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首部原创文旅大戏是这样炼成的

首部原创文旅大戏是这样炼成的

舟山艺术剧院越剧《观世音》首演的台前幕后

摄影记者 吴琳红

用传统戏剧,挖舟山底蕴,用艺术方式,扬舟山特色。

9月23日,2019舟山群岛新区越剧节拉开帷幕,历经数年倾心打造的群岛新区首部原创文旅大戏——越剧《观世音》迎来首演,大获好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作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重要元素,创排越剧《观世音》,不仅是打造一台剧目,更是提升舟山海洋文化、观音文化的传播效应。

墙内刚开花,墙外已留芳。新加坡有关方面已经发出邀请,11月,该剧将在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剧院亮相。浙江的传统戏剧演绎舟山的特色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的使者。

文旅融合,舟山群岛新区以戏剧为载体,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文化故事。

台前 《观世音》首演大获好评

大地静寂,圣光初现。丝竹由远而近,渗进耳膜,清新清心。

幕后传来一阵清唱,“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

戏剧开场,纱幕流动,灯光切换,景显空灵。

越剧《观世音》剧情引人入胜,传统故事与现代节奏、佛教音乐与越剧韵味融为一体,以出神入化的舞美效果,美轮美奂的服饰设计,水墨诗画般的情景表现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这是一部关于观音的戏,更是一部有关人生智慧的戏,人人可看。 ”特意从新加坡赶来看演出的新加坡大唐文化执行主席廖顺建连声叫好,这部剧的首演成功,让他对此剧赴新加坡演出充满了信心,“新加坡是个岛国,与舟山的海洋文化有相近的地方。我希望通过这场戏,让新加坡人对舟山有新的认识,并开展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

灯光营造舞台的“情”和“境”,将布景、道具等独立的舞台元素融为一个有机的戏剧空间;光的色彩、明暗,随音乐、情节而变幻,时而轻盈、时而通透、时而激荡,营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传达戏剧情感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整场演出,观众完全沉浸在剧情中。每一幕间,掌声雷动。

“用现代手法表现传统戏剧文化来演绎观音文化,非常成功。 ”现场观看演出的市民贺先生说,“借用传说故事,来映照我们的内心,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部有看头的戏剧,既有故事性,又有观赏性。太有舟山特色了。 ”市民张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演出结束,观众起立鼓掌,向演员们致敬。

幕后 剧本多次修改排练反复磨合

用一部戏,雕刻时光,研磨艺术,演绎生命。

“这台戏的剧本,我们研究了3年多,到今年6月22日才开排。这期间,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导演对每个剧情都进行斟酌与细化。 ”舟山艺术剧院院长胡志刚介绍,前期他们查阅了大量素材,剧本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创作了这部《观世音》大型舞台剧。

举业内大咖之力,打造一台大戏,凸显舟山文化,提升舟山知名度。舟山艺术剧院邀请了国家一级编剧、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晓菁担任编剧,中国评剧院导演韩剑英担任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秦文宝、当代著名舞台美术家周正平、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党委书记刘建宽等业界大咖为该剧进行灯光设计、舞美设计、作曲。阵容庞大,参与演出的60多名艺术行家,7名拥有“国家一级”头衔。

“这台戏的最大亮点,是用现代表现手法,把观音的圣美、善良展现在舞台上。 ”胡志刚介绍,排练的过程是导演与演员、老演员与新演员的磨合过程。

9月22日,在《观世音》首场开演前夕,导演韩剑英特意从北京赶来,指导演员走台。他说:“全新创作的剧本,保留了基础故事,加了一些衔接内容,使之更接近现代的审美和精神上的理解。 ”

导演在剧情的设置中,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我以前都不看越剧,这台能让我从头看到尾,确实不错。”演出结束已经接近晚上10点,市民毛阿姨跟记者说,第二天凌晨4点还要上班去。

