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熔铜艺术十五年,见证铜雕奇迹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铜雕技艺,便是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一般指的是浙江省杭州市传统手工技艺——杭州铜雕。



铜雕技艺非遗代表性人物朱炳仁

说起铜雕技艺,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朱炳仁。朱炳仁是“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是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更是中国铜雕领域唯一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他制作过上百件铜建筑,峨眉金顶、桂林铜塔、舟山观音法界等便是他标志性铜建筑作品,因此他称为“当代铜建筑之父”。



朱炳仁非常热爱铜雕艺术,他曾说:“但愿我即是铜,铜即是我”。铜雕技艺高超的朱炳仁,虽然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他从未因这些荣誉沾沾自喜,更没有因为功成名就,停止对铜雕技艺钻研。

朱炳仁潜心钻研铜雕艺术,源于他骨子里对铜雕艺术的热爱,是纯粹的,而不是将铜雕艺术作为追求名与利的手段。

他曾说过,只有对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有敬畏之心的人,只有对铜雕艺术,发自内心地热爱的人,才能做好铜雕。

一把火烧出的艺术,见证十五年熔铜奇迹

正是由于对铜雕艺术的热爱,及对铜雕技艺的潜心研究,朱炳仁开创了铜雕技艺“铜壁画”和“彩色铜雕塔”的先河。

1995年,朱炳仁为普陀寺创作了第一幅铜壁画。而2002年,朱炳仁为雷峰塔穿上“五彩新铜衣”。

而在2006年时,更是因为“一把火”,朱炳仁发明了熔铜艺术。他当时接到主持修建常州天宁宝塔的任务,可在即将完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顶层檐瓦装饰烧毁了。

在别人都说要把废铜扔掉时,他却从铜渣中找到灵感,发明了熔铜技艺,并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

铜被高温中融化后,肆意地流淌在地上,而冷却后的铜水形成了晶莹的铜珠,因为其不规则性,使得这些融化后的铜结晶体姿态万千,非常具有观赏性。朱炳仁在这些“自然”形成的铜结晶体上加以创作,便是熔铜技艺。

后来朱炳仁又借鉴五彩、珐琅彩、粉彩等手法,创造出“庚彩”技术,让古朴的铜更加流光溢彩。

从2006年至今,熔铜技艺诞生十五年了,十五年来他废寝忘食、潜心钻研,创作出许多精美又具有意义的熔铜作品。

从2007年,他的第一幅熔铜壁画作品《阙立》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以来。故宫博物院、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文旅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等国内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相继收藏了他的大作。

今年四月份,为庆祝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在海南琼海市举办的,“庆祝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中国文化人物20位大家联展”上,展出了朱炳仁的四件熔铜艺术作品,其中熔铜壁画《万泉归海》和《清香自远》,被永久收藏陈列在博鳌亚洲论坛会场。在熔铜艺术领域,也只有朱炳仁的作品配得上这份荣耀。

说到朱炳仁先生的作品,就不得不说一说《阙立》。《阙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期间,以其独特的风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并在众多国家级大师的268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展览结束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当代的艺术作品,能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可谓是凤毛麟角。这不仅是对《阙立》这件作品的肯定,更是对朱炳仁铜雕技艺的一种肯定。

《阙立》这件作品风格独特,简练明快、时尚又不失传统,创作思路让人眼前一亮、拍案叫绝。这件作品只有0.5平方米的面积,但朱炳仁在这0.5平方米中,同时揉合了铜雕、国画、书法、油画多种技法。

《阙立》以熔铜工艺,自然流淌而产生的浮雕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而不可复制性,使得这件作品更加珍贵。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形容《阙立》,那便是“鬼斧神工”。

《阙立》在铜壁画艺术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散发着现代时尚理念的精华。

《阙立》是一种思考、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向,它代表着一种传承与发展兼顾的新模式。

铜雕艺术的意义

铜雕艺术不仅是一门创造美的艺术,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而朱炳仁则用铜雕艺术,展现出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比如《稻可道,非常稻》,这件作品收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他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中找到灵感,用熔铜技艺,制作出一块长满稻谷的稻田。

“几多田地稻貎已改,多为弃种稻而种楼”。他想用这个作品警醒世人保护稻田,毕竟民以食为天。

铜雕艺术不仅是一门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而朱炳仁则是一位有创造性的文化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