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依据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由上年的第46位跃升至第31位。其中,北京(天津)跨境贸易排名由上年第65位提升至第56位,超过日本。
这一成绩是如何实现的?
10月31日,新京报记者就此对话京津跨境贸易联合工作专班北京牵头人王洪存。他表示,跨境贸易便利化这个指标在北京有些“特殊”——评价一个内陆城市通过陆路运输完成的海运指标,这在全球190个接受评价的经济体中是唯一的。“天津是北京最近也最重要的出海口,北京跨境贸易指标改善的背后,有海关的贡献,更有天津的力量。”
北京跨境贸易指标改善 有天津的贡献
新京报:跨境贸易评价指标的改善在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王洪存:跨境贸易便利化是世行关注的十大营商环境指标之一,主要包括单证的合规时间和成本,边境(口岸)的合规时间与成本,再区分出口和进口,一共是8个二级指标。其中,北京(天津)有3/4的评价指标得到改善,其中进口单证合规时间与成本下降超过36%。这次评比中,跨境贸易得分85.7分,为全市营商环境排名整体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如果放在可比经济体中,排名更是位居全球前列。
新京报:为什么会有京津跨境贸易指标这样的说法?
王洪存:北京是世行评价中国的样本城市之一,其他指标评价的都是本市情况,唯独跨境贸易指标不同,因为天津是北京最近也是最重要的出海口,进出口企业在天津海港的进出时间与成本成为世行评价北京的指标,所以有了京津跨境贸易指标之说。
评价一个内陆城市通过陆路运输完成的海运指标,在全球190个接受评价的经济体中是唯一一个。北京距天津海港182公里,北京企业从天津海港进出货物,要完成跨区域的长途陆运,从时间到成本,都会高出正常的海港城市。因此,北京(天津)跨境贸易指标改善的背后,有海关的贡献,更有天津的力量。
天津港所有进口集装箱可“船边直提”
新京报:在跨境贸易指标改善方面,天津做了哪些工作?
王洪存:今年初,天津市政府印发了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4类18项重点任务,为天津口岸通关环境的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明确了港口码头作业和集装箱堆场作业的承诺时限;就天津港集装箱货物生产的4类作业15个环节的时限标准,向全社会做出了公开承诺。
天津港。图/视觉中国
作为天津最大的港口运营商,天津港集团公司对外贸进出口企业制定了“一站式阳光价格”清单,引导港口服务提效率降成本,成为全国可复制推广经验,世行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今年,天津港所有集装箱码头可以采取出口集装箱直接集港至码头,进口可以“船边直提”。以企业为例,以往从船靠港到货物提离码头至少需要48小时,现在如果企业愿意尽快提货,在完成网上预约后,可以在9小时完成提货,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
新京报:货物从北京到达天津港口后,港口边境时间有了哪些改善?
王洪存:天津港集团投入近4亿元,新建智能化进出场无人闸口,彻底解决了港口集港高峰时段拥堵问题;投入2.35亿元对29台轨道式场桥进行远程自动化改造,全面提升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和堆场自动化水平。
天津港。图/视觉中国
同时主动取消港口建设费地方留成,降低货物港务费、港口设施保安费、引航(移泊)费、航行国内航线船舶拖轮费的收费标准。率先大幅调低外贸集装箱重箱装卸费率,直接降低进出口企业成本3.7亿元。
天津港口还依托“天津港电子商务网”,建立集装箱业务受理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提供7×24小时询价、订舱、装箱、报关、集港、结费、出单等服务。上线全国首个覆盖全港区、全业务、全流程的天津市港口统一收费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港口缴费和结算“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理、一体化管理”。
新京报:在进出口货物通关方面,海关推出了哪些创新性的举措?
王洪存:北京(天津)的跨境贸易便利化,一边是天津,一边是海关,物流与通关,单证与货物,对8个指标的改善紧密的交织在一起,两方地努力,一个都不能少。
为此,两地海关全面深度融合关检综合业务,完善进口货物通关7×24小时预约加班通关制度。
同时创新推出通关提效举措,将原有报关单、报检单合并为一张报关单,推行进出口提前申报模式,建立进口提前申报容错机制;实行报关单“日清”和“审单放行”限时办结机制;创新税收征管模式,扩大汇总征税,推行关税保证保险,开展高信用等级企业免担保放行试点。
对标先进国家和城市 北京仍需努力
新京报:在京津跨境贸易便利化方面,下一步还有什么考虑?
王洪存:北京(天津)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虽然有了显著提升,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特别是对标世行评价报告和世界先进国家。这次指标排名超过了日本,不等于我们的便利化水平实现了全面超越。
下一步,我们要保持稳中有进的追求精神,在对标世行报告同时,继续向韩国、新加坡也包括日本等国在内的先进国家看齐,向国内先进城市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天津和两地海关共同努力,以增加企业获得感为导向,努力实现新跨越。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畅 李国君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