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香港船东们谈未来船舶新技术和航运趋势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贸易经济体之一,国际贸易蓬勃兴旺,港口效率卓越,船东、货主及贸易商云集。航运是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海运及港口业是竞争剧烈的全球性业务,国际贸易和全球经济格局瞬息万变,为香港海运业界带来崭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届氨氢新能源产业上海国际峰会将于6月21-22日举办

4位欧洲LNG专家在上海现场演讲今后船舶动力技术发展

2022年中国造船海工地图中英文版成功发布

作为环球最具规模的海运中心之一,香港是船东、船务公司和海运服务业汇聚之处。截至2021年底,香港的商船船队占全球9.8%,航运生态圈蓬勃发展,有900多间与海运相关的公司在香港发展,提供各种海事服务。

“近五年,香港特区政府不断提升航运业的竞争力。作为通往南中国的门户,香港是一个联系中外航运业的枢纽。同时,香港的航运业具备很多传统优势,包括简单低税制、开放的资本账户、法律体系等,因此,我认为香港目前仍然是世界上发展航运业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香港船东协会前主席、Anglo-Eastern Univan Group 的首席执行官Bjorn Hojgaard表示。

2001至2021年,中国船东船队规模从27.9百万总吨增长到217.7百万总吨,船队规模增长7.8倍。招商轮船总经理王永新指出:“当前中国船东的船队规模占全球船队的15%(不含中国数量庞大的内河船队),为全球第二大船东国,并逐渐缩小与希腊船东的差距,标志着全球海运蓝图中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力量正在崛起。”

事实上,亚太区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航运重点,经济活动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对世界海运发展至关重要。随着航运业“西风东渐”,2019年11月,经过一番激励的竞争后,香港最终脱颖而出,国际航运公会选址香港,设立近百年来首个海外办事处。国际航运公会(中国)办事处的首席代表刘洋坦言:“这是香港回归20年多来,香港航运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作为航运业的主要国际贸易协会,国际航运公会的成员囊括了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船东协会以及香港船东会,其会员航运公司经营的船舶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商船吨位。因此,国际航运公会作为船东代表,能在影响政府监管机构(如国际海事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对航运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刘洋指出,香港既是中国的重要城市,又是“一国两制”下的国际航运中心,无疑是亚洲办事处的最佳选项,可使效率最优化、目的最大化。他强调,香港发展高增值海运商业服务的前提,必须拥有完备的海运业集群,其核心便是海运业务委托人,包括船东、船舶经纪人、船舶管理人和货主等。为此,特区政府需要为航运业界制定长远和全面的发展策略规划,将香港定义为“塑造航运业未来”的国际航运中心。

万利轮船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香港船东会主席顾之灏指出:“全球经济与政治环境日趋复杂,面对多元及创新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香港本身传统优势以及香港航运业的传统优势都相对减弱。我们必须加快转型升级,配合新的航运贸易格局。”

香港船东会是全球最大的海运协会之一。截至2021年12月,其会员拥有、管理或营运的船舶总吨位超过2.12亿载重吨。“目前,香港船东会正积极参与国际航运业界与内地业界有关碳达峰及碳中和以及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和船舶使用清洁能源的讨论,包括科技创新驱动行业转型升级,及其他相关的智能船舶和绿色船舶的探索使用。”顾之灏表示。

在他看来,香港航运业界可以好好把握全球外贸创新发展的机遇,推进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科技的发展,以及在航运方面的应用,加快数字化和绿色转型步伐。

为进一步提升港口效率及推动高增值海运服务,香港海运港口局成立专责小组,研究推动“智慧港口”发展的具体方案,包括建立数码化系统,有助于便利码头营运商及相关业界人士沟通和存取资料,进一步提升港口效率和减少货物处理时间及成本。

数字航运:科技驱动航运业转型

航运业上一次重大变革之一是50年前的集装箱标准化应用。大数据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传统的决策模型和行业竞争态势,将助推下一次的重大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已渗透进船舶、港口、水运、物流等航运产业的方方面面。

“确实,大数据运用是越来越普及。我们船队现在的数据系统,主要是24小时监察船舶的性能表现,提高预测每条船所需要零件的准确度,减少机械故障、结合航行计划和气象的实时数据进行计算,为船长提供航线和航速的建议等。”顾之灏表示。

