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县白沙镇碧山村,位于金门岛东北方五虎山麓之下,濒临大海,民居聚落依山势缓坡而建,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民风纯朴,素以“金东之珠”之美誉,名闻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各国。
碧山村为陈姓开基聚族而居,追宗溯源自晋江市深沪镇后山陈氏。为怀念家乡,不忘祖宗,村落一直沿用“后山”与“碧山”之深沪古地名(深沪壁山古时亦作碧山、碧峰),1958年,晋江与金门两岸炮战,时任金门国防部司令官胡琏为避免军人把附近的“山后”村与“后山”村混淆,以军事上的需要为由,下令将“后山”除名,而专用“碧山”村名。
根据碧山陈氏族谱记载:“碧山陈氏一族,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分支福建泉州晋江深沪乡。始祖德宗公于元朝时,因刚直建言于朝被祸。其三子在家闻讯,乘舟泛海而逃,遇风飘散。其中二子存仁公,遇风飘至金门岛海边,登岸择地定居。存仁公为开浯始祖,自元代至今,碧山聚落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存仁公有三位太孺人黄氏、翁氏、柳氏,生有五子:西间派长房、东间派二房、中央派三房、门口派四房、下溪派五房,以后各自繁衍。明清两代至民国初年,又陆续分支同安内头小公山、金门湖山、前墩、东溪、台湾澎湖、菲律宾、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人丁兴盛。”
碧山陈氏大宗宗祠是典型的两进式闽南建筑,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山栉藻梲,髹漆彩金。祠内正厅上梁及左右两侧悬挂有“博士”、“进士”、“选魁”等匾额,三对对联:“孔昭峥嵘百代箕裘光祖德,孙曾致恪千秋俎豆报宗功”;“北海被肩绿水横腰衣冠晋,南山朝笏碧峰护背爵禄加”;“碧显钟英南对太武地灵,山明水秀北海百川人杰”。正堂摆设供奉开基祖存仁公等历代祖先的神主牌位,左昭右穆,肃穆尊严。碧山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当年十月十六日迎主入祠奉祀。民国元年(1912年),大宗宗祠再作修葺。碧山陈氏另建有东西二小宗祠,为洋楼式的建筑,入口门楣上有“颖川堂”、“陈氏家庙”的匾额堂号,是全金门岛仅有的两栋洋楼式宗祠。
碧山居民的信仰中心是昭灵宫。昭灵宫供奉的主位神田府元帅,又称相江公。昭灵宫左侧神龛供奉的配祀神是福德正神,是尊重达八十公斤的石头佛,据说当年渔夫从海中捞起时,神尊虽为石头打造,重量却轻如鸿毛,先民认定神迹显示而敬奉之。
昭灵宫奉祀的田府元帅为碧山村挡境,神威显赫,神庥广披,圣诞祭典日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五日。俗例如果该年村中有人去世或发生不好的事,祭典便延后至下一年;如果平安顺境,在这天便会热闹非凡地举行盛大祭典,以叩谢神明庇佑,及祈求保吉安康。在祭典举行之日,所有碧山的人,不论是在台湾或者东南亚,新加坡发展的族人,都会不远千里赶来家乡参加盛会。
在深沪历代流传的民间故事中,对于后山陈氏开基祖移居金门岛有另一种传说。说是当年金门碧山陈氏先祖在家乡深沪后山业渔,有一天,出海捕鱼回航船抵深沪壁山下(宫仔崎下),因入夜浓雾,未敢断定已回深沪,不敢泊岸,大声喊问这是什么地方,只听岸上有声音答道:“上六中九下十三”。碧山陈氏先祖不解其意,因而转航另往,船抵金门岛,误为深沪后山而登岸,从此在金门择居而就,蕃衍一村,称为“后山陈氏”。后来一段时间人们方晓得在岸上回话的是土地神,因为壁山宫仔崎上的层数正好是“上六中九下十三”。然宫仔崎是因为崎上有宫仔因而得名,深沪人称这宫仔为相江公宫,金门的碧山昭灵宫也供奉相江公,而作为碧山村之挡境,虽然金门碧山陈氏谱牒的记载与深沪的民间传说不一样,但也由此可见金门碧山陈氏先祖不忘祖先籍地深沪的血缘、地缘、神缘的情结及与故乡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碧山聚落里,在外飞黄腾达的村民兴建了许多融合中西建筑特色的洋楼,都顺依山势,缓坡而建,坐东北向西南,整体朝向一致的民居建筑的老房子,住民未曾远离。这种闽南传统文化之宗族聚落,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金门开府之始,而聚落中的大小宗庙,发挥着维系宗族情感的功能至今从未间断,从而塑造了碧山聚落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深沪陈氏先民移民金门岛,生生息息的社会民俗及宗族宗教文化交流生存的载体与见证。碧山村受到台湾本土及海内外宗族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及学者的极大重视,被誉为金东之珠。
深沪历史民俗研究会到金门碧山大宗祠参访
来源:深沪历史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