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侨批文化
按照百度的词条解释,侨批,又称“番批”,这两个词,大型辞书均无记载,其理解的关键在一“批”字。“批”在闽方言中有“信”的含义,侨批的批也是批量的意思 ,因为旧时华侨的信汇都是一个船期一次,一个船期来一批 ,故引申把华侨信汇称为批 。在侨批业流行的地域,“侨批”专指华侨寄回家乡的一种“银信合封”的递寄物,即汇寄银钱同时寄以家书(或称寄钱时的附言),有称“汇款与家书连襟”。
“批”也不完全等同于“信”,如侨批通行的地域有闽、粤、琼,其中虽以潮汕、闽南居多,但也包括一些客家、粤语方言区等非闽方言区域。再如,在近代邮政业产生后,闽方言区的华侨与侨属通过邮局进行的通信联系都称作“信”,而不称作“批”,可见“批”与“信”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认为,“侨批”特指华侨寄回家乡的“银信合封”递寄物。
一、侨批的产生
侨批究竟产生于何时,因缺乏原始实证资料,已无法考证。目前国内第一家专门的侨批文物馆馆藏最早的一封侨批为1881年。但侨批的前身,即托“水客”带钱物回乡,同时或捎带家书,或捎带口信。或者再往前推,便是在较相熟的地域范围内;侨胞中偶有人回乡探亲,周围的人闻知便托其捎带钱物和书信口信回家。
这种现象应该从有华人侨居海外之时就产生了。东南亚各国及欧美等国家,多称华人为唐人,据此推断,较多华人侨居国外的历史年代,当在唐代便已开始,因为我国自唐代对外交流才比较频繁,潮汕地区亦然。
《潮州志》载:“潮人对外交通,远肇唐宋。”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加上自然灾害和战乱,较多华人出国谋生侨居国外是可能的,那么,作为侨批业前身的“水客”,应该是这个时候便已出现。因为只要有稍多的华人侨居国外,便自然有这种与家乡亲人沟通和递寄钱物的需要。
侨批的内容,概而言之,即寄“银”和“信”,银多寡均可,从一二元到数额很大都有;信主要是报平安、略述在外慨况、询问家乡亲人情况、交代所寄钱物的分拨、由谁收用、问候祝颂亲人等,这其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有学者指出潮汕侨批的发生,“是潮人‘根’意识的特殊递变、‘智’潜能的优化组合、‘商’思想的灵活应用的产物”。“是一种集商业贸易、金融货币、增至货币、政治经济、交通运输、人文道德、风土民情等知识、智慧于一身的,个体或个体组合的民间多重性综合服务行业”。
实际上,也不仅是潮人,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价值观念、人伦道德和商业智慧在华侨社会的具体反映。我国的历代华侨出洋,绝不是出于扩张的意识,而都是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出洋谋生,只是抱着求生的一线希望,冒着诸如道途险阻、前路茫茫的各种未知因素,到陌生的地域去寻求生计,且大多是家庭中的一二青壮年劳动力。
离家之后,两头牵挂,家中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怀着忐忑的心理,包括求神保佑外出者平安并能赚到钱,外出者则每担心家中亲人能否平安正常度过一日三餐,不管自己在外那么艰难,也要尽可能寄钱寄信以解决家庭的燃眉之急及让家人放心。这种两头牵挂唯有通过递寄侨批这一沟通渠道来寻求解决以达到心理安慰。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中,这种“根”意识是相当浓厚的。侨批中即使只寄一二元或十元八元,并简短附件,但其中所包含的对其生身之根本的乡族亲人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等,却是相当丰富的。华侨一旦在外稍微有利人手,侨批便会源源不断,以至俗语所谓“番畔钱银唐山福”;再进而,华侨中之佼佼者经过艰苦奋斗,惨淡经营,事业有成,则多会把大数的侨批寄回家,用于修建祖屋、扩建新屋、族亲子女教育,扩而及于扶贫济困和修桥筑路与乡族公共建设,乃至于捐款救灾、捐款支援抗日战争等。
这些都是华侨深受传统文化浸染而形成的强烈的乡土意识的折射和反映,是华侨爱国爱乡思想意识的具体体现。这也成了潮汕地区经济的有力支撑。