数字航运是全球航运业发展的方向,产业布局由浅入深,正在向着智能化方向延伸。2021年3月,GSBN(Global Shipping Business Network,全球航运业务网络联盟)正式在香港成立。GSBN是独立的、非营利的技术联盟,旨在通过构建区块链技术赋能的操作系统,重新定义全球贸易,促进全球航运向数字化迈进。联盟最初由 8家全球知名航运业龙头企业联合创建,联合创始人的总业务量占全球集装箱处理量的三分之一。

“现今资讯科技日新月异,很难想象整个航运业仍然十分依赖纸质文件,由于行业的链条非常长,涉及众多的持份者如船主、货主、货代、港口等,大量的协调沟通工作都通过邮件、电话的形式进行,从而迫切需要进行数码化,并在整个流程的不同环节实现标准化。”GSBN首席执行官陈斯嘉表示。

目前,联盟已经推出“无纸化放货” (Cargo Release),伴随着纸质单证的取消,大大简化了数据交换方式,节约了各方之间的操作时间,将进口货物单证手续办理完成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个小时以内。“无纸化放货”为客户提供了一种无纸化、高效和透明的解决方案,将进口口岸链条上的航运公司、收货人、代理和码头等各方都连接起来。

新冠疫情为航运业数码化按下了“快进键”。拓维集团(Caravel Group)首席运营官Angad Banga坦言:“毋庸置疑,航运业的数码化趋势在过去一年明显提速,这与新冠疫情有很大关系。当下航运业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而科技为应对一些挑战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改善对船员的心理健康支援,提前预测风险事件,监测碳排放等。”

“我们很乐意见到特区政府明确提出多项举措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包括建设智慧港口,在航运业推动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的应用。事实上,特区政府已经设立了3亿港元的资助计划,鼓励物流行业使用数码科技提升生产力。”Angad Banga说。

拓维集团旗下的Fleet Management Limited(FML),在27年的发展中,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独立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之一。公司自主开发的数字化船舶管理系统PARIS(Planning and Reporting Infrastructure for Ship),包含多个产品和服务,为船主提供实时数据,更加关注船舶的运行情况及其工作性能。

在招商轮船总经理王永新看来,“大宗商品贸易运输产业链条长、环节多、参与方众多,管理成本高、业务流程复杂、协同效率低,企业之间信息相互孤立,缺乏统一的信息调配机制。”

为此,去年招商轮船研发的面向全球大宗货物贸运的数字生态联盟——“丝路云链”平台(BRITC)区块链平台正式发布。王永新透露,目前“丝路云链”平台第一批基础应用,如“云链”海运服务平台,“云链”单证合同体系以及“云链”供应链信息服务等功能已经完成相关建设,并以国际铁矿石海运运输开展实际试点,与相关贸易方、海运承运方、港口运营商以及代理公司等,已进行了租船运输、货物跟踪、口岸协同、港口作业等业务场景的实际应用验证。

“航运脱碳”大潮:行动迫在眉睫

船舶运输约占全球贸易总量的80%,约占全球温室气体 (GHG) 排放量的3%。2020年全球航运业排放约8.1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2.4%。努力减少碳排放量仍然是航运业各方所需面对的核心问题。为此,国际海事组织 (IMO) 2018年通过了一项初步的温室气体战略,目标是到2050年将国际航运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至少减至 2008年的50%。

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国航运界纷纷加入“脱碳”大潮。总部位于香港的干散货船东和运营商太平洋航运行政总裁Martin Fruergaard坦言,这为航运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很大挑战。“(脱碳)是正确的事,从长远来看,这是行业必然的趋势。我们正在研究让现有的船队以最佳的方式运营,率先行动让我们可以在竞争中得以保持优势。”

他指出,航运业实现完全碳中和的长远目标,需要大规模生产绿色燃料、建立全球绿色燃料加油物流及开发零排放远洋货船。据了解,太平洋航运于2021年11月宣布,正在推行一项全面计划,以继续逐步降低其自有船队的实际碳排放强度,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船队全面脱碳。

香港老牌航运企业华光第三代掌门人、执行董事长赵式庆表示:“随着环保理念日渐深入,很多环保新规的出现,2020年-2030年是航运业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生产模式转型的核心十年。这十年对于未来新船的设计,包括新的动力等各方面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巨大。对于船厂和航运公司来说,在老船必须被淘汰但又没有太多的订单的前提下,行业本身就会有一个新周期的出现,疫情把这个周期加快了。”

