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
每十年更新一次地图,
1980年代,每五年更新一次;
1990年代前期,一年更新一次;
1996年后,每半年更新一次
40年历史的巨笔,
悄然描摹着北京的新颜,
在北京上空鸟瞰,
这个曾经“出了二环都是庄稼地”的陈旧古都,
已成长为与纽约、伦敦比肩的
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1
复兴门外
长安街,中华第一街,
串起了北京最多的地标,
如果有一位穿越时空的旅人,
站在第五维度,
同时观看两个时刻的长安街,
他看到的景象大概是这样的
建国门
两个时空之下,
北京呈现出截然不同,
而又一以贯之的气质。
东单路口
40年,北京城已是高楼林立,
从二环到六环,永远车水马龙,
40年,北京仍是那个千年古都,
从故宫到胡同,
承载着她的优雅与沧桑,
承载着2000多万以她为荣的我们。
2
如果你是这位高维度的观察者,
一定会注意到,
1978年,这座城市汽车还很稀少,
主要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
1978年的南池子大街冬日。人们冒着风雪上班。翁乃强 摄
但此时这里已有一条
运营了7年的地铁线,
它的开通甚至早于
香港、新加坡、旧金山、华盛顿
40年前,
北京地铁在全国独此一家
只有一条线,全程24公里
40年间,在这座地下城里,
60年代、90年代,
直至21世纪的工艺、技术、审美、
神奇地连接在了一起,
逐渐交织成了一张巨大的交通网!
40年,北京城市轨道交通
从1条发展到22条,
总长超过600公里,
每天平均客运量超过1000万人次。
如今,一张更加庞大的,
轨道交通蓝图已然浮现。
轨道上的北京将走得更快、更远!
3
比起40年北京交通的变化,
更能体现这个城市内在升级的,
是北部这个“村”:中关村!
1978年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上,
邓小平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
由是,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
中关村大街
作为中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方,
北京在这个春天里最先苏醒。
两年后,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机构,
在物理所一间闲置仓库里办了起来,
到1987年底,集中在白石桥路、
海淀路和中关村路的区域内,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企业已有148家,
1992年,黄庄十字路口中央矗立起一座金黄色的DNA“双螺旋”,这个名为“生命”的雕塑,成为中关村探索创新的标志。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
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
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
300多家上市公司、
一批独角兽企业……
2018年,中关村大街人行天桥改造,再次采用“双螺旋”造型,钢结构部分装饰着星星点点LED灯,漫步其上仿佛走入“时空隧道”。
中关村,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
矢志创新之路。
4
上世纪70年代末,
首都城市骨架由几大工业聚集区撑起,
钢铁、化工、煤炭、机械、纺织……
一座城市里,
竟竖起1.4万根大烟囱。
1973年的老首钢厂区
40年后,
长安街最西端,高炉筒仓犹在,
却早已不见钢花飞溅。
今天,当老厂房成为动漫基地,
旧车间变身金融大厦,
冷却塔改造延展出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
北京新时代的荣光再一次焕发
首钢精煤车间已经改造成冰上运动训练馆,供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及冰壶运动队训练使用。
首钢,仍然是首都的骄傲!
当时针指向2018年的最后几天,
这个古老的国家
已在“历史的一瞬”中翻天覆地、沧海桑田,
上演了当代世界最激动人心的奇迹。
清晨,地铁2号线西直门站熙来攘往。
站台东西墙壁上,
《大江东去图》和《燕山长城图》
两幅巨大的壁画依然静默雄浑:
三峡险峻江流奔涌,
崇山巍峨城墙蜿蜒——
一切就如1984年开站时的模样
燕山长城图(局部)
历史的跨越还在进行
北京在变,北京没有变
来源:北京日报
文字:王然 摄影:叶用才、王然、邓伟、宋佳音
动图制作:杨盼
编辑:王然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