《潮州志》对此有一段形象的缕述,可为明证:“潮人仰赖批款为生者几占全人口十之四五,而都市大企业及公益交通各建设,多由华侨投资而成,内地乡村所有新祠厦屋,更十之八九系出侨资盖建。且潮州每年入超甚大,所以能繁荣而不衰落者,无非赖侨款之挹注。故当抗战时期侨批梗阻,即百业凋蔽,饿殍载道。”当然,抗战时“百业凋蔽,饿殍载道”,那是很自然的,各地大都如此,但在潮汕地区,因侨批阻梗中断,确实断绝了不少家庭的经济来源。
潮汕地区华侨这种寄批回家赡仰家人的责任意识和沟通欲望,力求为家人、为家乡有所贡献的乡族意识,也即所谓“根”意识,绝对是长期存在、长期需要的。而这正是侨批业之所以产生及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由此,七弦也想到,在关注潮汕期间,也常见到新闻或自媒体中介绍有潮籍海外侨商或国内达者在乡里捐款,或做祭事,或建学校,或励子弟,或盖庙堂,这可能也是潮汕侨批文化的一种延续吧。
二、侨批的历史发展
侨批业的发展,是基于华侨社会需要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民国时期饶宗颐总纂的《潮州志》曾详细阐述过侨批。该志《实业志六·商业》中,分列侨批业、运销业、对外贸易业、抽纱业等“四大行业”,把“侨批”列为“四大行业”之首,详尽地论述了侨批业的起源、运作方式,以及潮汕侨批业的旺盛生命力。
最初的发源,应该是一种属于熟人乡亲的顺道顺便相托递带书信口信和钱物,这是其最早的原始发端,而且托带实物可以原物送达,其托物银钱,包括托其递带之人本身所带之银钱,在当时比较原始的条件下,则很可能必须购置成实物,回来后变卖成本土的银钱才成。
这种递带本身已包含有异地贸易的某些商业性质。随着前往海外谋生的人不断增多,这种带有服务兼贸易性质的递带随着华侨社会的亟需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行业,即所谓“水客”业。
水客即是专门为旅外侨胞递送侨批及物品的专业人员,由于其谙熟于两地情形,于旅途车船托运等也有丰富经验,逐渐地还包括顺便携带一些侨胞需要来往的亲属或刚要往外谋生的人。
这样,水客也称“客头”,其经营的业务便包括递带人、信、财、物等。他们大多依靠小店铺,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乡亲服务,而收取一定的递寄费。他们或深入到矿山、企业、种植园、农场去招揽生意,收取侨批;或贴广告约定在某固定店铺收取。
逢年过节前夕回来所带侨侨批钱物较多,叫“走大帮”,平常时侨批较少称为“走小帮”。有些业务较多的水客还在国内搭班请同伙帮忙解送侨批,则潮人称这种搭伙解批者为“吃淡水”,称过洋来回的水客为“溜粗水”。
水客们包括收取侨批、安排舟车旅程、带运物品、总揽汇兑等,在国际汇兑业未发展成熟之前,还需把钱换购成异地紧俏的商品,到达目的地变卖后才兑成当地银钱送达受批人。这样往返经贸递运,水客虽然也冒着一定的风险,但其收入应该是不菲的。因此,从业人数也不在少,且几乎每个小地域均有一些人在经营此业 ,而且因其业务切实为侨胞解决急需的实际问题,故颇受侨胞和侨眷的欢迎。一直到了侨批业发展成有铺号、有总店分店的规模经营的侨批局、银信局以后,仍有分散的水客经营此行。
大约从19世纪下半叶以来,出国谋生的人急速增长,据有关史料记载:1869年由汕头埠乘洋轮过番者达20824人,此后逐年均呈增长趋势,1879年36336人,1889年71249人,到20世纪初,每年从汕头埠出洋者均达10万人以上。
随着出国谋生的人数逐年迅速增加,水客业渐渐地不能满足广大侨胞寄批的实际需要,于是,侨批局、银信局之类的侨批业专门机构便应时而生,并在19世纪中后期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
侨批局亦称民信局、批信局或批局,是一种民间自发兴起、专门办理华侨附有信件汇款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潮汕地区较大规模的侨批局开始形成,并与新加坡批局联号。自清末大清邮政成立至民国邮政时期,民办侨批局仍作为必要的补充继续存在。
至1932年,仅汕头市的侨批局(馆)已增加到66家,占广东省侨批局总数的70%。1946年,有关部门调查的结果,当时潮汕各地的侨批局就有131家,而潮汕人在海外各地办的侨批局多达451家,其中在泰国就占118家、新加坡80家。
