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周宝奎,老旦王是怎样炼成的

周宝奎

提起周宝奎这个名字,熟悉越剧的戏迷都会联想起《红楼梦》中的老祖宗,《碧玉簪》里的玉林娘,几乎越剧界行内行外都共同认同她是越剧界的“老旦王”,这和越剧的行当划分有一定关系,江南越剧重小生、花旦,往往竞争这两个行当的人才多,专职唱老旦的人本来就少,很多剧团是由老生、青衣或小花脸演员兼职做老旦。像周宝奎这样专业的老旦演员,一直是做陪衬的绿叶,而就是这片大绿叶,却硬是让她演绎成了一个越剧界知名的表演艺术家。真是应了那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周宝奎

一、周宝奎与李多奎,没有辜负了这个奎字

生于1920年的周宝奎,原名周彩娥,家乡在浙江嵊县(现在称嵊州),因为家里贫苦,11岁时爸爸用顶轿子把她抬去了“高升舞台”,也就是一个越剧戏班。这样家里就少了一个孩子吃饭,小彩娥学戏还能有戏班管饭。就这样,在根本不知道学戏为何物的彩娥跨入了戏班,凭着一条好嗓子,开始自己挣饭吃的艰难生涯。

过去的戏班,班主为了培养学员,那是相当严厉的,稍有做得不好,就会挨打;甚至因为别的姐妹犯错,全体学员都要陪着受罚,班主把这个叫做“满堂红”,其实就是打班里的所有人,取了个好听的名字罢了。当时的学员们都是苦孩子出身,吃苦受累不在话下,像一群饥饿的流浪猫,只要给饭吃,没有忍不下的苦难。

当然,那时候的孩子们谁也没有想过将来自己能成腕儿,也是在这个戏班里,涌现出了筱丹桂、周宝奎这样的后来大腕儿。由于她们刻苦练功,都练就了文武双全的本领,也在浙江绍兴一带唱红了,刚一满师,周宝奎就收到了姚水娟的龙凤舞台的邀请,开始了正式演出的日子。

师父们也在那时候给她改了名字,因为京剧界有个李多奎,老旦是绝对头牌,所以给她取名周宝奎,希望她今后在越剧界有所建树。

没想到,师父们这一改,成就了将来越剧界的老旦王,彩娥没有辜负周宝奎这个名字。

二、《红楼梦》里老祖宗红遍大江南北

越剧演惯了才子佳人的戏,主要角色都围绕着生旦角色转,做老旦的本来戏就很少,要出彩谈何容易。

建国以后的1958年,上海越剧院排演的大戏《红楼梦》,老祖宗这个角色落在了周宝奎身上,使周宝奎陷入沉思——她跑遍上海各大剧院去观摩其他剧种的老旦,都找不到可以借鉴的蓝本,越剧本身更是没有这样高贵、端庄的老旦形象可以借鉴,怎么办呢?

偶然的机会,陈毅外长接见了越剧院的演员,周宝奎在座。她认真观察陈外长的一举一动,接见当中陈外长的谈笑风生,又不失大家风范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来之后,她开始对老祖宗进行了形体设计,台步,一颦一笑,都要显出教养和风度,绝对区别于越剧常有的那种村妇老太太形象。

于是,《红楼梦》一经上演,观众不仅记住了宝玉、黛玉,更记住了老祖宗!一时间,越剧粉丝们都称周宝奎为老祖宗。甚至连新加坡的戏迷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老祖宗~~

《红楼梦》中周宝奎饰演老祖宗

1962年, 越剧《红楼梦》被拍摄成电影,一时间万人空巷争看红楼梦的景象,无疑这部影片堪称当时的票王!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这部影片已经成了越剧界一部无法超越的经典,也是几代越剧人最珍贵的记忆。那雍容大气的老祖宗,也成就了周宝奎,越剧老旦王的美誉。

三、为越剧发现后辈力量

自古嵊州多戏台。据说这些古戏台始建于明朝初年,当地人称“万年台”。在这些古戏台上,经常有一群女孩子聚在一起学戏,好像在夏日夕阳下飞舞的红蜻蜓,高高低低的,一片浮光掠影。回想起那些旧时的岁月,映衬在周宝奎脑海里的,始终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年逾古稀的周宝奎,心里装着越剧的未来,念着记忆中的古戏台,希望越剧艺术能声声不息,代代相传。

2007年,由韦翔东执导,郑国凤、王志萍主演的电影《红楼梦》开拍,剧中饰演老祖宗的是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员俞会珍,开拍后她始终找不到感觉。于是她住到了周宝奎老师家里,从最基本的台步开始学起……一周后再次排演时,俞会珍的进步让剧组同事们大吃一惊。也就是在电影杀青之后,俞会珍给老师行了拜师礼,88岁的周宝奎收下了俞会珍这个学生。

俞会珍(右)与周宝奎合影

2013年,94岁的周宝奎再度登台

晚年的周宝奎,致力于培养年轻演员的工作。她经常回忆起当年在“高升舞台”学艺的艰难岁月。望着姐妹们远去的身影,她更加感到责任的重大。她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越剧不断发展,以告慰先辈在天之灵。

2016年12月23日,周宝奎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96岁。

斯人已去,留给越剧的是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有人说周老师已经创立了自己的老旦流派“周派”,虽然叫得不那么普遍,但是我认为是值得这样叫的,她的表演和唱腔都已完整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