作为一家有着70年历史的香港老牌航运企业,华光亦在积极寻求“脱碳”方案。

赵式庆透露,根据全球出台的环保政策和硬性指标,华光已经率先对旗下的现有船队做了非常仔细的分析,“对于一些比较老的船要达标,到底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同时,我们已经主动跟一些船厂、船级社在寻求方案,如何优化碳排放,以及站在前瞻性的角度去探索未来的船型,希望我们的船在这个越来越严峻的条规底下能运作。另外,为了更有效去探索未来船型,我们已经准备了一个投资平台,做下一代新型环保船舶的投资。”

国际航运全面脱碳迫在眉睫。顾之灏强调,脱碳绿色发展是香港航运的未来发展主题之一,会构建未来十年航运发展的新局面。

“香港航运业经历了多次大风大浪的考验,我们也将一如既往,迎接未来的挑战。香港船东会在不同的论坛和平台,积极参与有关环境和技术议题的讨论,包括减排脱碳、全球限硫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欧盟排放交易计划、国际海事组织2050年零排放目标等等。这些热点话题都对香港航运提出了新的挑战。业界必须积极应对,早日在技术和财务等方方面面都做好准备。”他说道。

作为国际航运中心,香港一直通过不同措施推动绿色港口发展,并鼓励业界采用更多可持续的航运措施。特区政府致力确保本地法例符合国际海事组织有关环境保护的最新要求,也加强与内地的合作,协同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此外,积极推动远洋船舶使用洁净能源,例如探讨在香港提供液化天然气给远洋船使用的具体方法,以吸引更多使用液化天然气的远洋船停泊香港进行补给。

“过去几年中,工银租赁十分重视对航运业、造船业的去碳化支持,目前工银租赁的资产结构中新能源动力新设计船型占比越来越高,支持LNG运输船近40艘,与客户企业一起探讨推动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及应用推广。提供绿色金融服务,是国有金融租赁企业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海事业务航运金融部主管赵阔表示,“我们支持航运企业和造船企业积极探索LNG、甲醇以及氨和氢等新型船用燃料,也希望能源企业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思路。同时,应用智慧科技,发展智能船舶也是未来船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为大湾区合作贡献“香港方案”

“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地位,显示未来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其既有优势亦将获得充分发挥,为业界打下一支强心针。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速,广阔的大湾区腹地可望为未来香港航运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随着现代货运物流体系和多式联运的发展,香港在大湾区的现代物流体系中也可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赵阔表示,香港航运界可以利用香港覆盖面广的国际化航线等优势,加上兴建中的高端物流中心和专业的物流管理技术,配合生产链向高价货物转型,促进大湾区内水陆空多式联运和高增值物流的发展。同时,配合国家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策略,发挥区域中转枢纽港角色,与大湾区内地各市共建世界级港口群,推动航运及物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在赵式庆看来,“最近十年,世界航运业正处于大转型的转折点上。一方面有环保新规,另一方面是数字化,这两方面都脱离不开新技术、新能源,这些都是大湾区的优势所在。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大城市,跟世界是联动的,利用大湾区尤其是香港、深圳、广州等城市原有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从航运的角度,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生态链条。”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趋势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将深刻改变航运业的发展格局和经营管理模式,行业规则将随之变革,形成新体制、新机制、新规则。

王永新指出,在打造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创中心”的定位下,香港、大湾区内地城市应强化沟通交流,抓住大湾区“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行业创新贡献“香港方案”。

香港投资推广署一直积极鼓励有意于香港设立公司或拓展业务的内地企业以香港作为业务发展的首要据点。从业务筹划以至实施扩展各个阶段,免费提供专业意见及支持服务。香港投资推广署亦与香港科技园、香港数码港等紧密沟通,为企业提供香港最新创科平台信息。

船舶注册是香港航运业的另一项伴随改革开放而取得的瞩目成就。1990年,香港成立独立自主的“香港船舶注册”制度。截至2020年12月,已向香港船舶注册处注册的船舶约2600艘,合计为1.3亿总吨。此外,到目前为止,香港是世界第四大船舶注册地,排在巴拿马、利比里亚及马绍尔群岛之后。

