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第一财经在其官网和App
刊发报道
《打造优秀的人才生态环境
厦门全维度加速人才登鹭》
聚焦厦门人才吸引力
▼以下为第一财经报道全文▼
打造优秀的人才生态环境
厦门全维度加速人才登鹭
“
2020年疫情影响已过半,数据显示,厦门的生产生活恢复程度指数位列全国第二,借助人才回流的活力,厦门已进入创新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ABB厦门工业中心生产车间
而这一“满血复活”的动力
离不开厦门用重磅政策
缩短引才的距离
在疫情期间出台的《厦门市实施柔性引进人才激励支持政策》明确提出,鼓励厦门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突破地域、户籍、社保等限制,采取“飞地引才”、人才租赁等诸多方式,为广大人才群体“云献计”提供载体平台。
此外,为了持续提升人才吸引力,厦门还全面推出“人才登鹭”行动,分层分类实施“金鹭”高层次人才、“银鹭”产业骨干人才、“青鹭”青年人才、“新鹭”优秀毕业生、“飞鹭”柔性人才等五大人才工程,策划“人才服务月”密集推出人才政策大礼包,营造“群鹭兴厦”的良好氛围。
厦门人才政策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报告(下称“报告”)显示,厦门的创新氛围指数位居全国第12位,在所有对标城市中位列第一。创新氛围集聚人才。
据统计
2019年厦门人口增长率高达4.38%,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二,成为人才最热门的流入地之一。这意味着,厦门未来的可塑性较高,在新一线城市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中国当下的城市竞争中,守住创新风向,并以扎实的产业为基础,持续吸引人才进入城市并扎根下来,是一座城市持续向上发展的源动力。从厦门坚持创新、持续性为人才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依然乐观。
为人才营造优秀的生态环境
在迈向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过程中
厦门不断夯实人才基石
数据显示
厦门2019年引育高层次人才600多名,柔性引进各类人才超5300名,接收毕业生5.1万人,全市人才总量逾90万人。
早在2010年,厦门就在全国率先推出旨在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双百计划”,自启动以来已引进上千名国内外专家来厦门工作。目前,“双百”人才创办企业的总估值已超过千亿元,涌现出了美图科技、盈趣科技、艾德生物等多家上市企业。
2013年,还出台了包括20个子计划的“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政策体系,理念之新、体系之全、力度之大在全国都处于前列。在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厦门也注重培育本土领军型人才和青年人才,一批青年人才创立的“潜力股”企业,如南讯科技、欢乐逛科技、舒榻智能科技等已初露锋芒,专利技术、市场占有、营收情况等都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厦门“海纳百川”人才政策体系
培育一流人才离不开一流企业,厦门市大力培育和发展“三高”——“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重点企业,通过给予“三高”企业高管个税资助、骨干人才住房保障、放宽企业人才落户门槛等措施,加速人才培育进程。一年来,厦门市共认定“三高企业”2504家,兑现财政扶持经费75.3亿元,减税降费超过400亿元,“三高”规上工业2019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就占全市规上工业的83.6%。“三高”企业已经成为人才快速成长的摇篮。
资本是人才创业的催化剂和加速剂,为满足人才企业融资需求,厦门首创了“双百人才企业板”,不仅兼顾了企业需求、利用了本地资源优势、培育了金融机构导向,也在服务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企业、金融和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
“双百人才企业板”启动(图片来源于台港澳e鹭通)
提及这项创新之举的由来,厦门市委组织部人才局局长卢寿荣表示,他们在关注人才群体成长中,发现普遍存在着资金困难的现象,“一来希望能够精准解决资金难,二来可以有效结合本地资源。”
两岸股权交易中心事业拓展部总监胡松说:“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是全国首批、厦门唯一的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在政策方面有比较大的合作空间,能够结合实际需要为人才企业定制板块。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入驻板块,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也能帮助一些学者型企业、家族式企业以及技术入股企业解决了财务规范、股权改制方面的问题,为他们更快更好成长奠定基础。”
据了解,该板块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此次疫情期间,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又参照该模式打造了“生物医药企业板”,通过资金定投、挂牌展示、精准扶持的方式,助力厦门本地医药企业快速攻关。而这意味着,该做法也可以复制到软件信息、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集群上。而且,“双百人才企业板”培育了本土金融机构、风投机构等,让他们能够结合全局对高层次人才企业进行扶持,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到最大效用。
此外
厦门近年来围绕人才引进做了诸多尝试
包括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优化人才引进流程
打造事业提升发展平台等
致力于为人才打造一个优秀的生态环境