围绕故事的发展和舞台的呈现,该剧在剧本上狠下功夫,用6场戏串起了故事的起承转合。

“既有古典底子,又有现代意识,呈现越剧唯美、意境禅意。 ”韩剑英说,舟山是观音道场所在地,通过该剧,观众不仅能欣赏到越剧的唯美,而且还能把舟山的观音文化传播出去,让人一提到观音就会想到舟山。

出演“妙善”的刘南燕,是《观音得道》的头牌花旦,已有上千场演出经历。谈及该剧时,她对记者说:“这场戏,我们排练得很辛苦。 ”

“从16岁的姑娘演到观音成道,有4个蜕变的过程,指法、手型都有严格的要求。 ”刘南燕说,传统越剧以唱为主,这台戏则通过形体的转换演绎剧情的发展,融入了更多现代的表演元素。

“在整场戏中,我们提炼了上百种手势。 ”韩剑英介绍,每句唱腔、每个指法都有讲究。

“一个转身动作,我们练了不下300遍。 ”一直参与排练的舟山艺术剧院演艺部主任虞燕说,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观音,如何把它演绎得更生动,将传统的剧本演绎得更具现代感,他们不断地细化动作。

通过以戏带功、以戏出人,舟山艺术剧院不断夯实越剧土壤,做好传帮带。出演“韦陀”的梅丽瑞,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小小花。以往,她饰演文弱的书生,此次为演活将军的铿锵有力,她在动作和唱腔上做了很多的改变。“耗山膀就得花个把小时,吃饭甚至在洗澡时,都在哼唱、比划动作。 ”梅丽瑞的刻苦,赢得了专家们的盛赞:“演活了人物,是一棵好苗子。 ”

初心 弘扬和传播舟山本土文化

越剧作为浙江乃至江南地区的代表剧种,百余年来被广为传唱,其温婉圆润的唱腔,俊美秀丽的扮相,毓天地之灵秀,凝诗画之精华,集中体现了江南文化神韵和吴越地域特色。

自2015年起,舟山群岛新区越剧节已连续举办4届,每年围绕不同的主题,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惠民”的办节理念,已搭建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平台,集中展示了中国越剧艺术繁荣的最新成果,深受传统戏剧爱好者的好评。“作为本土越剧团,我们立足舟山,将弘扬舟山本土文化为己任。 ”胡志刚介绍,用传统艺术形式弘扬舟山本土文化,舟山艺术剧院从未止步。

作为一支有着50多年历史的越剧团队,舟山小百花越剧团(舟山艺术剧院前身)班底齐整,是浙江省一级剧团,舟山传统文化的一块品牌。上世纪80年代,舟山小百花越剧团一年有8个月在外演出,一场戏在同一个剧场能演一个月。

2000年,舟山小百花越剧团赴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访问演出,得到了国外观众的好评。

2004年,舟山小百花越剧团首创越剧“清唱剧”《沈清传》,曾赴韩国演出,得到了韩国观众的高度赞赏。

近年来,舟山艺术剧院通过越剧节、淘文化等平台,努力丰富舟山人审美品味与文化内涵,用戏曲方式讲述舟山故事,推动越剧艺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我市大型越歌风情剧《东海明珠》作为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参加了在宁波举行的展演并荣获剧目银奖;2013年,以嵊泗县嵊山小学原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杨兰娟的事迹为原型编创的《海兰花》,入选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第八批扶持项目,登上杭州剧院,荣获浙江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观音得道》演了将近20年,现在还在演,经久不衰。 ”胡志刚说,创作拿得出、留得下的剧目是舟山艺术创作的需要,是舟山群岛新区软实力的体现。“舟山需要好剧,这些年,舟山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也为舟山创作好剧提供了上佳的土壤,舟山也应该能诞生经典。这便是我们创作这部文旅大戏的初心与使命。 ”

“作为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重要元素,《观世音》旨在打造舟山驻场品牌,繁荣我市文化舞台,提升舟山知名度,从而努力把舟山建设成为人文精神高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文化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名城。 ”胡志刚说。

大幕拉开,好戏登台。舟山的精彩,不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