在东南亚,侨批局的网点遍布潮人居住的地方,对侨居各地潮人的姓名、籍贯都有所了解,并为有侨批、回批往来的侨户及其眷属情况,一一建档存查。在国内,侨批员肩负褡裢,手拿雨伞走乡串村,只要有址可寻,哪怕仅有一个字,他们也会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甚至冒着盗贼抢掠的危险,把侨批送到收批人手中,因此深受人们的尊敬。
各侨居国的侨批局、银信局之设立,开始多数是各地域帮派如潮帮、闽南、客家帮的一些经营货栈、商号的商人兼营开设,也有不少是由水客们扩大业务或水客凑资合作经营。很多侨批局、银信局都在侨居国和国内商埠及侨属较集中的地区开办分店,开展连号经营,有些又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开办分店,全方位一条龙服务,且诚信经营,急侨胞之所急,两头上门,为华侨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深受广大侨胞侨眷的欢迎和赞赏。
侨批局开办的经营宗旨,现在能见到的原始资料较缺少,像现在能见到的较早刊登新加坡《叻报》的1887年潮安广惠肇文信局创设时的告白,开头是这样写的:“窃以关山难越,谁传天雁之书;萍梗徒飘,空系河鱼之帛。矧复乡园廖廓,道路纷歧。纵驿使不惮传口,而洪乔几虞误事。又况锱铢匪易,付托良艰。此本号所以创兴,庶游子得而方便者也。”
潮帮的侨批局的创设兴盛,大体上也在这个时期较多,或也不少早于此者,但缺乏早期原始资料。从这则广惠肇文信局的告白来看,其创设缘起初衷,应该是所有一般侨批局相似的。潮帮的侨批业在各地各帮侨批中是居于龙头地位的,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侨批业兴盛发展的黄金时期。
《潮州志》对当时批局的运作,有一段颇为翔实的概述:“福建广东一带之民局,多兼营或专营往来国外华侨之信件与汇款,又名批局,或称批馆。潮州区之批局尤盛,按其营业,实际与民信局似同而实异。盖潮州批局,乃不带普通信件,惟专为华侨汇寄银信者也 ,往时出洋侨民大都知识薄弱,不谙文义 ,其每月一次或数月一次汇寄家属之款,既不知汇兑方法,国内乡村又无确定牌号数,此类函信为邮局所无法送递者,历来托由批局办理,批局以承担信件而兼营汇兑业务,相沿至今。故南洋之批局,对于新到侨民,恒招徕在店,将其本人及家属之姓名、住址、职业、详细登记,编列号码,备具副本送交汕头等处之连号批局存查,以后此侨民如有款项汇归,批局仅书号码及其家属姓名,即能寄达。有时批上所书收件人姓名、住址不全或不清,因民信局所雇信差人地熟悉,亦能妥为投递,并与索得回信为收据,名日回批。如收款人不谙文义,则批局能代为缮写,甚至有时华侨欲汇款而无现金,批局亦可代为垫汇(须另加利息)。其实批局收到汇款,每不即代寄,常俟汇集大宗,始交由银行寄汇,或购买商品运回销售,再以售得之款分送收款人,故批局获利颇厚)。故民国十七年全国交通会议虽经议取销国内民信局,仍为华侨批款特殊情形,另发批局执照,将批局保留也。”
抗日战争时期,侨批业一度中断,潮汕地区不少依赖侨批生活者一时生活无着,陷入困顿,流于乞讨。稍后经批局从业者多方奔走探索,开辟了从粤西中越边境东兴镇至粤北兴宁再转潮汕的特殊途径,侨批得以部分恢复,抗战胜利后,侨批业得到全面恢复,稍后,受通货膨胀及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等的严重影响,不少华侨侨属蒙受很大的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支行于1949年11月5日,开始接驳第一宗侨批汇兑业务,仍由侨批局凭保先支付款项。11月11日按常规办理解付手续,至1950年1月14日止,共来十次侨批,登记批信15万多封,金额为797万港元。以后,随着邮电事业的发展,国内侨批局全部按其资本核算成入股资金,由国家银行直接管理。1979年,国家银行将国内外侨批局的股金全部退还。至此,侨批和侨批局完成了它的重要使命而光荣退出历史舞台。
三、侨批的文化内涵
