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林巧稚诞辰120周年:27岁接生袁隆平,一生未婚,却有5万多个孩子


12月23日,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北京协和医院首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林巧稚大夫120周年诞辰。


作为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林巧稚一生未婚,先后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给总理夫人邓颖超看过病,为冰心、林徽因接生过孩子,被称为“万婴之母”。她曾说:“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存在的价值就是救治病人。”


以下是精英说的一篇旧文,今天我们重发此文,和读者们一起缅怀这位伟大的“万婴之母”。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这是一份特殊的病例,虽然年代久远,却贴心地标注着中英双语。字迹书写端正工整,内容简明扼要,句句都是重点。


它写于1946年,共有5页,正来自我国现代妇产科泰斗林巧稚,当时她正在北平中央医院坐诊。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除了这份手写的双语病历,林巧稚大夫留下的资料中还有一份出生证明,当时,新生儿的父母还没想好孩子的名字,就在出生登记材料上写下了“袁小孩”


出生证明右页中间是“袁小孩”出生时留下的脚印,上面还有林巧稚娟秀的英文签名。



后来,这位名叫“袁小孩”的男婴,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袁隆平。


那一年,27岁的林巧稚刚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也是她作为妇产科大夫,亲手为袁隆平接生。



而在此后的几十年生命中,她与中国妇产科事业和北京协和医院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医的50多年时间里,她被邀请过参加中国妇联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还被邀请出席开国大典,在天安门观礼,但她都无动于衷。


其实协和医院离天安门广场很近,听着排山倒海的欢呼声,林巧稚把开国大典红色的请柬放到一边,在产房里静静地工作了一天。


她说:“我的职责就是看病,开不开会与我有什么相关呢?”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作为一位医学大家,林巧稚医生的一生中,头衔无数,但她最喜欢大家称呼她一声:“林大夫”


从儿时学医的梦想开始,陪祖国走过炮火的洗礼和文革的动荡,她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医学事业,无怨无悔、奋斗终生。而她的仁慈、博爱、善良和尊重,不仅抚慰了无数苦痛患者的内心,更激励了无数中国医者的愤然前行......


图片来源自豆瓣


从厦门到北京,不结婚也要学医


1901年12月,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教家庭。


父亲林英良早年在新加坡读大学,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归侨,思想开明,从不重男轻女,亦不要求女儿裹小脚,因此林巧稚从小就在新式学堂读书,接受良好的教育,还和父亲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在学校里,林巧稚一边感受着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想的熏陶,一边见证着国家被压迫、被歧视的耻辱。在这种矛盾环境中成长的林巧稚,决心不要像一般女孩一样早早嫁人,而是成为一名如父亲期待中那样独立自主的女性,勇敢追逐自己的理想。


191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毕业,2年后,她意外看到了有教会背景的北京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投资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布的招生简章,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只招收25人,但林巧稚决心一试。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对于林巧稚来说,报考医学院的想法萌生已久。


在她只有5岁的时候,母亲因身患宫颈癌离世,落后的医疗技术让林巧稚无缘母亲的陪伴,她想:“如果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医生,很多人的命运会不会就不是这样?”


然而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孩独自一人,从厦门去到北京求学并不是一件小事。加之医学院学费昂贵,对于林家来说负担沉重,因此家人对这样的决定并不赞同,认为医学院要读八年时间:“八年后你就是大姑娘了,还能嫁给谁呢?”


面对继母的强烈反对,林巧稚没有屈服,她说:“那我就一辈子也不嫁!”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好在有父亲和大哥的支持,他们东拼西凑,为林巧稚凑足了路费。


1921年,二十岁的林巧稚,离开家乡,乘船来到上海参加协和医学院的招生考试。


可没成想,在林巧稚最有把握的英语考试途中,突然听到监考老师用生硬的中文喊自己的名字,她下意识地抬头用英文回了一句:“我还没有答完。”美国老师愣了一下,对她说:“林小姐,请出来一下。”


原来和林巧稚一同赴考的余琼英,因为天气太热中暑晕倒了,而男老师不好施救,便想到了同为女生的林巧稚。听到解释后,林巧稚立刻赶去把余琼英放置到阴凉处,解开衣服领,进行紧急救治。只是一番忙活后,等她回到考场时,考试已经结束了。


那门考试中,林巧稚没有答完试卷。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回到鼓浪屿,林巧稚闷闷不乐,500多人的考试中出现这样的失误,她猜测自己将与理想擦肩而过。