2017年以来,厦门市出台“人才新政45条”及其补充说明,对推动职称制度改革、引入市场化评价要素、创业激励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厦门集合多方资源助力园区和企业育才。2012年,厦门在全国率先成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多样化、多渠道、便捷高效的项目申报、投融资对接、知识产权转让、人才产品推介等“一站式”高端服务。
厦门高层次人才安居政策
围绕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厦门大力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搭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中试基地(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业孵化成长体系,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企业研发经费补助+科技金融产品”等“组合拳”,加速提升人才发展平台,补齐产业发展链条。
此外,厦门还连续举办六届“人才项目资本合作展”,搭建人才项目资本综合对接平台,促进人才、资本、技术、市场等多个要素密切对接,目前展会已促成合作项目2500多个,涉及金额超10亿元。
人才项目资本合作展
厦门还建立集约型园区服务平台,通过建设创新社区和“创+驿站”、建立“科技创新券”补助制度,为创业者提供便捷的配套服务。目前,全市已有市级众创空间251家在孵创业团队超5000个。
作为2019年
GDP名义增速最快的城市之一
厦门排位从前年的第46名
上升14位到第32名
人均财政和人均收入都常年位居全国前十
特别是近几年,厦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高速发展,吸引了大批优秀青年人才来厦落户,多次被评为最受外籍人才喜爱的十大城市。
激发本土科研创新力
厦门生物医药港
人才新政的陆续出台,推动了厦门博士后科研“两站一基地”(科研流动站、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与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近3年来厦门设站单位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3个,取得各类专利212个,科研成果转化新增产值约36亿元。目前,厦门在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共有26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涵盖大数据、生物制药、新材料开发等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领域。
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厦门从最初的常规医疗器械和耗材的生产制造起家,历经十余年的时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成长,正在快速向千亿进军。
厦门市拔尖人才,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张军认为,新型药物和数字诊疗装备,是当前和未来引领厦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重点领域,“厦门在这两个方面具有创新优势:拥有全球首个戊肝疫苗、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首个国产长效干扰素等一类新药,以及肿瘤个性化伴随诊断试剂、全国首个开放式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系统等高端医疗器械,还拥有十余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依靠创新优势,厦门市高校和企业成功与默沙东、赛诺菲巴斯德、葛兰素史克、辉瑞等跨国药企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生物医药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厦门的高校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目前培养生物医药相关学科人才的高校,包括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等,具备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等多层次多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正是凭借生物医药人才的积累,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迅速成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后起之秀,是福建省生物医药人才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
张军认为,目前,厦门正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模仍然相对有限、骨干技术人才的稳定就业和职业成长环境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全方位紧密协同创新,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的乐土。
从整体上看,目前在厦本科高校对接厦门重点产业累计开设专业数达686个,占累计专业设置数的65.58%,在校生占总在校生的67.66%。今年初,厦门已启动“市校合作”计划,同厦门大学合作,面向新能源、新材料、平板显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千亿产业链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增强学科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厦门大学
