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现场
3月3日下午3点,郭卫民如约出现在大屏幕上。这是他担任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的第四年。考虑到疫情防控,今年的发布会依旧采用网络视频形式举行,双方通过大屏幕相见,媒体记者在距离人民大会堂6公里外的梅地亚中心远程提问。
因时间原因,发布会“建议”每位记者只提一个问题。随后的一个多小时,郭卫民回答了12个问题,其中多个都与经济领域有关,包括宏观经济、进出口、对外开放、就业等。此外,发布会上的热点问题还包括防疫政策、老龄化政策,以及对即将召开的北京冬残奥会的评价。
经梳理发现,自2019年首次担任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以来,郭卫民共在政协大会上回应超50个问题,整体会程越来越精简高效。这位深耕外宣领域20余年的“老将”很乐意回应外媒的疑问,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
作为中国新闻发布制度的推动者之一,郭卫民也是注重跟媒体主动交流的发言人,他曾跟媒体同行交流中提到,自己不爱念稿,更希望和大家交流。
南都记者还注意到,开场就讲政协、强调政协委员对这件事怎么看、政协做了哪些工作成为郭卫民担任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以来回答每个问题的惯例;与此同时,在回应外界关切方面,越来越懂政协的郭卫民更加注重多从政协角度讲故事。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郭卫民。
60多分钟12个问题,覆盖经济、防疫、老龄化等方方面面
南都记者注意到,现场媒体也抛出了多个敏感问题。例如,彭博社提问中国是否开考虑调整“动态清零”的疫情防控策略。郭卫民表示,委员们认为,疫情防控成果证明,中国的防疫措施相对成本低、成效好,要密切关注、研判国内外疫情形势的发展,加强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努力以更高水平、更小社会成本控制住疫情,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新加坡联合早报提问,全国政协在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方面能发挥什么“实质性的作用”?郭卫民的答复是,全国政协十分重视推动对外开放工作,并介绍了去年的多项工作成果,其中,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围绕“‘十四五’规划对外开放重大举措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助力,“这项工作会持续五年”。
就业是发布会内外都很关注的话题。郭卫民表示,去年,围绕着解决就业问题,政协委员的提案就超过了110件,今年全国政协将把就业问题作为协商议政的一项重点,组织一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开展讨论,广谋良策、广聚共识。
在回答关于北京冬残奥会的提问,也是全场最后一个提问时,郭卫民表示,北京冬奥会不仅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欢乐,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让我们携手共努力,一起向未来。”他最后说。
发布会现场。
4年政协大会回答51个问题,力求精简高效
政协新闻发布会是每年全国两会的首场重大活动,政协作为参政议政机构,国计民生各领域的事务,都可从政协的角度提出看法,因此媒体的提问涉及广泛,难度大,发言人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沟通能力。
南都统计发现,从发布时间和回答数量来看,从2019年政协发布会90分钟16个问题、2020年75分钟回答11个问题、2021年1个多小时12个问题到2022年60多分钟回答12个问题,整体时长有所压缩。
精简高效也同样体现在政协大会的会期上。近些年来政协大会大多在3月3日召开,会期10天左右。2020年会期为7天、2021年会期6天半,今年两会会期再度压缩至6天。
从过往政协新闻发言人透露给公众的信息来看,政协新闻发布会召开以前的准备工作实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热点不断更迭,临近政协大会,郭卫民和他的团队节奏也十分紧张,准备工作也在不断调整中。
遇到特殊情况,这种调整幅度就更大,这点在2020年5月召开的首次视频连线的政协大会尤其明显。2020年5月,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就在《两会1+1》中提到,“新闻发言人郭卫民恐怕是一年时间准备了两场发布会,因为每年上一年的年底就开始搭班子进行相关准备,然后逐渐升温。为了回答十几个问题,背后可能要准备几百个问题。但今年情况非常不一样,之前的工作做到2月份知道不能再按原来的准备,因为大家的提问会发生变化,等于另起炉灶。”
不爱念稿,注重跟媒体主动交流的发言人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下午的政协大会上,虽然准备了发言稿,但相当一段时间,郭卫民都直视镜头脱稿回答问题。他曾私下跟媒体透露,自己并不习惯在发布会念稿子,更愿意和大家进行交流。
一位曾跟郭卫民有过交流的同行向南都记者透露,郭卫民喜欢倾听媒体的声音,在多个场合中,曾跟他们分享过新闻发布工作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这种主动跟媒体沟通交流的风格令她印象深刻,是位诚恳有“亲和力”的发言人。
不回避敏感话题也是郭卫民的一贯风格,他曾表示新闻发言人要“慎用无可奉告”。南都记者梳理发现,近几年,郭卫民回应了“一带一路”是否带来债务陷阱、雾霾治理是否一刀切、是否借疫情推出“疫苗外交”、疫苗安全性以及脱贫攻坚含金量够不够的问题。
他在回应敏感、热点问题时,也产生了不少金句。比如,在回应反全球化浪潮之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郭卫民称,“脱钩”主张不是一张好药方;在回应“中国病毒论”时,郭卫民驳斥,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也不分种族,指责中国的援助是高调宣传,甚至说“中国要争夺世界领导权”是毫无道理,也是十分狭隘的。
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曾在接受南都采访时如此评价郭卫民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作为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在发布会上语言朴实、准确;对于中外记者提出的各类问题,包括一些敏感问题,发言人敢于直面,口径严谨,内容翔实,条理清楚,旗帜鲜明亮出观点。
