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
2020年第5期
本期主题:建成环境与行为研究
主题文章
城市建成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Associations of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with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 Case Study of Xi'an
路改改 殷江滨 黄晓燕
摘要: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公共卫生、地理学与环境科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成年人,就建成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不足。通过使用多层模型探究建成环境因素对儿童轻度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影响,同时考虑周内和周末的差异性,发现感知和客观建成环境对儿童轻度、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均产生显著影响,不同强度、周内和周末体力活动的感知建成环境因素存在影响差异。良好的人行道、自行车基础设施可有效促进轻度体力活动,社区安全性与邻里友好性则对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有重要作用。周内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主要受社区安全性的影响;而在周末,邻里友好性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在客观建成环境中,社区公园可达性与轻度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显著正相关,家到学校的距离对不同强度体力活动均产生显著负效应。研究结论可为改善儿童住所建成环境、促进儿童体力活动水平提供政策制定参考。
中国乡村建成环境对肥胖的影响:基于村民BMI数据的实证
The Impact of Rural Built Environment on Obesity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BMI Data of Villagers
姚夏劼 孙斌栋 仲 政 尹 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乡村居民的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乡村建成环境是影响村民行为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讨论较少。在此背景下,基于2012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线性回归模型检验乡村建成环境因素对村民身体质量指数(BMI)的影响。研究发现,控制社会经济属性后,人口密度、村到乡镇的距离与村民BMI呈显著负相关,而公交站密度与村民BMI呈显著正相关。但健身设施与村民BMI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些结论表明,乡村建成环境与肥胖关系不同于我国城市地区,因此在制定健康政策时,需要从乡村实际出发,合理优化乡村建成环境。
户主视角下医疗资源可达性对就医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郊区为例
The Impact of Medical Resource Accessibility on Health Seeking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usehold: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Suburbs
李 亮 申 悦
摘要: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背景下,对就医行为影响机理进行研究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同群体的就医行为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已有研究多关注不同性别、户籍人群的就医行为差异。而户主作为基本社会单元(家庭户)的负责人或权益代表人,往往拥有更高的家庭地位,医疗资源的获取能力在户主和非户主间可能存在差异。将空间视角与社会视角相结合,以就医倾向和就医距离为研究对象,分析户主视角下医疗资源可达性对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利用上海市郊区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logistics回归方法,探讨不同性别户主与非户主在就医行为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促进就医公平提供实证依据。研究发现:户主与非户主的就医倾向和就医距离存在显著不同,户主在患常见病后,更倾向于就医,且更倾向于近距离就医,其中女性户主比男性户主更注重就医的便利程度;医疗资源可达性对就医距离具有显著影响,医疗资源可达性越好,就医距离越短;交通可达性的改善有利于促进居民患常见病后主动就医,且能够缩短就医距离。由此可见,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和医疗资源可达性对居民的就医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春节期间的PM2.5污染短期暴露健康效应评估
——以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为例
The Evaluation of Health Effect of Short-term Exposure to PM2.5 during Spring Festival: A Case Study of 25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戴劭勍 李佳佳 杨维旭 陈方煜 江辉仙
