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举行的2017佛山粤剧华光诞活动,吸引了约300名海内外粤剧“大咖”前来“赴宴”。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首届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在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举行,吸引了54万名市民游客参加。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陶艺周期间举行的2017“石湾杯”青年陶塑作品展,展示了来自多家院校年轻陶艺家的创意作品。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戏曲悠扬,传承粤韵,禅城迎来又一场文化盛会。17日,2017佛山粤剧华光诞活动在广东粤剧博物馆举行,约300名海内外粤剧“大咖”共聚一堂,吃盆菜、看大戏,传扬粤剧文化。
今年的禅城,文化盛会不断。行通济、岭南年俗欢乐节、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北帝诞、华光诞、秋色巡游、陶艺设计周……在这些盛会背后,是禅城“粤剧之乡”“岭南文化重要发源地”“设计之都”等多个文化标签的不断强化。
今年,佛山市提出建设更具品质的文化导向型城市,推进文城相融、文经相促。禅城文化盛会火爆的背后,是这个城市通过独具岭南魅力的文化因子,对外输出禅城故事,塑造城市魅力,同时又发挥文化磁吸作用,吸引资金、技术、创意等各类高端发展资源集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
●南方日报记者 梁志毅
搭粤剧舞台 唱经济大戏
“粤剧是中国戏剧文化的重要分支,通过华光诞活动,我们将更好地传承粤剧、探索粤剧发展。”美国美西八和会馆主席林小群已年过八旬,近日,定居美国的她回到生她养她的家乡佛山,庆祝2017佛山粤剧华光诞(以下简称“华光诞”)。
与林小群一样,约300名海内外粤剧“大咖”从全球各地共赴华光诞盛宴,他们来自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香港八和会馆、新加坡八和会馆、广东粤剧院、佛山粤剧传习所,以及深圳、珠海、肇庆等14个地方。
吃盆菜、看大戏、听粤剧……禅城搭起文化平台,不仅希望传承岭南文化,更旨在发挥文化的磁吸作用,推进城市文经相促、共同发展。今年的华光诞活动,立意高远,不仅是粤剧界的一场盛会,还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的整体愿景进行设计。“为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本届华光诞活动在以往名伶盛会、粤剧演出的基础上,依托本土旅游资源,借助珠三角、粤桂黔便捷的交通优势,吸引更多外市、外省乃至外国的游客前来参观,使华光诞不仅成为粤剧界的盛事,更成为名播四海的著名旅游观光项目。”禅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表示。
今年3月,《广东省贯彻落实国家实施方案》提出,粤港澳三地联手打造大湾区世界级旅游区,丰富粤港澳“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线路。而佛山作为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坚持文化先行,结合旅游经济,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打造旅游名城,绝非简单把文化跟旅游相结合,而是要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地区文化吸引力。因此,在本次华光诞活动上,禅城区启动筹建粤剧文化联盟,开拍《南国红豆》粤剧名伶佛山寻根之旅节目,深入挖掘佛山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文化创意旅游路线,刺激旅游消费。
如在本次活动中,名伶前辈、粤剧同仁们受邀沿着“粤迷禅城”精品旅游线路,游览佛山园林,体验功夫文化,禅城把文化资源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旅游产品。另外,粤剧文化也通过文创产品向公众传播,粤剧头簪、戏服、主题胸针等,被制作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小纪念品。
在看“大戏”之外,观众还能够参与到粤剧互动体验中去。本届华光诞首设“粤玩·越有趣”互动体验环节,让市民、游客亲身参与其中,拉近他们与粤剧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距离。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帮助市民、游客体验粤剧化妆,众多粤剧艺人以福、禄、寿、喜、财神、仙女等粤剧人物造型亮相,带领市民、游客感受传统文化氛围。
文化激活旅游商业两大基因
“像秋色巡游、华光诞这种活动举行的时候,店里的生意都会好上不少,一天能多卖一两百杯饮品。”位于广东粤剧博物馆对面的艾斯咖啡饮品店店长林小姐告诉记者。盛会传播禅城文化之余,还给禅城经济提供了不少增量。