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也评价称“回答问题态度鲜明准确,义正词严同时言辞恳切。”他还提到,对于郭卫民疫情中的新闻发布工作中的成绩和不足印象最为深刻。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郭卫民在充分肯定疫情中新闻发布工作取得的成绩后说,“同时也看到,我们的新闻发布工作也还存在不足。”“比如说如何增强新闻发布会的时效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如何提高各级各地领导干部新闻发布和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这些也都需要认真总结,不断地改进。”
深耕外宣领域20余年,强调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郭卫民很乐意和外媒进行交流,这与他深耕外宣领域20多年的工作经历有很大关系。
从简历来看,郭卫民的经历十分丰富。官方简历显示,郭卫民今年63岁,生于上海,籍贯山西垣曲,1976年参加工作,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服役。1982年9月起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历经本科和研究生生涯后,他于1989年进入全国人大外委会办公室,历任综合处干部、主任科员、副处长等。
自1996年起在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任职以来,郭卫民长期参与外宣工作,曾参加香港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及回归的新闻宣传工作,任中方首席新闻联络官。
他还长期参与、负责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国务院新闻办白皮书撰写,重大活动新闻宣传组织,境外媒体记者工作,对外文化交流等,曾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担任奥运新闻发言人。
郭卫民还有一重身份是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该协会由中宣部主管,历届会长一职也颇具分量,一般由部级官员担任。理事会成员主要来自部委、新闻单位、学界高校智库、企业等优秀代表。理事成员中十余人有过新闻发言人履历,形成颇具特色的“新闻发言人矩阵”。比如,现任中国石化集团新闻发言人、党组宣传部部长吕大鹏,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宣传部部长王勇平,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良兰,曾任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参赞、新闻发言人杨秀萍,国防部原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杨宇军等。
“随着中国的发展,随着国际社会聚焦中国、进一步关注中国,大家都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这些年来,我们也在积极开展对外传播,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当然,由于话语体系、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郭卫民在回应外媒记者时表示。
他在当选新一届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时再次强调,“新形势下国际公共关系应主动担当、有所作为,促进中国进一步加强与外部世界的双向沟通和良性互动,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有效服务对外工作和外宣工作大局。”
从国家新闻发言人到政协发言人
回顾郭卫民担任政协大会发言人这几年,不难发现:他的角色越来越像政协发言人。在此之前,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国家新闻发言人的角度回应各方提问。
曾担任全国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出,自己经常遇到的考验就是“被摆错角色”,需要反复跟媒体特别是外国媒体说明中国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政协不是决策机构也非立法机构,而除了回应政协本身的工作外,政协发言人还需要对所有部门相关话题进行回应,即使政协在其中参与并不多。
南都记者注意到,开场就讲政协、强调政协委员对这件事怎么看、政协做了哪些工作成为郭卫民担任政协大会新闻发言人以来回答每个问题的惯例,与此同时,在回应外界关切方面,越来越懂政协的郭卫民更加注重多从政协角度讲故事。
比如,在3月3日下午的发布会上,郭卫民在回应“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时就介绍称,围绕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开展专项民主监督,有两位政协副主席分别带队前往湖南、四川2省的6市19个县区开展专题调研,民主监督过程中查看关于养老措施的落实情况,也去察看设备、设施建设情况,尤其是围绕老旧小区的电梯安装、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老年人智能设备的应用等三项工作了解情况。委员们走街入户,实地考察,对无障碍设施都要走一走、试一试,确认一下是不是无障碍、是不是真安全,考察着力推动适老化改造当中的堵点、难点是不是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郭卫民还在今天的政协发布会中对近几年的政协工作进行了总结。他表示,近年来全国政协更加注重提案质量和办理,建立了主席、副主席领衔督办提案的工作机制。在形式创新上,创新开展了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等形式;针对政协设立重点关切问题的情况通报会,还建立了民主监督长效机制等。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宋承翰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