摘要:春节人口迁徙是中国一年一度在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型迁徙活动。基于空间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理论框架,集成多源时空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日尺度的PM2.5高时空分辨率制图,结合腾讯位置大数据评估长三角区域人群PM2.5污染短期暴露健康风险。结果如下:(1)基于随机森林构建的PM2.5高时空分辨率制图模型空间交叉验证结果R²达到0.8以上,具有良好的精度;(2)春节人口迁徙行为使得全国范围内人口在短期内大规模流动,导致长三角地区PM2.5短期暴露健康风险增加和减少的迁徙人口分别有6 070万人和6 175万人;(3)春节人口迁徙行为导致的PM2.5污染短期暴露健康风险危害不容忽视,增加风险均值在0.25—0.39,高值在0.9以上;(4)PM2.5污染短期暴露健康效应具有强烈的时空异质性,两天内的健康风险变化极大(0.84,-0.75);(5)在长三角地区的部分城市中,大部分迁徙人口的春节迁徙行为导致PM2.5污染短期暴露健康风险增加,如上海和苏州,暴露人口约有1 320万人和600万人。以期为PM2.5污染短期暴露健康效应估算提供实证分析,丰富了空间全生命周期流行病学的应用案例。
居民个体出行行为聚类及出行模式分析
——以三亚市为例
Individual Travel Behavior Clustering and Travel Pattern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Sanya
陈 仲 杨克青
摘要:手机信令数据不仅记录个体出行轨迹,同时也为分析城市居民出行模式提供了基础。通过提出一种基于狄利克雷过程混合模型的聚类方法,以从手机信令提取的出行OD(Origin-Destination)为基础,研究个体出行行为及群体出行模式。与其他聚类方法相比,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无需事先指定聚类的数量,并且能够基于数据识别出新的聚类。通过将该方法应用到三亚市的居民出行行为研究中,得到15类个体行为聚类。从而进一步结合城市特征,归纳得出5种典型出行模式,较为全面地反映三亚居民活动的实际情况,为制定差异化的交通政策、精细化交通管理提供支撑。
大数据在评价有关公共健康的建成环境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Assess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Public Health: A Literature Review
张 昊 尹 力
摘要: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突破传统研究的时空限制,高效客观地研究大量、多样和变化的信息。系统性地梳理过去10年大数据在建成环境和公共健康研究中应用的相关文献,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在街景分析中的应用和众包(crowdsourcing)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将机器学习应用于街景图像等大数据,可以识别人本尺度的信息,帮助规划设计有益健康的人居环境。众包分析可以实时收集大量跨区域的个人对建成环境的感知体验。大数据覆盖范围广、细节丰富,补充并优化了当前的研究方法。大数据分析的优点在于能够进行详实的跨区域研究,同时极大地减少了时间和安全隐患。其挑战在于数据的有效性、图像分辨率不一致,以及无法观察障碍物周围的环境特征。此外,一些数据仅限于视觉感知,不足以量化其他感官体验。尽管如此,大数据分析凭借对人居尺度环境的精确度量和个人感知体验的深入探讨,为研究建成环境和公共健康提供了有效途径。
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的关系:文献综述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ke Sharing Programs and Public Transit: A Literature Review
王珏玉
摘要:快速发展的共享单车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新型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也为公共交通使用者提供便捷的接驳模式,为有效解决“最初/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潜在方案。主要梳理了关于共享单车与城市公共交通交互关系的研究,重点论述了替代和接驳关系,将影响要素归纳为公共交通特征、自行车交通设施、土地利用方式及个体社会经济属性,并阐述各类要素对公共交通与共享单车之间关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加强我国城市共享单车与公共交通的融合提出相关政策和规划建议。
规划实践
黄浦江45公里滨水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的规划回顾与思考
Planning Review on the Opening of the 45-km Waterfront Public Space along the Huangpu River
邹钧文
摘要:黄浦江两岸是上海的标志性滨水空间,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多年来,该地区经历了由工业仓储向商业、办公、游憩等公共功能的不断更新转型。在此过程中,滨水公共空间的建设至关重要。2016年至2017年上海开展了“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使滨水公共空间的品质、效益得到很大的提升,成为国内滨水区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建设的样板。在此过程中,作为该项目建设总体纲领和蓝图的《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规划》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回顾该规划开展的背景与思路,归纳总结规划技术创新方法,以及规划实施和公众参与的创新经验,重点探讨超大城市核心区如何以城市更新为手段,开展滨水公共空间精细化提升的策略与措施,以期对国内其他城市同类型滨水空间建设提供借鉴。
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空间形态布局策略研究
Study on Spatial Layout Strategy of Shanghai Expo Cultural Park Complex
臧 亭 郑思俊 张 浪
摘要:公园绿地伴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从单体到网络再到综合体的发展趋势。公园综合体(POD)是以公园游憩为核心的产业功能聚集区,其空间形态布局以公园为核心、以绿道连接周边产业,形成内在产业关联、外在空间连续的布局模式,提升片区整体的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发挥更高的空间集聚效应。以上海世博文化公园综合体为例,从公园系统网络及骨架形态、以公园等绿色开放空间为核心的产业分布及产业链空间关联、立体慢行系统等方面探讨公园综合体的空间形态布局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产业联动的发展效益,提升地区价值,营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空间规划与城市研究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展模式与空间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Spatial Strategies of Lin-gang Special Area of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熊 健
