗填词作赋!


三月三,是我国众多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只是民族不同,风俗各异罢了。如壮族的打扁担、抢花炮、抛绣球、打铜鼓、碰彩蛋、对歌谈情、五色糯米饭、荠菜煮鸡蛋等等。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沿袭远古的改火旧习而来。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此时,古人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成了后来的禁火节。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


寒食节,是在夏历(农历、阴历)冬至后第105日,即清明节前一二日,故称百五节。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后世逐渐发展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粥品类繁多,常用的有杨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乾粥、大麦粥、青团、青精饭等​。


禁寒食节本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节日,源于祭祖,后附会以介子推的故事。



据传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独介子推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寒食节有扫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等诸多习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

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每年一到清明节,各地都会以不同形式,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来缅怀革命先辈,纪念战斗英雄。民间有踏青郊游、扫墓祭祖等风俗。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我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两日,自古皆然。但三月三上巳节巧逢寒食和清明,像今年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只不过,由于这三个节日有着基本相同或相近的习俗(纪念、祭祀、祈福和踏青游春),除了拜祖大典仍在三月三举行外,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现代人,现在基本都是三节合一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