作为华侨家书与汇款合一的特殊载体,侨批是华侨华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独特文化。侨批,肇端于民间,流转于国际海陆丝路,真实反映了华侨与眷属之间的精神与感情,是集原生态性、草根性于一体的重要档案文献。侨批详细记录了华侨华人在侨居国的生活状况、活动情况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信息。这些信息意义重大,对19世纪、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政治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侨批先后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又于2013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成为人类共同的记忆遗产。
一、记录侨史文化
潮汕侨批是海外潮人创造出的独特文化,是潮汕华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融合了侨居国的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信仰崇拜等。潮汕侨批丰富了潮汕华侨文化,潮汕华侨文化因侨批文化而更具特色、更具文化内涵、更具社会影响。潮汕侨批存储着丰富的中外文化交流信息,真实地折射出海内外潮人在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精神面貌乃至感情世界,是潮学研究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领域和重要课题。
潮汕侨批是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是研究潮汕近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档案文献。国家档案局2012年5月以侨批16万份的收藏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侨批档案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的收藏量为10.3万份,约占64%。潮汕侨批为中国侨批档案申遗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开始,潮汕地区的侨批收藏家们,即着手收集侨批,但也只是把侨批当成一个特殊的邮种进行收藏把玩而已。最典型的例子是,他们只收集侨批封,侨户或“古董脚”(指那些下乡收卖旧货、古董,用于贩卖者)在出售侨批时,一般都把侨批中的华侨信件抽去。陆续把侨批封送往国内外 的大型邮展上参赛,并荣获各项大奖。汕头市集邮协会和各县集邮协会先后举办了各种邮展,侨批邮品成为重要展品之一。除此之外,还举办了各种研讨会,研究侨批邮品,出版侨批邮品鉴赏论文集,取得了不俗成绩。
潮汕侨批充分展现了潮人热爱祖国、尊老爱幼、关爱家庭、勤奋耕读、勤劳简朴、诚实守信等优秀传统家风。潮汕侨批是海外潮人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它记录着昔年潮人的移民历史,记录着潮人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开拓拼搏的苦难历程,记录着海外潮人思乡思亲、寄钱回家赡养家人的浓重情结,记录着东南亚各国与中国、与潮汕地区的经济往来。
当人们目睹那一封封沉封多年、陈旧发黄的侨批,阅读着“慈亲大人尊前膝下……母亲衣服破碎不堪,儿闻之心甚酸痛,万般皆儿之罪,看过来若有友回国,定当寄去,不然自当多寄银款,使大人可在家乡自购,方能减我之罪也”;“贤妻妆鉴,自别之后,无时或释。想愚今日远离乡井……虽人在外,终朝都是为挂于家庭。想妻你将欲生产,家无亲爱偃互,为夫实在难过亦”;“希你善待祖母,勿骄勿逸,学业要多学习,方不致贻误未来”等文字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漂洋过海的潮人筚路蓝缕、开垦种植的勤劳场面;当水客们不辞劳苦,把一封封侨批送到收批者手中时,亲人们相拥而泣、声泪俱下的场面,同样令人感概万分。
潮汕侨批具有鲜明的文化审美属性。批封上的精美图案、信局刻制的各式印戳、私人使用的珍异图章、龙飞凤舞的书法风韵等元素都在尺牍方寸之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那些精致的书笺、行云流水而又浸润深情的笔触,或敬尊仰从,或娓娓相叙,无不深深打动着每一位阅读者的心,令人不禁产生出诸多感触和认同。这种认同感,不仅在于所见文书和情感的熟稔,更是一种文化归属感。
