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13日,G7峰会结束了所有的议程。
G7峰会,是由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七个主要工业国家,再加上一些被邀请国家,就一些重大问题举行的年度首脑会晤机制。
(来源于网络)
虽然这件事在国内没有太多报道,中国也没有参与。
但G7峰会上的重要决议几乎都与中国有关。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个很可笑的地方,关系到中国的重要决议,没有中国的参与就先被通过了。
还真是霸权思想,我想毁灭你,与你何干?
其中,就有一条已经被通过的“全球统一税收”的协议。
这会深刻的改变目前世界产业经济的格局,更加涉及到了中国所有的出海企业,以及将要出海的企业。
法国的财政部长在达成协议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主动说出:“要中国同意这样的协议,会是一场硬仗。”
为什么他会认为是一场硬仗?这条协议会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什么影响呢?
(来源于网络)
G7制定的“全球统一税收“是什么?
G7峰会制定的“全球统一税收”看起来很简单,就是一套标准。
但字越少,事越大。
第一、全球的跨国公司,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和互联网公司,需要根据自己在各个国家的市场份额,拿出至少20%的利润重新进行分配。
第二、全球国家统一执行至少15%的公司税。
这里面有两个重点,跨国公司20%的利润,全球国家15%的税收。
在过去,全球国家从来都没有统一的税收标准。
但这一次,G7是割掉了跨国集团20%的利润,换来的是各国统一15%的最低税率。
咋一看,这不是好事吗?而且,特别像中国的“分税制”。
通过统一税率,避免偷税漏税,将企业的盈利部分通过纳税形式收取,部分划拨给“地方”,来换取“地方”对分税制改革的支持与主动推进。
G7也是这么个逻辑,表面上看,是一刀挥向全球所有的出海企业。
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
G7制定的“全球统一税收“的目的?
G7制定“全球统一税收”的目的,我们把时间的维度拉长,从两个角度去看。
第一,我们从经济角度上看。
在过去20年间,互联网乃至移动互联网所代表的信息科技,深刻的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模样。
但实际上,抓住了互联网红利的国家只有两个国家,那就是中国和美国。
从全球范围的影响力来说,游戏到社交,硬件到软件,基本上被美国的跨国企业所主导,就像我们熟悉的亚马逊、Facebook、谷歌、苹果这些众多的科技企业。
他们源源不断的从各个国家赚取超额利润,但是他们既不给欧洲国家纳税,甚至也不想给美国纳税。
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些跨国企业的资产一直在向海外转移,向低税收国家流动。
比如说大家都听过的开曼群岛。
在开曼群岛成立的公司,不需要申报任何纳税。
在开曼群岛成立子公司的著名美国企业就有可口可乐、英特尔、甲骨文、宝洁公司。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把盈利转移到开曼的子公司,这样做就合理的避过了美国高达35%的企业赋税。
同时,还把生产制造的环节向低人力成本国家迁移,造成了产业结构的“空心化”。
这些一直都是美国头疼的问题。
过去,大家都是好说歹说,降低税收,希望美国企业的老爷们回流。
但是,在疫情爆发后,过量放水的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已经让“美元体系”摇摇欲坠。
美元急需加固。
另一方面,各国的财政都好不到哪里去,说白了一句话,大家都缺钱,还不敢像美国一样印钱,对美元那也是小声抱怨。
(来源于网络)
但拜登毕竟不是特朗普,特朗普可能会让欧洲国家和跨国企业一起拿出20%的利润,先孝敬给美国。
拜登的方案,更为老道。
先联合7个主要西方工业国家表达共同意志,跨国企业必须要拿出20%的利润分配,不管你在开曼,还是在新加坡。
接着,让全球各国约定最低税率,一起分钱。
从经济角度来说,大家都能立马分到巨额的赋税,美国也用统一的标准阻止了资本外迁,捆绑了“美元税收霸权”。
当全世界税收都一样的时候,你干嘛还要往国外跑呢?回来我还给你开小灶。(在6月8日,美国通过的《创新和竞争法案》会在未来投入2500亿美元加强先进技术和研究,包括半导体与通讯设备。)
但这些其实只是表面的好处。
我们再从科技的角度来看。
一些国家虽然马上就能拿到跨国企业的赋税,但他们失去的,是未来产业升级的道路。
过去,众多的国家,利用“低税收政策”和优惠条件吸引了国外企业带着技术和产业搬过来。
中国是其中做的最出色的,用改革开放创造了环境。
用“市场换技术”,用“资源换合作”,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反向推导,形成全工业体系的产业链格局。
未来所有国家都和美国保持一样的税收,却没有与美国相提并论的资本与技术的能力。
那么,国内的一些高科技产业很难培育下去,产业升级的时间也会被大大的拖延。
这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也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一种固化。
(来源于网络)
换句话来说,过去,这些跨国企业赚你的钱,但你可以跟他谈,用优惠条件让他教你,有一天你也可以超过他。
但跨国企业现在只要分你一点利润,就可以在市场上永远赚你的钱,这是“科技碾压”。
“全球统一税收“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其实,“全球统一税收”议案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很多都已经体现在上面了。
美国的跨国企业,起步的早,享受着低税收政策,在全世界各个国家发展了二十年,形成了海外市场的垄断地位。
即使现在要分出去20%的利润,它们也有足够的体量和机会,从市场上再赚回来。
但是,假如一旦协议在全球范围推广施行,中国的企业想要出海进入到全球市场竞争,就要被通知一句“你来晚了,得加钱”。
就要面对同等的高税收。
这就等同于阻碍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无异与“外循环战略”形成针锋相对。
利用税收壁垒,逼迫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进一步的内卷,只能成为“国内企业”,而成为不了“全球企业”。
此消彼长之下,我们也很难继续用优惠条件吸引到国外那些先进企业进入中国,利用他们来助力本土企业的发展,前段时间单仁行所说的《中欧投资协议》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中国缺钱吗?
缺,但中国更缺的是高科技产业和岗位,缺的是产业链最上游的领头羊企业。
我曾经讲过,中国企业的发展,就像是一个对抗历史的莫比乌斯环。
在“分税制”施行后,从客观上来说,全国的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都听从于中央安排,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也避免了重复投资。
同样的道理,全球的税收统一后,是拿跨国企业最多的美国企业盈利做分配,美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利益分配,从而控制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收入等级。
但是,谁会认为美国会对中国企业像亲儿子一样呢?
能不能实现我们对产业最上游企业的野望,还是得看我们的自主品牌能不能冲出层层的难关,进入到全球市场逐鹿中原。
时间已经越来越紧迫,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也许今年会是过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但也会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但我们别无选择,所谓红利,是流血之后,去争回来的利益。
也许,这项协议会在后面的G20会议中被否决掉。
但是,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趁着疫情所带来的窗口期,依靠着互联网的巨大红利,让自己往产业的上游,往更大的市场多走几步,更接近一点。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