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泡药沃柑”安全与否,不能陷入口水战

首席评论员 吴龙贵

针对日前媒体报道的“泡药沃柑”事件,3月15日晚间,广西南宁市农业农村局回应称,沃柑是耐贮存的水果,树上保鲜可达5个月,采后不经任何处理常温下可存放1个月以上。如需延长保鲜期,可采摘后经过洗选加工环节,洗选常规使用的抑霉唑、咪鲜胺等均为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登记注册的保鲜剂,规范使用进行果品保鲜,对食用者健康不构成影响。(3月16日中新网)

沃柑据说是引自以色列的优良品种,在各大水果店里,都能看到沃柑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可见销量不错,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我本人也吃过,味道甜美,口感极佳。所以当看到视频中,有果农自称“从来不吃”的时候,原本有着良好消费体验的我,瞬间跌入冰点:我们所吃的品相良好的沃柑,真是药水泡过的吗?“泡药沃柑”真的有安全隐患吗?所有疑问,都需要一个正面的答案。

按照媒体的报道,“泡药沃柑”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为保证沃柑品相,提高保质期,擅自调高除菌农药的稀释浓度。储存期间,也没有按照规范进行药物降解,导致药物残留在果实表面。相关除菌药物有30天到45天不等的安全隔离期,但为了保证销量,部分果农表示“可直接上市”。

这些关乎食品安全的信息具体而实在,也是广大消费者最为关切的问题。而反观南宁市农业农村局的回应,则略显粗放,甚至让人读出一股官腔。比如“规范使用进行果品保鲜,对食用者健康不构成影响”“沃柑生产企业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程,生产标准化、规范化,当地沃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问题是,如果没有规范使用,如果不是所有生产企业都严格执行技术规程呢?这例外的情况究竟有没有?

媒体的报道源于现场实地考察,我没有理由认为其有造假的动机。同样,官方既然做出公开回应,相信也是底气十足。那么问题出在哪?问题在于,双方不是正面交锋,更像是隔空对话。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各自立场不同,双方说的虽然是同一件事,但却未必是同一个问题。

具体来说,媒体关心的是个案,比如是不时有生产商或批发商存在不规范操作的行为。而官方关心的是整体评价,会不会对当地的沃柑产业造成冲击。这种担心,其实并不多余。多年前,网络上曾流传过一条“柑橘里有活虫”的视频,虽然事后被证实是谣言,但由于已经造成恐慌,对不少柑橘生产地造成了摧毁性的打击。

对于“泡药沃柑”,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我个人判断其危害性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夸大,不排除有不规范操作的问题,但应该不是普遍现象。媒体和当地官方应该避免陷入口水战,回到理性对话的通道中来。媒体需要保持克制,而官方也需要保持谦逊。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并不来自于“对食用者健康不构成影响”的主观判断,而是来自于每一个质疑和每一个监管细节,都能得到高效处置。“果农从来不吃”并非空穴来风,是不是先给消费者一个交待呢?

据悉,武鸣沃柑种植面积达46万亩,产值超百亿元,远销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国家。这种特色农产品品牌需要精心的呵护,而最好的呵护,就是坦然面对一切质疑,用细致的监管和充分的信息公开,打消公众的质疑。

作者:

来源: 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