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神乎其技!福州这位大师,让木头“活”了起来

晋安河畔

老象园文化城一隅

71岁的林圣明眼神专注

手执小凿

雕琢着一尊黄杨木弥勒佛像


木棒不急不慢地敲击

木料被一点一点凿去

雕像越来越清晰

即便还没打磨

雕像的生动神态

就“跳”出来了

让你眼前一亮


不久前

林圣明传承的

福州大坂派木雕技艺

入选鼓楼区第五批

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


开拓创新

为木雕另辟蹊径


1949年,林圣明出生在晋安区象园街道大坂村的木雕世家,爷爷做家具木雕,父亲林齐熊是龙眼木雕艺人。

  

1969年,林圣明到南平光泽县崇仁公社插队,发现当地有丰富的木雕资源,便经常往返于光泽与福州之间,向大坂村雕刻名人陈炳忠学技艺。3年后,光泽县工业联社要发展手工艺产业,就让他带10人到大坂村学了一年木雕技艺。回到光泽后,他创办了光泽县工艺木雕厂,发展员工百余人。

  


1981年他调回福州,被安排到福州市象牙宝石工艺厂负责销售工作。那时,国际上已禁止象牙制品出口,工厂急需转型。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发新产品,将木雕处理成类似象牙的质感。创新产品获得一等奖,也让企业走出了困境。


作品抢手

未完成就被买走


林圣明说,“大坂派”木雕以人物雕刻为主,形神兼备。仙佛形态各异,衣纹飘动有力;仕女脸部圆润,气质温柔可人;武将富有气魄,铠甲花饰变化无穷……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有圆雕、半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线雕、阴雕、根雕、漫雕等,魅力无穷。

林圣明作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对福州的木雕工艺品需求很大。1992年,厂里试行承包责任制,林圣明就包下了一个班组,当年还带产品到新加坡展销,500多件作品一售而空。“那次赚到了我的第一桶金。”林圣明说。


此后每年,林圣明都去一次湖北神农架,上山看木材,还到农民家里采购黄杨木。那些年是他雕刻创作的高峰期,一年创作三五十件作品。在市政府组织的工艺品如意奖评比大赛中,他连续几届斩获特等奖、一等奖。1993年,他的作品《笑佛庆猴年》荣获福州市第四届“雕刻艺术品珍品奖”特等奖。


2002年他调入福州市雕刻工艺品总厂后,继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雕刻创作。“那时,常常作品才创作到粗坯时就被人买走了,有人甚至在参观时拿下手上的金戒指或胸前的照相机,买走还在创作中的作品。”林圣明说。


2005年,他被市政府授予市二级名艺人称号。


老骥伏枥 

不遗余力雕精品


记者日前采访时,聊着聊着,林圣明又拿起电动工具,装上小刀具精细雕琢弥勒佛像。

  

“这些刀具是我用金属棒在车床上加工出来的。”林圣明告诉记者,这几年,他学会了使用电动工具,还能自己加工刀具。


2009年退休后,他受聘在三坊七巷干了三年营销工作,最终忍不住重新拿起刻刀。他在象园弄了一个店面,继续徜徉在雕刻世界。如今,他一年还会创作一二十件作品。

林圣明作品


福州晚报记者 张旭阳 文/摄

新媒体编辑 徐强

监制 管慧 侯宗焜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