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陪作业,母慈子孝;一陪作业,鸡飞狗跳。
关于陪作业的逗(xin)乐(suan)段子处处可见,微博和朋友圈也是花样吐槽自家孩子:
其实,人生并没有那么绝望,我们的孩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无可救药,假如受到身边这种普遍的焦虑情绪的影响,对我们的科学育儿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回过头来看,我感觉:只要坚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熬过最难的头三年,孩子能自主学习了,我们后面的幸福生活也就指日可待了。
正所谓:“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
我们家女儿小书本,目前是小学二年级,从幼儿园开始就参加不同的辅导班,才艺班,和兴趣爱好班。
细细数了下,前前后后有二十来种:思维训练、外教英语、识字阅读、故事讲演、拼音、奥尔夫音乐、情商、国学、折纸/剪纸、跆拳道、琵琶、画画、舞蹈、游泳、羽毛球、硬笔写字、软笔写字、魔术,及奥数和英语的在线课程。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她比较喜欢也乐意参加的,并不需要我们花费力气去说服她,不需要逼她练习,也不需要我们帮她预习和复习,所以基本上可以达到一种“母慈女孝”的和谐局面。
但是!
琵琶这门课,让我们一家三口都吃尽了苦头,尝尽了心酸,亲子关系更是几度到了崩溃的边缘。
因为琵琶需要不断地练习,刚学的时候,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5、6岁的她,每天晚上都要练习一个小时及以上。有几次达不到要求,还有过一直练习到11点多的时候。不仅在体力是一种挑战,对她的意志更是严峻的考验。
矛盾最激烈最极端的时候,一到上课时间,她就躺在地上打滚,边嚎边哭,死都不肯去上课,把我们两个人气得够呛,打过,骂过,琵琶书撕过,琵琶也摔裂过。每天晚上一到练习琵琶的时候,三个人都有悔不当初痛不欲生的感觉。
我们并不希望她一遇到挫折就崩溃轻易放弃,更不希望在若干年后,她会指责我们当时没有尽到家长的引导责任,没有逼她坚持下来以致她一无所长,无从体会生命的乐趣。
后来,我们一方面给她降低了要求,只求她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学习(每天的任务也可以根据当天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能体会到音乐之美好,同时也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才艺比赛,让她体会到了学习琵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我们一直在寻找更合适她的琵琶老师,跟我们的理念相符,能激励和帮助她喜欢上琵琶,也能培养她的乐感,及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可以说,现在她已经渐渐喜欢上了琵琶这门民乐,感受到了琵琶演奏的魅力,每天晚上听她“轻拢慢捻抹复挑”,听那“大珠小珠落玉盘”,感受到了如从地狱回到天堂的幸福。
今年9月的琵琶考级,她更是史无前例地考到了“良好”的级别,也算是苦尽甘来。真的要感谢她的琵琶老师们,为她开启了一扇音乐天地的大门,让她拥有一颗善于聆听美好的心灵。
—————————————————————
除琵琶(3级)之外,她目前能坚持下来并初有小成的兴趣才艺包括跆拳道(5级绿蓝带),美术速写(5级)动漫(5级),硬笔书法(3级),芭蕾(3级)。
小学二年级的功课不紧张,她在课外学习了奥数(高斯数学二年级),Learning Mathematics(新加坡的原版数学教材G2),新概念英语(第一册50课),蛋糕英语Level 5(章节书),外教英语Big English(Book 2),平时有空看看语文类的课外书,寒暑假再系统加强国学和阅读写作。
很多朋友和家长都觉得我们家女儿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坦白说,她并不是我见过的最聪明或者最优秀的孩子,更不能与我所知道的天才儿童相比。
她只是我独一无二的孩子,那个不管她优不优秀,聪不聪明我都一样深爱她的孩子。
她最令我自豪的,是她有着强大的求知欲,旺盛的精力,比同龄的孩子多了几分坚韧,能同时兼顾这么多门课程,坚持了这么久,学习成果还不错。
现在的她,能够自己管理学习,安排时间,设守计划,执行完成,同时也会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向我们求助。
最重要的是,仍然心性纯真,活泼开朗。
—————————————————————
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是初为人母,我一直战战兢兢,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好,辜负了这一世的母女缘份。
为了能时时自省,我常常抛开作为母亲的感性认识,试图站在观察者的理性角度,尽可能冷静地和客观地观察小书本这一路上的成长,剖析那些对她可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正反面因素,时时反思,不断摸索,从而做出判断,在她需要时,或引导和协助,或得体退出,让她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回顾这几年的共同成长过程,可以说,促成小书本一步步长大成现在的她,有着众多影响因子,正面的,反面的。
很感慨。
在这篇文章里,写下我深深的感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正面因素:
爱,与安全感
“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并着眼于光明处。”
所谓无条件的接纳,就是无论孩子是什么样子,不管孩子身上有多少优点和缺点,父母都要接受孩子并支持孩子。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要做到真的很难。
特别是为人父母,需要肩负的责任和面对的压力来自方方面面,工作上的,经济上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家庭方面的,再加上社会上挥之不去的普遍焦虑感,以及“别人家的孩子”的刺激,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可以心平气和地接纳自己孩子的不完美,并耐心陪着他们按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规律长大?