但不曾想,一个月之后,她收到了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原来监考老师给协和医学院写了一份报告,称赞她流利的英语能力和善良的品行。虽然还没有成为一名正式的医生,但她面对病人时展现出的果断和忘我,已经完美地验证了她的能力。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等、最先进的医科学府,协和医学院的制度严苛,对学生的成绩要求很高,七十五分才能算做勉强及格,一门主课不及格留级,两门主课不及格就是除名,没有补考和商量的余地。


八年时间里,林巧稚抛开一切,埋头苦读。作为少数的女生,她从不服输:“男同学考100分,我要考110分!”凭借着一股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满腔热情,林巧稚在学校里一直名列前茅。


到1929年毕业时,班级里一共入学的25人,只剩下了16个。而林巧稚如愿以偿,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还拿到了协和的最高奖学金——文海奖学金,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女生。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不要什么大好前途

妇产科需要我


从协和毕业之后,作为优秀毕业生,林巧稚前途一片光明,但她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看上去“最没有前途”的妇产科。


很多同学都为她感到可惜,但她不以为意,她说:“妇产科需要我。”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在那个旧社会,妇科事业一片空白。对于很多女性来说,生孩子相当于鬼门关前走一回,十分凶险。由于传统的接生婆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全凭经验,产妇的死亡率为1.76%,婴儿的死亡率更高达16%。


同为女性,林巧稚更能看到女性的痛苦与挣扎,她希望用科学生产的方式,打破传承几百年的接生观念,让技术的革新为更多的普通女性带来安全和希望。


1929年,正式加入协和医院妇产科当助理住院医生的林巧稚,穿上了医生的白大褂,从此将这份责任抗于肩头,再未卸下。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林巧稚的第一次手术十分惊险,情况危急。那是一个平安夜,医院里突然来了一位因子宫破裂而流血不止的病人。


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可是院里具有手术资格的高级外科医生并不在职,而是去参加了圣诞聚会。作为助理医生,林巧稚没有资格主刀救人,只好打电话向当时的妇产科主任请示,对方表示,要么你来处理,要么让病人转院。


但外面风雪交加,病人性命垂危,也许根本坚持不到转院就诊。于是她当机立断,决定自己主刀手术,挽救这条摇摇欲坠的生命。


第一次独自面对一场手术,林巧稚沉着冷静,紧握的手术刀经过经年累月的练习之后,操作已经足够娴熟。


她从不畏惧把风险留给自己,作出的决定总是出于一颗医者的仁心。一场手术持续了大半夜的时间,终于宣告圆满收官。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因为她是中国妇产科第一位女医生,所以前来就诊的中国女性都喜欢找她看病。


每天,都有长长的队伍排列在林巧稚办公室的门口等待救治,要是一般的医生,往往会以下班时间到了为由离开,而林巧稚总是坚持留到最后一位。有时候错过了饭点 ,她就让护士给她带一个烤白薯,随便应付一下。


每天下班之前,她总是不放心,再去病房里转上一圈,询问每位病人的情况怎么样。面对病人,她永远怀抱十二分的耐心和细心,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和敷衍。


从助理医师到总住院医师,仅仅用了半年时间,林巧稚就走完了别人需要走五年的道路。但无论身处何位,她总是对自己说:“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生孩子的过程总是痛苦的,生产过程中,总有产妇因疼痛双手乱抓,每当这时她就会伸出自己的手,她说:“我不能让她去抓铁栏杆,因为那样手关节受凉是会落下病根的。”


有一次,她对一个呵斥产妇不要叫喊的实习医生说:“英语中,助产士一词指的是站的离产妇最近的人,她把自己和孩子的生命交到你的手里,你就是唯一能够帮助她的人。你甚至没有权利喊累、喊饿、喊困。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在家人的眼中,林巧稚几乎是医院最忙碌的人,24小时随时待命。


在协和的三十多年时间里,林巧稚就住在医院的小院子里,紧挨着大门,她说:“这样医院有点事情,小跑就过去了。”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当时的协和规定,女医生在聘期间,不得结婚生子。林巧稚加入协和的时候,妇产科在中国刚刚起步,她投身于此,更深深地爱上了这门事业,就这样签下了一年又一年的合约。


她说:“为了事业,我决定不结婚。”


当然在今天,我们并不宣扬这样舍我的奉献精神,但我们相信,林巧稚医生的选择更多地源自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更深知成为一位母亲所代表的巨大责任。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她的传记作者赖妙宽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道:


“我觉得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盯住林巧稚终身未婚这件事。当时医院的苛刻要求,使她错过了谈婚论嫁的时机,她是个学养和品质很高的人,在婚姻上不会将就。再说她有自己执着的东西,有她所爱的人,相信也被人爱过,结不结婚有什么关系呢?这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