因此,侨批的文化属性,就是其独有的文化价值。
二、展现侨史辉煌
侨批记载翔实、系统性强、覆盖面广,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潮汕侨批馆运用大量侨批文物,还原了侨批的产生和侨批业的发展过程,展现侨批对潮汕地区经济社会的贡献,凸显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以及潮人亲乡顾家、行孝友善、守信重义的精神。
侨批文物馆是国内外创办最早、规模最大、藏量最多、研究深入、成果显著的文物馆,侨批文物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是家族色彩浓。所藏侨批最大特点是 “家族式”,即尽可能整体征集以反映家族或家庭为单位的侨批。如潮安县陈宏烈家的侨批约700枚,最早寄出时间为1921年,最晚为1958年,可以说月月有批。
其二是时间跨度大。馆藏侨批最早是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最迟是20世纪90年代,时间跨度逾百年。这些侨批真实反映了清末以来,潮汕地区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 从不同侧面记录了近代海外移民、中外文化交流和侨乡的演变。
其三是种类齐全。从海外来批到侨眷回批、从水客带批到侨批馆送批、从折叠式的早期侨批到国际通用的航空批封、从简单的红条封到五花八门的山水封、从印刷公司统制的批封到有特色印记的各批局自印封,等等。
其四是时代烙印鲜明。时代变迁、社会演进,都在侨批档案上留下了真实印记。
其五是涵盖区域广。所藏侨批流转于东南亚各国和潮汕“八邑”, 既记载了侨居地的人文风情,也记载了华侨在异国他乡打拼的艰难岁月,为研究华侨历史以及华侨华人与东南亚各国经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其六是涉及侨批局众多。馆藏侨批涉及的潮帮侨批经营机构近千家,包括创建最早的致成批局、经营时间最长的魏启峰批局、建筑面积最大的许福成批局、雇用批脚最多的万丰发批局等。
三、凝聚侨心
华侨文化积淀,是我们与海外华侨脑海深处的共同记忆。侨批故事的主角是侨民,而侨民承载的是祖祖辈辈永不磨灭的中国梦。
侨批文物馆建立了侨批档案和数据检索系统,有利于侨胞寻根,有利于教育新生代华侨华人,进一步凝聚侨心,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后,侨批文物馆连续举办了“世界侨批精品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展”“红头船精神专题展”;举办潮汕侨批普及讲座4场,并将讲座延伸至外地游学活动;到新加坡潮州节举办侨批展示;提供数据,与暨南大学出版社合作完善世界华侨华人数据库;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侨批研究提供侨批素材等。
华侨把传递亲情的书信与尽赡养家人义务的汇款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创造了信、汇合一的侨批文化。侨批文化记录着昔日华人移民的拓殖史,记录着华人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开拓拼搏的艰难历程,记录着海外华人思乡思亲、寄钱回家赡养家人的浓重情结,记录着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国与中国、与侨乡的经济往来。侨批作为一种具有超越国界价值的文献资料,给当代人留下关于海外华人艰苦创业、开拓拼搏、热爱家乡、惦念亲人的历史记忆,也为历史与现代架起一座文化的桥梁,是名符其实的世界记忆遗产。
事实上,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前,海外华侨和旅港、澳、台同胞的频繁回国探亲、投资设厂、经贸活动,帮助潮汕家乡经济建设及大量的捐资公益事业,如教育、医疗、救灾、慈善,捐助乡邦文化事业等等,从历史发展的延续去考察,不难发现,大体上都应该是侨批文化内涵的一种延续,只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