在这方面,我也是走过弯路的。 很弯很弯的路。
每次看她面对暴怒的我,那又惊又怕又伤心的小模样,听见她一边哭一边嚎 “妈妈不爱我了,怎么办?”,
我都在想:我到底在做什么?
唤回我理智的,是我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她对我深深的依恋。犹记得初为人母时那巨大的喜悦,以及看着她天使般的小脸蛋,心中暗暗发誓要一辈子对她好的那种坚定。
后来,再遇到这种事情,我会第一时间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冷静下来,然后再抱抱她,跟她强调,妈妈是爱你的,不管你是怎么样的你,妈妈都一样爱你。妈妈只是不喜欢这次你做的事,然后再慢慢跟她讲道理,让她明白妈妈的失望和伤心,帮助她一起克服、改正和提高。
可以明显看得出的是,这样的沟通方式对她来说特别有用。她特别爱我,不想我生气,失望和伤心,她也知道,我最希望的是她能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轻易放弃,所以她会多几分用心,多几分坚韧,往往也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杰尔任斯基所说: “孩子最喜欢爱她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所以,不要吝啬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孩子知道了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这是一股无穷的力量,可以陪伴他渡过人生的很多艰难。
有爱,才会有满满的安全感。
孩子内心坚信:我是可爱的,我是被爱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这种感觉是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会让孩子受用一生,从而让他们个性开朗,勇于探索,积极进取。
—————————————————————
父母的榜样
除了父母满满的爱,我个人感觉父母的榜样是不可或缺的。
父母是孩子在修行路上的启蒙导师,父母的三观决定了孩子的三观,父母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对待家庭的态度,也会在孩子的心灵刻下深深的印记,影响深远。
我和我先生,都是孤身闯上海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积极进取的“新上海人”,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哪怕是现在,我们也一直认真对待生活,努力过每一天,认真地学习如何为人父母。
有时,小书本看我用英语在电脑上“畅所欲言”,课外跟她的美国老师聊个不停,还写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她会特别羡慕和崇拜我。
她爸爸数学很好,会帮她学习奥数,不懂的题目还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她每次都骄傲地跟她的小伙伴们说,“我的奥数,都是我爸爸教的。”
我经常跟她说,我们不需要什么课程什么科目都做第一,但是我们要努力,在方方面面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
印象最深刻的是,黄绿带考绿带的跆拳道考级,刚开始教练一直觉得她的情况不算特别理想,没有达到教练的要求,一直没给她发考级许可证,后来,是我每天陪她一起苦练太级三章,练腿法,练体能,最后她不仅顺利通过了考级,还因为表现优异获得跳级的机会,一举考入绿蓝带的行列。
这件事情对她的触动很深,从此她更加理解妈妈经常提到的努力。很多时候她刻苦学习各种本领和技能的时候,她都会跟我说:“妈妈,我这是先苦后甜,我现在努力了,以后我的本领就很大。”
是的,我的小书本,你很棒,未来你的成就妈妈无法想象,但是我知道,凭借你的努力,你一定有能力选择到能令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家庭关系
还有一点特别想说的,是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每年高考尘埃落定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高考状元的分析报道,研究那些会促进孩子们发挥最大潜能的因素。
每次我都发现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开明的父母双亲在其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媒体对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省级高考状元发去一份“2017年高考状元问卷调查”,共回收40份有效问卷,涵盖27个省份的高考文理科状元。,99%的孩子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宽松、信任、像朋友一样”。
可以看得出:状元们大多身处比较开明、自由的家庭中,与父母关系融洽,沟通中基本无障碍。
简单地说,父母亲关系良好,沟通顺畅,又共同关爱、陪伴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给他们创建爱意满满的原生家庭,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份,滋润他们,让他们一生都能积极开朗自信。
我也发现了,每次我们的工作事业出现波动或停滞,每次我和先生因种种外在因素产生矛盾的时候,小书本会首当其冲,身受其害,就连她的课外美术老师也发现了她在美术课上的情绪不稳定,以及绘画作品当中呈现出来的害怕和无助这种种心理问题,还跟我聊了几回。
所以,我们现在也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可能把外面所有的麻烦和问题都关在门外,在家里给她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陪伴。
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就是一家人,彼此相爱,和和美美。
愿与天下的父母共勉。
———————————————————————————————— 反思因素:
在小书本的成长过程,我感觉我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曾经被社会满满的焦虑左右了我的理智,在她幼升小的过程中,过于看重名校的作用,反复折腾,弄得家宅不宁,直到现在还有后遗症。
今天牵着她的小手去学校,她还在说,喜欢现在的老师,还有很多好朋友。
是的,这里有喜爱她的老师们,负责又认真,有志趣相投的好朋友们,还有相处和谐愉快的同学们,这就够了。感恩有你们。
我知道,天底下没有任何的孩子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任何的父母是完全相同的,同样的,也没有任何的家庭教育模式会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正在慢慢地探索,看哪一条是最合适我们家的成长之路。
-end-
tips:更多养育0-18岁孩子的家庭教育干货,请搜索关注“大孩子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