通过挖掘传统民俗活动聚人气、旺财气,已经成为禅城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年以来,在中心城区就举办了首届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岭南年俗欢乐节、北帝诞巡游、秋色巡游等活动,盛会吸引大量的游客来到禅城。
“从年初的岭南年俗欢乐节,到三月三北帝诞,到端午假期的2017年佛山·禅城旅游文化周暨全国首个高铁经济带主题旅游博览会,再到上个月举行的2017佛山(禅城)陶艺·建陶设计周暨陶瓷艺术周(以下简称“陶艺周”)和这个月举行的华光诞,禅城的特色公共文化活动贯穿全年。”禅城区文化体育局负责人介绍,通过将零散的年俗活动串联起来,打造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活动平台,禅城每年吸引超过100万人次参与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游玩中体验到浓浓岭南年俗风情的同时,实现聚人气旺财气,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如端午小长假期间,高铁经济带旅游博览会在佛山岭南明珠体育馆举行,吸引了54万名市民游客参加,直接进入主会场的游客和市民超过5万人次。活动期间,禅城区主要旅游景点、景区共接待旅游人数58.72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123.17%。
四面而来的市民游客带来强劲消费,禅城在端午期间的旅游总收入达到2401.9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5176.58%,其中传统收费旅游景点收入61.90万元,同比增长35.98%,旅游文化周主体活动收入2340万元。
拉动禅城旅游的盛会,其主要内核是风味岭南文化。今年国庆假日期间,禅城以“国庆七天乐,美丽禅城游”为主题,举行了一系列精彩活动。其中,祖庙推出了“岭南圣域 佛山祖庙历史文化陈列”“万福粤韵贺国庆”“狮舞岭南——黄飞鸿纪念馆醒狮武术表演”等一系列禅城经典文化特色活动,游客同比大幅增长58%。另一个传统旅游景点南风古灶则主打陶艺游,游客人数接近50万人次,日均近7万人次。
文化激活旅游、商业两大基因,融合旅游城市展览、美食品鉴、武术展演、音乐表演等一系列旅游文化元素,通过文化旅游的形式释放价值,禅城“文旅经济一条线”也逐渐形成。
除了传统景点延续火爆外,包括岭南天地、佛山创意产业园等时尚商圈,在盛会带动下同样人流如织。今年端午期间,岭南天地和岭南站,接待游客30.31万人次,同比增长107.48%,增幅为全区景点景区之首。
“盛会+文化”互动推进产业发展
在传统文化盛会之外,陶艺周、电竞大赛等新的“文化面孔”也正加入到禅城的文化产业版图当中。
今年10月在石湾陶谷举行的陶艺周上,禅城搭建了高规格的国际设计交流平台,推动陶文化与陶产业的相互融合。
以“设计助推智造”主题,佛山陶文化产业贯穿整个陶艺周,来自国内23个城市、“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界、艺术界、文化界、设计界等领域的近400名顶级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共话跨界高度融合,共谋“文化+”发展良策,提出新观点、新方案,为禅城未来以文化为引领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除了业内人士外,陶文化产业还吸引着普通市民。陶艺周期间,“石湾杯”青年陶塑展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游客来观展。加上在陶创客会馆举办的另外两个展览,观展人数超过3万人次。
传统文化通过盛会进一步释放影响力,并进一步转化为这个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而禅城也以文化为切口,进一步拓展产业宽度。如当下十分火爆的电竞文化,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逐渐走入禅城人的视野当中,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
在即将到来的佛山市禅城区首个电子竞技嘉年华中,来自全国各地的玩家们将在这里实现他们的电竞梦。执行比赛的是禅城电竞企业狮王互娱,比赛的场地是落户禅城古镇文创园的佛山首个电子竞技产业基地,电竞产业链正逐步在禅城生根发芽。“我们接下来会通过宣传电竞产业,让青少年认识到,电子竞技除了娱乐以外,更可以创业就业。”狮王互娱总监陆金州表示。
无论是依托佛山传统优势产业开展的陶艺周活动,抑或是在年轻人群中火爆的电竞文化盛会,城市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盛会推向外界,而文化内核赋予这些盛会以独特的竞争力,“盛会+文化”两者互动磨合,推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观点
深挖标签背后内涵 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今年禅城举办多场文化盛会,依托功夫、陶艺等传统文化元素,塑造城市形象,进一步强化城市文化标签,但这些文化元素如何跟旅游、文创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城市带来经济增量?