摘要:自贸区的设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客观要求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面临大变革的背景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肩负着新的使命和挑战。借鉴新加坡自由贸易港、东京湾区建设等国际经验,研究在特殊经济功能区和现代化新城目标定位下临港新片区的发展模式和空间对策。以优化营商环境、转变管理体制机制为核心,创新治理模式;以开放引领、创新协同、文化共融为引擎,激活发展动能;以轴向带动、大疏大密、有机生长为理念,优化空间组织,预留未来发展弹性,有效支撑临港新片区的规划和发展。
我国国家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目标与战略的若干研究
Studies on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of National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郑德高 陆容立
摘要:全国国土空间规划是新时代我国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的顶层设计,但对于其核心目标框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共识。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规划实践总结发现,国家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与战略主要围绕经济、生态、社会发展三维度,以及城镇、乡村、生态地区空间三要素两条主线展开,并随着国家或区域在一定时期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对维度和要素进行排序与平衡。从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和核心挑战两个视角出发,尝试提出当前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的5个核心目标与战略。
街道空间步行适宜性测度与设计导控
——以上海静安寺片区为例
Measuring Walkability of Street Space and Its Design Control in the Context of New Analytical Techniques: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Jing'an Temple Area
施 澄 袁 琦 潘海啸 叶 宇
摘要:立足新近涌现的一系列分析技术,关注旧城中心区街道微更新背景下的街道步行适宜性精准测度与品质提升导控。以上海市中心静安寺片区的生活性街道作为研究案例,通过虚拟现实场景的建构与可视化SP法,对比多种设计介入对于行人的步行适宜性影响,并通过决策树这一机器学习算法测度街道空间界面的特征要素对于步行适宜性评价的影响。结果显示,街道近人尺度的要素和步行设施对于行人的适宜性评价影响更高,相应的量化测度也可为旧城中心区街道步行适宜性的精准提升提供有效支持。通过新技术条件下人本尺度微更新领域的有益尝试,在实践中能更准确地回应在不同的街道特征和有限的空间下,采用何种导控方法能实现街道步行适宜性最大化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地区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究
——以上海市为例
The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reas: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孙 奇
摘要:分析城乡一体化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实施路径,拓宽乡村振兴思路。以上海市为例,采用田野调查、结构式访谈、抽样调查的方法剖析城乡一体化下的乡村发展特征与现实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地区的乡村振兴应最大化整合“生态、生产、生活”的乡村资源优势;构建“接天气、接地气、接人气”的乡村新业态;打造城乡“有差别、无差距”的乡村特色人居环境;建立包容外来人口的村民自治乡村新型治理模式。最后,从人才引入、政策完善、特色空间营造、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配套、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完善上海乡村振兴路径的具体对策建议。
五位一体:企业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之道
'Five in One' Method: The Way to Vitalize the Country in the Context of Enterprises
赵力生
摘要:乡村振兴在党的十九大中被提升为我国国家战略。针对政府主导实施乡村振兴所呈现出的造血功能不足、重视工程建设忽视内生动力等问题,指出企业和市场参与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补充。同时提出企业参与乡村振兴对政府支持、政企权责、村庄发展禀赋等方面的条件要求,并总结出企业语境下乡村振兴向增量要效益的总体思路、全生命周期的管控理念以及“投资—策划—规划—设计—运营”的“五位一体”方法,着重介绍该方法中投资研判、价值挖掘、产品研发、规划管控、产业运营等工作要点。结合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章堰村的实践案例,从实证的角度阐述了企业语境下“五位一体”方法的具体应用。
上海中心城区购物中心闲置屋顶调研及再利用研究
Investigation and Reuse Research on Idle Roof Spaces of Shopping Centers in Shanghai Downtown
董小玲
