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小超人”李泽楷拟挺进内地保险市场,“无限战争”一触即发

外资保险的春天真的来了。

5月14日,上海市金融办负责人介绍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先行先试情况。更让市场兴奋的是随后公布的一份名单:

全球三大保险经纪商之一——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下称“韦莱”)、欧洲最大的保险集团——德国安联保险集团(下称“安联集团”)、“宇宙行”工商银行旗下工银安盛人寿、“小超人”李泽楷旗下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公司(下称“富卫人寿”)赫然在列。

阵容强大、来势汹汹,外资保险有备而来,中资保险准备好了吗?中国保险业是否会迎来一场“无限战争”?

外资来势汹汹

“小超人”李泽楷的公司要来了?这个消息在保险圈“炸开了锅”。

根据上海市金融办披露的信息:5月4日,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公司等向中国银保监会提交了筹建富卫人寿保险公司的申请材料。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公司为瑞士再保险、盈科拓展集团等持股的富卫集团全资子公司。

盈科拓展自然无须赘述,是“小超人”李泽楷旗下的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公司分别持有电讯盈科及盈科保险两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权。

公开资料显示:富卫集团于2013年在亚洲成立,总部设于中国香港。截至2017年6月30日,富卫香港的人寿保险运营机构总资产为10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0%。2014年9月,富卫集团在上海成立代表处。

有消息人士透露,拟在上海筹备的这家富卫人寿保险公司为合资人身险公司,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公司持股比例为51%,另两家民营背景的中资企业合计持股49%。

5月15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前往富卫集团上海代表处采访,前台工作人员称:“公司员工外出开会,办公室没有人,不便接受采访。”

与神秘的富卫集团相比,安联集团在中国的布局开始得更早。根据上海市金融办披露的信息,5月9日,德国安联保险集团总部决定在上海独资设立安联(中国)保险集团公司,并抓紧落实筹备事项。

事实上,在华外资机构中,安联集团在华所持有的金融机构牌照最多,包括与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合资设立的中德安联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在华独资子公司安联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与太保集团联合创立的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国泰君安证券发起设立国联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安世联合大中华区救援公司、裕利安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国际金融报》记者就此联系了安联集团有关负责人。对方给出的书面回应称:“我们确实正在和相关部门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在中国的发展。相关详细信息,我们将在合适的时机做进一步分享。”

根据最新披露的一季度报告,安联集团2018年第一季度总收入增长0.7%至365亿欧元,归属于股东的净收入增长6.8%至19亿欧元。其中,寿险和健康险新业务保费价值增长1.7%,达到150亿欧元,产险和责任险业务毛保费增长1.1%至178亿欧元,集团旗下管理的第三方资金净流入高达209亿欧元。

上述有关负责人强调:“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也是安联集团重要的战略市场。安联集团始终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包括寿险、健康险、财产险、信用保险、全球救援以及投资和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除了富卫人寿和安联集团,4月27日,英国韦莱集团控股的韦莱保险经纪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5月2日,工银安盛人寿公司发起筹建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成为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后获批的第一家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中资如何应对

4家外资保险各个有备而来,“无限战争”一触即发?

华东师范大学保险与风险管理系副教授贺思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新一轮的金融开放中,保险业被推到最前面。这对保险业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人均GDP为8000到10000美元,从国际保险业的历史发展过程看,这正是保险业大发展的“窗口期”。

“通过保险市场的开拓,带动大银保市场的发展,是比较稳妥、可行的金融开放路径。”在贺思辉看来,“保险业新一轮的放开,不仅局限在保险业内,应该放在整个银保大市场里考虑问题,是国家金融政策的重要组成。”

那么,问题来了:新一轮的开放会给外资公司带来哪些变化?中资公司是否做好了准备?上一轮开放中外资公司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中资公司还能从外资公司身上汲取哪些养分?中国保险业的“无限战争”结局又会如何?

贺思辉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中国保险市场对于任何一家外资公司而言都是巨大的诱惑。新一轮的开放留给外资公司更大的决策权,市场竞争趋于更加自由。更重要的是,对外资公司而言,开放也将带来更大的商业利益。”

对此,惟一一家全外资保险公司——友邦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晓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当听到保险业将进一步对外开放时,内心特别兴奋。这个政策不仅利好友邦中国,对所有的外资保险都是普惠的。在中国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后,保险市场的竞争格局未必是零和博弈,而是不同外资保险公司一起做大‘市场蛋糕’。”

中德安联首席营销员渠道官李新祥此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跑马圈地’的初级市场中,讲求专业精准、效益优化的外资保险公司优势并不明显,发展相对迟缓。但是,当市场进入个性化区分时,我们的优势就开始凸显。”

“事实上,外资保险公司最近两年已经有了起色,并开始加大投入,预计2020年外资保险会呈现井喷式发展。”李新祥指出,随着新一轮的开放,外资保险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保险学院院长助理王国军看来:“在上一轮开放中,外资保险公司大多以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中外股东的相处中,公司文化和管理理念存在较大分歧,常常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市场。”

对此,一位资深保险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新一轮的开放中,包括文化、管理理念冲突等问题或许可以得到一定解决。“以人身险为例,将外资人身险公司外方股比放宽至51%,3年后甚至可以100%控股,这就给了外资人身险公司更多的运作可能性。全外资的竞争优势有多明显,看一看友邦中国的市场地位便可知”。

那么,面对外资的“虎视眈眈”,中资公司又该如何应对?

贺思辉建议:“中资保险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大集团,应该主动在一些产品、市场、渠道领域与外资公司进行合作,并且学习、消化、创新。新一轮的开放看似是对外资公司开放市场,但作为本土企业,更熟悉环境,应该利用外资公司的经验,挖掘更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