随着航运业“西风东渐”,2019年11月,经过一番激励的竞争后,香港最终脱颖而出,国际航运公会选址香港,设立近百年来首个海外办事处。国际航运公会(中国)办事处的首席代表刘洋坦言:“这是香港回归20年多来,香港航运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作为航运业的主要国际贸易协会,国际航运公会的成员囊括了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船东协会以及香港船东会,其会员航运公司经营的船舶占据了全球80%以上的商船吨位。因此,国际航运公会作为船东代表,能在影响政府监管机构(如国际海事组织)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对航运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刘洋指出,香港既是中国的重要城市,又是“一国两制”下的国际航运中心,无疑是亚洲办事处的最佳选项,可使效率最优化、目的最大化。他强调,香港发展高增值海运商业服务的前提,必须拥有完备的海运业集群,其核心便是海运业务委托人,包括船东、船舶经纪人、船舶管理人和货主等。为此,特区政府需要为航运业界制定长远和全面的发展策略规划,将香港定义为“塑造航运业未来”的国际航运中心。

海运融资需求复苏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2020年船东的船舶投资决策趋于谨慎、新造船投资曾跌至五年新低。但随着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工作有序展开,经济复苏带来的需求开始显现,航运业融资市场迎来了曙光。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数字,截至2020年底,香港船务贷款总额约为1290亿港元,占香港银行贷款总额近2%。

“(2021年)以集装箱船和散货船为代表的全球船东投资需求激增,新造船融资需求明显,年内多个大型船舶租赁业务落地。市场繁荣导致一些航运子市场并购、二手船再融资需求增加,其中油轮业务表现明显,”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海事业务航运金融部主管赵阔指出。

自2007年成立以来,工银租赁以船舶资产为切入点,充分发挥海事业务领域综合化经营优势,依托专业资产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创新业务模式,为国家战略资源运输安全保驾护航。目前,工银租赁超千亿元的海事金融租赁资产规模位居中国金融租赁公司第一、全球海事融资机构第五。公司船队规模超过350艘,业务覆盖全球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家客户。

赵阔坦言:“疫情对航空业造成的冲击远大于航运业,因此外资银行对船舶融资的兴趣进一步提升,中国船舶租赁行业相较疫情前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船舶租赁行业需要用更灵活的结构来面对各方面的融资来源方的竞争,同时也对租赁公司应该寻求别于传统融资且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的航运金融服务。”

王永新则表示,欧洲银行自2008年起航运资产规模大幅缩减,而亚洲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银行正加大航运资产投放力度。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租赁和其他替代融资份额增加。

据了解,当前全球前20家主要融资机构中有2家中国银行、3家中国租赁公司。经过十年发展,中国航运租赁公司拥有的船队规模共计128.9百万总吨,存量船队占比全球船队规模8%,未交付船舶占全球在手订单10%。船舶融资租赁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的第二大船舶融资渠道,中国租赁在全球航运市场也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2021年10月25日,招商租赁下属境外子公司招商局融资租赁(香港)控股有限公司首笔“可持续发展关联银团”贷款在上海签约落地,该贷款为公司首笔采用ESG可持续发展指标关联结构的绿色概念贷款。

“这笔贷款体现了香港在航运金融服务的最大优势:境内外联动。航运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与金融具有双向促进的互动关系。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航运服务业基础较好,也是亚洲国际船舶融资中心,提供船舶融资的金融机构数量多,境内外联动性强,机构类型多样化、资金成本低,资金充裕,航运企业流动性压力较小。”王永新指出。

“背靠祖国,面向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王永新认为,相比伦敦、新加坡等其他航运中心,香港最独特的优势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在海事仲裁和海事金融等领域具备专业优势,未来香港航运中心的发展应和内地市场紧密结合。”

“香港作为一个内地经济‘走出去’的平台,有着高度开放、高度国际化的优势。在大湾区的整体规划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连接大湾区内地城市群和国际社会的纽带和桥梁,通过股权、资金、技术、服务等的相互支持和交融,带动大湾区共建世界级港口群、空港群和高端航运服务业群,”他表示。

谈及香港航运业的独特优势,赵阔指出:“香港是世界航运中心之一,在 ‘一国两制’制度下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香港可为中资租赁公司提供专业级的金融服务和法律服务,同时也能够提供税务方面的优惠。此外,香港已经为船舶租赁和金融租赁创造了有竞争力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与航运相关的咨询服务、船舶管理也发展得非常成熟。”