摘要:通过调研上海中心城区购物中心闲置屋顶建筑规模、空间分布和闲置原因,以及已利用屋顶的功能业态和运营方式,归纳这些购物中心闲置屋顶的空间特点及适宜的功能业态。结合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提出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规划需求,购物中心作为居民区就近的商业设施,其闲置屋顶应成为重要存量空间加以利用,以补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配置并提升其品质。基于此,研究上海中心城区购物中心闲置屋顶的再利用方式,以期更好地助力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
TOD模式下轨道交通站点运行情况的评估研究
——以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顾村公园站为例
Evaluating the Operation of Rail Transit Station under TOD Mode: A Case Study of Gucun Park Station on Line 7 in Shanghai
姚存卓
摘要:TOD模式下轨道交通站点运行情况的评估工作是目前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薄弱环节。通过整理分析TOD模式已有的各类评价体系及指标组成,按照层次分析法提出较为普适且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以上海外环线以北顾村大型居住社区附近顾村公园站为例,进行评估实践。评估体系和相应指标可作为单个站点TOD模式运行情况的衡量工具,发现其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也可在采集到更多站点样本的基础上,通过设定各指标值的权重形成综合量化结果。
国外规划
欧美智慧区域建设模式及其经验启示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Smart Regions in Europe and America and Its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仲济玲 沈丽珍
摘要:在全球范围掀起的智慧城市建设浪潮中,智慧城市连点成面,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热点。由此形成的智慧区域在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的同时,有效消除数据鸿沟,为区域协调发展指明方向。欧美国家在智慧区域建设方面已有成效,以西雅图、都柏林和芬兰智慧区域建设为例,分析建设背景、发展历程、重点领域及构建机制等内容,发现空间相邻性并非智慧区域构建的必要条件,而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与合作网络对智慧区域的形成却有重要影响。由此提出智慧区域形成的3种模式,从行政体制、共享网络、高校和创新机制等方面为智慧区域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阿姆斯特丹“自下而上”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
Enlightenment of 'Bottom-up'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n Amsterdam
周 静 梁正虹 包书鸣 于 立
摘要:近年来,荷兰阿姆斯特丹在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与项目推广方面成效显著。梳理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平台的建设历程和组织结构,对平台上运行的266个智慧项目的类型、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并选取4个典型项目进行详细论述。研究认为,阿姆斯特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启示在于重视项目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通过平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各自优势,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融合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项目迭代,进而激发智慧城市建设的活力。
城乡融合视角下的美国乡村发展借鉴研究
——克莱姆森地区城乡体系引介
A Study on the Rural 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Urban and Rural System of the Clemson Area
郭志刚 刘 伟
摘要: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乡二元结构并未根本改变,城乡差距依然明显。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逐渐建立,我国将深入开展城乡规划改革,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可为新一轮探索提供更广阔的思路。通过对比分析,认为中美乡村差异虽然客观存在,但城乡同构的发展方式在现阶段值得借鉴。以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皮肯斯县的克莱姆森为例,展现由小城镇、农村居民点、农牧场共同构成的美国乡村地区,并从生活配套、生产就业、生态休憩等方面进行详述。指出优良的居住条件是乡村的重要优势,城乡融合、区域联动是乡村持续繁荣的重要保证。
重塑城市街道活力:丹佛市“生活街道”规划的启示
Remodeling Vitality of Urban Streets: Inspiration from Denver Living Streets Planning
杨伊萌
摘要:城市街道环境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生活品质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围绕美国丹佛市生活街道计划的实践,指出当地市民对良好街道交通和慢行环境的需求和支持。这种系统性的街道环境改善,应归功于当地政府持续50余年关注城市街道环境提升的相关政策和规划实践,以及丹佛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对丹佛市生活街道计划的开展背景、资金筹措和空间策略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联邦大街规划案例,具体阐述在街道特色挖掘、空间品质提升、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富有成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