霍乱时期的坚守


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协和医院因为是美国人办的,得以幸免。


1939年,林巧稚因受协和派遣到美国进修,一年后,她谢绝了芝加哥大学妇产科的挽留,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在这里继续挥洒自己的热血和生命。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封锁协和,医院被迫关闭,住院患者被迫出院,曾经欣欣向荣的城市沦为了苍茫世界中的孤岛。


但林巧稚依旧没有离开,她在胡同里办起了私人诊所,怀着“博爱”的信念,继续为苦难中的人民服务。



来这里就诊的,大多是付不起高昂费用的穷苦人。这些受到妇科疾病折磨的女性,大多没有去过大医院,长年累月被病痛折磨。即使在艰难的境遇里,林巧稚依旧保持着一个医生最朴素的信仰和坚持,对她们施于援手。


林巧稚随身带着的出诊包里,时刻装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病人,她不收一分诊费,还予以资助。


她说:“我是给同胞姐妹看病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不走,我要和我的事业共存。”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这座艰难维持的妇产科医院,在日寇的铁蹄下整整坚持了6年时间,留下了8887份病历档案,她也被老百姓称之为“活菩萨”。


作为妇产科职位最高的中国医生,海外深造的女博士,林巧稚的身上从来没有一丝自傲,更不对病人摆一点架子。


她的病患中,有来自达官显贵家的阔太太,也有来自街头巷尾的劳动妇女,更有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特殊工作者,对林巧稚来说,她们都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不同。


林巧稚医生的学生郎景和院士


解放北平之后,林巧稚关闭了私人诊所,重返协和医院,她风风火火,在经过战争洗劫后只剩下几张病床的协和医院里,重建了妇产科。


重回协和之后,有很多“身份贵重”的病人慕名而来,但林巧稚总是反应平平,在她心里,病情重才是真正的特殊。就连护士告诉她,前来就诊的是周恩来总理的夫人,她也只是翻翻病历单,后知后觉地说:“是吗?总理夫人?”


她的一生,都远离政治,远离权利斗争,因为她的眼睛中只有病人,那是她的全部使命。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解放后的北平,医院不再只对有钱人开放,越来越多的平民女性走进医院,各医院的妇产科人满为患。


为了让更多的女性能够更为便捷地接受诊治,她向当时的北京市长彭真提议,建一所大型妇产医院,这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妇产医院”,林巧稚就是第一任院长。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一直挂念女性的健康问题。她发现,女性生育期过长,生育过多过密,会严重影响到女性身体健康。她反对人工流产,因为对女性身体伤害极大,而且影响优生。


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她提出向全民普及如何避孕,提高避孕措施和晚育的思想。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生命尽头的信仰


几十年的医生生涯中,林巧稚奉献了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她两耳不闻窗外事,满心满眼都是住在医院的病患。


然而不幸的是,动荡的文革开始了。


林巧稚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大字报贴到了协和医院的门口,勒令反动学术权威靠边站。她被发配做护工,清洗便桶、倒痰盂,这位已经头发灰白的老人没有抱怨,默默地做着这些事情,像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认真平和。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那个年代,人人自危,害怕受到牵连。但面对故人孩子(前北京市长彭真的女儿傅彦)的求助,林巧稚无惧流言,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帮她做检查、安排病房接受诊治。


周围人都质问她:“你为什么给大黑帮头子的黑帮公主治病?”林巧稚说:“我是个医生,我就是治病。”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1978年,熬过最艰难岁月的林巧稚,因身患脑血栓倒下了,这位奋斗一生、坚守一生、孑然一身的科学家,即使在病榻之上,依旧没有放下作为医者的一颗仁心,坚持完成了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


作为中国妇科医学的奠基人,她相信,让千家万户拥有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是最重要的事情。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1983年4月22日清晨,林巧稚医生走完了自己非凡而伟大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她的记忆再次回到熟悉的手术台,如梦呓一般轻轻说道:“又是一个胖娃娃,一晚上接生了三个。真好。”


图片来源自纪录片《大师:林巧稚》



林巧稚医生自己没有孩子,但她亲手接生了5万孩子,每一个她接生的孩子,出生证上都有她秀丽的英文签名:“Lin Qiaozhi's Baby”。


她说:“生平最爱听的声音,就是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


林巧稚的一生,没有任何举世闻名的创举,也没有获得过什么国际大奖,她的一生,始终贯彻着年少求学时最纯粹的信念,那就是:“怀着非凡的爱去做平凡的事。”


给文章点个“在看”吧,让更多人铭记这份最真挚、最纯粹的真心。


作者:Cheryl,精英说90后作者,英国海归,用心写字。


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Reference:

中国青年网:袁隆平的接生大夫……两代大师的“时空之缘”!

张清平 :林巧稚传

纪录片《大师:林巧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