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布B轮融资后的一个星期,一份B轮融资计划书被曝光了。数据显示:2018年前9个月,瑞幸咖啡累计销售收入3.75亿元,毛利润为-4.33亿元,毛利率为-115.5%,净亏损达8.57亿元。
尽管业界对瑞幸的亏损早有预期,但当8.57亿这个数字出来之后,还是“炸了锅”,尤其是在资本寒冬、创业维艰的背景之下。
“亏钱补贴的玩法究竟能坚持多久?”
“瑞幸会是下一个星巴克?还是下一个ofo?”
市场惊愕于瑞幸的亏损,但瑞幸本身似乎并不慌。12月22日下午,瑞幸方面首度回应称:“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全年的亏损会远大于这个数字。通过补贴迅速占领市场是我们既定战略,亏损符合我们预期……补贴仍将继续。
补贴仍将继续
瑞幸咖啡总部位于厦门,由原神州租车COO钱治亚离职创立,于2018年1月试运营。
最初,瑞幸咖啡请汤唯、张震代言,“死磕”星巴克,名噪一时。在整个2018年,瑞幸的“鲶鱼效应”掀起了中国咖啡业的新零售巨浪。2018年下半年,星巴克、阿里、腾讯等巨头的悉数入场。
按照瑞幸方面的回应,一直以来,公司选择更好的咖啡豆和咖啡机,以及全球顶级的配套供应商,得到了客户的广泛认可。截止目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消费用户达1200万,售出总杯量超过8500万。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瑞幸前期不惜重金引进了三位WBC(世界咖啡师竞赛)大赛冠军搭建产品团队,包括引进价位更高、号称全球最顶级的咖啡机器品牌瑞士雪莱(Schaerer)与弗兰卡(Franke)、并和全球多家顶级咖啡配套供应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同时,继今年7月按10亿美元估值的实现2亿美元A轮融资、刷新中国“独角兽”最快“养成”纪录后,12月12日,瑞幸再次宣布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比5个月前翻了一倍朵,达到22亿美元。两轮投资方主要包括愉悦资本、大钲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中金公司、君联资本等。
其中,神州优车董事长兼CEO、神州租车董事局主席陆正耀不仅是瑞幸咖啡的天使投资人,在A轮融资后,还正式出任瑞幸非执行董事长;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在B轮融资后进入公司董事会。
对于亏损事宜和未来战略,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有股东发声。究竟烧钱还能坚持多久?瑞幸方面也未正面回应,只是表示:“下一步,我们仍会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方式对用户进行补贴,在坚持高性价比和高便利性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咖啡。”
亏损背后
瑞幸是否会成为下一个ofo?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朱丹蓬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瑞幸亏损8.57亿、消费用户1200万来计算,瑞幸平均每个获客成本才不到80块(71.4元/人),这相比当下多数互联网领域已高达二三百元的人均获客成本来说,一点问题也没有。如果再按照瑞幸售出总杯量计算,将整体门店、人员、营运费用摊到每一杯咖啡来说,也并不太高(截至2018年11月底,瑞幸已在北上广深等全国21大城市完成1700多家门店布局)。
朱丹蓬认为,ofo和共享单车此前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因为已经进入到竞争无序的状况。而咖啡赛道是一定要有技术、品牌和规模的壁垒,不是谁都能入场。随着市场的慢慢成熟,以及消费人群的巩固,补贴可以逐渐回收。以中国咖啡市场未来前景来看,朱丹蓬认为,瑞幸表面亏损8个多亿背后的隐性价值更值得关注。
记者采访发现,这种说法也得到其他部分业内人士的认可。他们的判断基于一点:国内的咖啡市场“泡沫”远未形成。而瑞幸快速“烧钱”的能力,以及“烧钱”背后,不纯粹是补贴,还包括从数据化、到整个品质供应链的建设。
被业界反复提及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目前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仅为5~6杯,远低于欧洲每年人均消费咖啡734杯的水平,在近邻的日本、韩国,每年人均消费约为300杯。国内像北京、上海、广州等超一线城市,每年人均咖啡消费数量也仅在20杯上下,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有机构预测,中国咖啡市场规模2020年有望达到3000亿元,到2025年或超10000亿元。
也正因如此,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此前也曾多次就补贴“烧钱”问题回应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称,公司目前没有设定盈利的时间表,也做好了较长时期亏损的准备,因为市场的培育是需要时间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亏损”是瑞幸的既定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瑞幸12月12日B轮融资时对外公布的数据,在完成B轮融资后,公司账上还有4亿多美元现金。而瑞幸目前的补贴玩法相对2018年上半年,也已经相对有所收紧,最直接的表现之一就是,已经上调免费配送门槛至55元。而补贴调整后,瑞幸同时在开启更多流量入口,包括上线美团外卖、以及开放企业API平台。
本文源自中新经纬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