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个长三角动力源建设提速:扩大朋友圈、冲刺进博会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已公布半年有余,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进展如何?

近期,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举行仪式,总投资超302亿元的一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290亿元的一批重大工程集中开工、一批重要功能性平台集中揭牌。第一财经近日走访发现,这些重大项目正加速推进。

扩大长三角朋友圈

不管是商务楼密集的虹桥火车站,还是进博会的举办场所国家会展中心,经过战略层级不断升级,1.0版本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如今已经升级为3.0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公布,明确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发展格局。“一核”即上海虹桥商务区,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高端资源配置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

根据9月公布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中央商务区“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分“一核、四片区”。“一核”为核心区,是商务区核心功能主要承载区,“四片区”为南虹桥片区、东虹桥片区、西虹桥片区和北虹桥片区。《规划》明确,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虹桥商务区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承载区,成为引领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动力源。

位于长宁区的虹桥临空跨国公司(总部)科创园,是虹桥商务区打造三个一批中47项重要的功能性平台载体之一。

进驻科创园的贝克休斯数字化解决方案全球副总裁王飚对第一财经介绍,他们非常注重在长三角的发展,并希望以上海为基准点来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

有着同样看法的还有贝克休斯不远处的IFF(美国国际香精香料公司),该公司副总裁李永敬博士分享了更为具体的感受。

李永敬告诉第一财经,因为他们属于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也是和园区分不开的。“大健康是园区的重点产业,因此这里就会有很多产业相关的人才。另外,我们的合作伙伴也在附近。”他特别提到了科创园的区位优势,“我们有的合作伙伴,从北京或者哪里过来,高铁、飞机就在旁边,不用一会就能来我们办公室做实验,他们觉得很方便”。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包括产业发展、国际贸易、要素配置、高端商务、人才荟萃等若干个方面。

在科创园副总经理周国东看来,园区发展势头良好,主要更要归功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区位优势。他解释道,由于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供应链整合需求不断提升,大量跨国企业需要将研发展示与客户服务功能前置,于是虹桥商务区凭借区位优势成为其落户的首选。

“另外,这里的企业高度呈现总部集聚虹桥、生产位于长三角乃至珠三角或环渤海湾地区的特征,比如贝克休斯的制造工厂在常州、百超位于天津与深圳、OTC位于常熟、福瑞泰克位于湖州。”周国东告诉记者,企业在选址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园区环境优越、产业定位清晰、“邻居”与自身企业能级类似的情况。

截至去年底,入驻虹桥临空跨国公司(总部)科创园的外资企业总部占园区80%以上,其中包括9家世界500强总部,7家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及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进博倒计时

距离第四届进博会还有30多天的时间,作为进博会举办地,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已经进入最后的准备阶段。

虹桥海外华商会进博及贸易促进中心,最近正为海外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做好对接今年进博会服务对接。

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合作促进会会长江波对第一财经介绍,2020年他们就为新西兰、智利申请了展位,南非、肯尼亚已经连续三年参加了进博会。2021年南非、新西兰、芬兰等商协会将组织参加第四届进博会。

以2018年就搬来虹桥海外贸易中心的新加坡企业中心为例,该中心主任黄非说,截至目前,新加坡企业中心已累计引入了20多家新加坡企业落户虹桥地区,其中包括一家跨国公司总部。此次进博会,新加坡参展团报名人数已从上届的40多人增加到了100多人了。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承接并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打造开放共享的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

记者在位于申昆路的工地看到,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二期A栋已进入工程收尾阶段。上海虹桥国际进口商品展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军介绍,第四届进博会开幕前,该建筑的一楼将率先向公众开放,消费者能在第一时间购买到第四届进博会同款商品。据介绍,“十四五”期间,这里将打造1个集中度显示度最高的常年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建成10个百亿级的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建设100家虹桥品汇分中心,规划千亿级的国际贸易企业集聚区,成为进博会成果的集中展示地。

而在国家会展中心南侧的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绿地贸易港),绿地集团总裁助理、贸易港集团总经理薛迎杰告诉记者,2018年11月开业后,这里已吸引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家组织和企业入驻。今年上半年,绿地贸易港引进了爱尔兰、保加利亚、巴基斯坦、柬埔寨、秘鲁、古巴等15个国家馆。

“进博会举办了三届,有两个明显的体会,首先是国际性的大企业更倾向把全球最好的商品,通过进博会拿到中国来做成全球首发。另外就是大企业之外的中型企业,他们的生产能力并不比大企业差,但是商品可能更个性化、小众化。结合国内的消费趋势(不追求千篇一律)以及进博会的效应,他们也越来越认可国内的市场并渴望进入到其中。”薛迎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