同时,厦门大学与市发改委专门签署《深化科研成果在厦门转化落地的补充协议》,每年由厦门市政府和厦门大学各出资2000万元支持厦大教师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创业项目在厦门市相关科技园区落地孵化,加快现有成果转化效率。
据悉,近期,厦门市还在推动成立在厦高校产学研联盟,未来将搜集厦门经济产业优质项目跟高校研究资源对接,同时鼓励企业联合高校进行技术攻关。
前述报告显示,无论在初创公司数量(2372家)、创业平台数量(222家)以及优质本土公司数量(3072家)上,厦门的全国排名都靠前。在众多新一线城市的创新氛围比较中,厦门也是重要的明星创新城市。整体来看,厦门各类创新企业数量和实力较强,有自己特色的创新产业,创新活力可与不少新一线城市竞争。同时,厦门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强,是大学毕业生重要的首选就业地之一,也是毕业生留存率较高的城市。
差异化创新进一步吸引人才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厦门也存有短板,例如城市土地面积狭小、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布局分散、上下游产业链有待完善、房价偏高等问题。
前述报告显示,虽然从外部评价来看,厦门整体属于宜居城市,厦门的人才拉力因素也保持稳定,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当前中国城市,尤其是新一线城市之间的人才竞争仍明显受到创新型产业发展的拉动,厦门的创新氛围相关指标虽保持稳定,但结合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厦门所处梯队的竞争态势,只有持续提升城市的创新氛围和创新实力,才能构筑更强的人才吸引壁垒。
近段时间,新一线城市为吸引人口流入推出了不少新政策,比如,苏州放开落户限制,杭州有大额的住房补贴等。
其实,厦门在这两方面早已布局落子。如针对人才普遍关注的房价较高问题,去年厦门专门出台了人才安居保障政策,来厦高层次人才可以享受130万-200万元的购房补贴,或每月6000-10000元的租房补贴,或可以市场价45%的标准购买100-150平方米的人才住房。顶尖人才还可获赠200平方米的人才住房或享有1000万元的购房补贴。骨干人才、大学毕业生也可按条件申请保障性住房、公租房或人才公寓。总体看,厦门已形成“租、售、赠、补”一体的人才安居保障体系,无论政策覆盖的幅度还是优惠的力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都居领先。落户方面,目前在厦稳定工作的本科生可实现“秒批”落户,在“三高”企业就业且年薪达到社平工资1.5倍的各类人才,不受学历、年龄、住房等各方面限制即可在企业法人所在地办理落户手续。
厦门建设的保障房
卢寿荣向记者介绍,“总的来说,厦门的落户政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围绕重点产业、缩短岛内外差距、精准服务企业,而不是盲目地争抢人才、抬高房价等。”
张军认为,厦门的优势在于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同时也存在高房价、公立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紧张等限制,吸引青年骨干人才入职、扎根发展的政策竞争力相对不足。其建议,在注重引进外来人才团队的同时,应充分发动在厦各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和构建人才“蓄水池”的功能,重点支持对产业发展能起到贡献的应用研究和转化研究人才,形成合力来打造差异化的人才引进优势。
报告也认为,厦门的创新类企业和创业公司数量较多,但与新一线城市中的第一梯队相比,仍有特色创业领域不够突出冒尖、特色产业优势集聚趋势不够明确等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创新创业相关的鼓励政策时,也应当重视行业、产业的发展规律,明确厦门的优势和重点,聚焦发现有发展潜力的新行业、新趋势,打造出几个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引领趋势的创新产业集群,这样才能将最有创造力和活力的人才引入厦门,成为厦门提升城市创新力和整体活力的重要抓手。
厦门的“海纳百川”体系也在不断纳新,包括柔性人才激励、电子商务等新经济领域的人才等都是最新的关注对象。在打造新经济方面,厦门市目前有针对性地引进了趣店等总部经济重点招商项目,人才方面也配套开展“一事一议”的相关认定工作,对重点领军人才率领的团队项目最高可给予1亿元的联合支持。
“厦门重点引进的人才项目目前已经有十几家在全球各地成功上市,在去年的互联网全国百强中,厦门有5家企业入选,超过公认的互联网之都杭州(4家)。”有关人士表示,文创产业是厦门最新的聚焦热点,特别是随着金鸡常驻厦门,未来影视产业等方面势必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为此,厦门专门出台了文化产业人才引进计划,大力支持文创企业落地,目前国内知名文化创意公司泰洋川禾、知名短视频生产基地西瓜视频都已落地。
下一步,厦门还将推进国内知名传媒影视相关学院与本地开展密切合作,厦门大学也将成立电影与创意艺术学院,在未来,厦门将可能成为国内传媒影视人才的批量生产地。
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
据悉,在前述柔性引才政策出台后,厦门还将继续扩大引才范围,推动新加坡创士锋科技园等涉外柔性引才基地启动运营,促进中国—以色列协同创新中心的国际产业技术合作平台上线,加快“一带一路”创业加速器与西安西咸新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协议,打通厦门连接海外的人才的交流渠道。
而根据报告,当前厦门通过岛内外产业园联动布局的模式,已经将城市内部的创新活力空间铺展开来,厦门在厦漳泉大都市圈内表现出的人口活力与人才吸引力,一方面加速大都市圈内的人才更快速地向厦门聚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带动整个都市圈形成整体的人才引力。巩固厦门当前的创新氛围与人才吸引力,通过进一步放大特色产业优势和创新能力,形成对年轻活力人口更大的辐射力和向心力。厦门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来源:第一财经、厦门日报社
厦门创新软件园
园区新闻/政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