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禅城需要通过各类佛山文化盛会,深挖文化内核,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广州智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正敏认为,秋色、祖庙、陶艺、功夫等禅城的城市标签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要吸引外地游客,要更加深入挖掘这些标签背后的内涵。“通过盛会可以进一步包装和强化这些文化标签,像华光诞就把粤剧文化通过更吸引人的方式向市民展现。”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何莽亦持有相似观点,他表示,旅游和文化,本身就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为旅游赋予文化内涵时,就必须找到跟当地文化相关的落脚点,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具体化。“禅城以盛会为平台,挖掘而且还融入了当地原有文化,让本地民众更有自我认同,也让外来游客能看到更为原汁原味的禅城特色。”
商业元素的进入可以使文化盛会更加具有活力。何莽表示,文化活动的主办方帮助手艺人宣传、售卖制作的工艺品,这样手艺人会更加有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佛山可以继续积极探讨文化活动的市场化模式,传统手艺的继承者年纪普遍偏大,未来面临失去传承的困境。现阶段,有关部门应该持续加大对传统文化社团的补助力度。”
另外,不仅仅要关注佛山本土文化,也应该注意拓展城市文化外延。“以往的文化盛会主要是展示佛山城市文化的魅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传播佛山城市形象,但也可以考虑把其他省市的文化民俗纳入到这些盛会当中,丰富盛会的内涵。”何莽说,佛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有很多外地人居住,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盛会可以满足更多市民的口味。
此外,顾正敏认为,各类城市文化盛会的举办是传播佛山禅城城市形象的窗口,这同时也对禅城在城市建设和岭南文化的挖掘上提出更高要求,倒逼禅城要把旅游工作做得更好。“禅城必须在硬件配套和软件服务上,都进行标准化的持续提升,通过文化盛会的宣传,未来禅城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有望迅速增长,这对禅城硬件和软件服务水平是一个考验。”
事实上,尽管禅城文化积淀深厚,但许多外地游客亦反映,在禅城旅游时一些导览设施还不完善,难以产生心理共鸣。何莽表示,禅城景点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服务设施,“如在景区内推出免费电子导览系统,每个景点设置免费WiFi,让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终端看旅游介绍,增加志愿者导赏服务等等。”
■他山之石
垦丁:借文化盛会打造旅游名城
台湾屏东的垦丁小镇,被称为台湾的“天涯海角”,这里有鹅銮鼻公园,猫鼻头公园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而文化盛会和渔村文化,则是这个小镇经济的催化剂。文化实力使其区别于台湾的其他生态旅游景点,形成独特的文旅竞争力。
文化盛会带动了垦丁这个小镇的旅游市场。打造品牌音乐节、为著名电影取景……一个个活动把全球各地的观光人潮推向了垦丁大街。2014到2015年,垦丁景点旅游人次连续两年突破800万。
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垦丁游憩区大饭店、旅馆在节假日住宿供应不足,当地有空屋的人家自发将空置的房间租给游客从而开始了民宿经营,由此兴起民宿行业。不只是房子供不应求,大量的游客也让当时的垦丁大街成了看不到路面的“人山人海”。
大量的游客倒逼垦丁进行旅游服务升级。垦丁民宿业最初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参差不齐,逐渐在统筹的旅游规划指导下,科学地整合当地地域性的旅游资源,合理地串联整个游览线。如垦丁游览、住宿、交通等完善的规划设计,使其成为点、线、面有机的组合,由此形成了高质量的旅游吸引力。
留住乡愁,发挥文化特色是贯彻垦丁的旅游服务发展规划的重要一环。如垦丁民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尽量保持其原有的生态面貌,结合垦丁渔村和景观公园的风貌,把记得住“乡愁”作为规划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融入整个旅游规划设计环节。
在音乐节等文化盛会上,垦丁充分挖掘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对当地传统的地域文化活动进行创新和包装,让这个海边小镇的旅游产业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在每年举办的音乐节上,邀请众多年轻人喜欢的流行歌手,他们在舞台上演唱《下雨的垦丁》《垦丁的风》等歌曲,既以流行民谣包装垦丁文化,也强化了小镇的形象,在游客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在提升旅游服务之余,垦丁还不断在文化盛会上进行创新。从2006年开始举办的“垦丁春浪音乐节”,是台湾户外音乐会的开端,每年春天,许多游客慕名而至,每年吸引游客20万人以上,进一步打响垦丁旅游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盛会与其他旅游资源结合,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