为打造香港作为亚太区船舶租赁中心,港府在 2018年底于海运港口局下成立船舶租赁专责小组,研究推动香港船舶租赁业。过去十年,香港运输贷款和垫款以每年8.6%的速度大幅增长。截至2020年12月,总额达到约1290亿港元。世界10大船舶融资银团贷款的簿记行中有8家在香港设立办事处。

在融资支持方面,香港是仅次于伦敦、新加坡之外航运金融机构最为集中的地区。赵阔透露,目前工银租赁航运业务项目融资约有四分之一来自香港地区,公司目前境外业务绝大多数通过香港平台公司持有。

所有船舶和货物都须在完成航程前投保,因此,海事保险是航运业重要的一环。“以船壳和机械保险、货物保险和保赔保险为基础的海事保险业,在香港的发展亦拥有深厚基础和政策优势。截至2021年底,香港共有84家获授权的海事保险公司,其中外资海事保险公司有32家。另外,国际保赔协会集团(IG)的13家成员协会中,有12家在香港设有办事处,再加上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的香港分支,使得香港成为伦敦之外全球第二大的保赔保险中心,”刘洋表示。

“香港链接了全球物流需求端和运输服务端,在全球航运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国家‘双循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香港能够充分发挥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将大湾区经济发展辐射到全国乃至整个亚洲,成为全球物联网络、经济交汇的重要区域;大湾区也对香港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航运中心提供了有力条件,”赵阔指出。

海事法律服务中心

船舶注册是香港航运业的另一项伴随改革开放而取得的瞩目成就。1990年,香港成立独立自主的“香港船舶注册”制度。截至2020年12月,已向香港船舶注册处注册的船舶约2600艘,合计为1.3亿总吨。此外,到目前为止,香港是世界第四大船舶注册地,排在巴拿马、利比里亚及马绍尔群岛之后。

在刘洋看来,除了金融和航运中心,香港在国家战略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是国际法律和解决争议服务中心,“从新造船舶合同的订定到二手船舶买卖的交易,从船舶融资合同的审核到船舶管理的日常运营,从海事保险纠纷到船舶租赁、海上事故和人身伤亡的争议解决,都需要香港海事法律服务。”

航运业承担了全球90%的国际贸易,海事法律服务需求十分多元。礼德齐伯礼律师行合伙人李连君指出,根据“一国两制"的安排,香港是中国境内唯一的普通法司法管辖区域。

据了解,香港签订了很多重要国际海事规则及公约,这些规则是香港海事法律的一部份。香港以国际海事组织联系成员的身份,在国际间有关航运公约的议事论坛上发挥影响力。此外,按《基本法》的规定,香港可自行制定有关航运的法例。香港的海事法律,在国际间被公认为最先进及达最高水平的。

受益于香港的海运发展历史悠久,香港高等法院特别设有海事案件审讯表,专责处理不同类型的海事诉讼。海事案件审讯表由专责的海事案件法官负责,以确保复杂的海事纠纷由资深法官妥善处理。

同时,李连君指出:“香港拥有开放性的法律体系,对于内地客户而言,香港是一个很方便的仲裁地。香港和内地关系密切,而香港法律体系拥有中英双语的优势,沿用普通法制度下有关船务及海事合约的判决法理,公开透明,为世界各地来港经营的船公司提供法律及业务上的保障。”

由于《纽约公约》适用于香港,因此香港的仲裁裁决可通过世界大部分贸易经济体的法院予以执行。同时,香港已经和内地达成多个双向协议,可以让内地企业来港进行仲裁,成为境外唯一一个可以和内地直接进行法律仲裁的地方。自《内地与香港相互执行仲裁裁决的安排》于2000年生效后,香港的仲裁裁决也可在内地执行。

2020年9月,波罗的海国际海运委员会(BIMCO) 正式通过将香港列为第四个指定仲裁地点,展示其对香港法律制度的充分信任。

此外,香港与内地签署的《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就仲裁程序相互协助保全的安排》已于2019年10月1日起生效。合资格并经指定的香港仲裁机构管理的香港仲裁程序的当事人,在香港作为仲裁地时,可向内地法院申请保全措施。

“选择在香港进行仲裁的机构,可以在仲裁前在内地进行保全证据,这方面来讲香港是独一无二的,先拿到担保再来仲裁,很多时候就促成了当事人和解。”李连君坦言。

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香港已经成为亚洲区内主要的海事仲裁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处理了483宗新个案,其中18.6%涉及海事纠纷。

编辑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香港航运业扬帆起航之一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