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博鳌嘉宾共论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应自律,看好教育、医疗等场景

3月28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在以“共享经济”为主题的分论坛上,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小猪短租联合创始人兼CEO陈驰、缤客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马佳、VIPKID 创始人兼CEO米雯娟、新加坡 Grab 集团总裁马明和法国桥智库主席周瑞等就共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

2018年可谓是共享经济的多事之秋,外界开始对这个红极一时的“风口”产生质疑。此次分论坛的嘉宾不仅就质疑进行正面回应,还对共享经济如何与监管措施之间如何平衡、共享经济的未来增长空间作出了进一步探讨。

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以“共享经济”为主题的分论坛现场。 直播视频截图

共享经济“高楼”未塌

作为曾经备受瞩目的互联网“风口”,共享经济在2018年似乎迎来了“多事之秋”,外界开始出现对这一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诸多质疑。对此,分论坛现场嘉宾们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Booking.com 缤客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马佳坦言,共享经济在去年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并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她表示应该看到新经济模式对高价值资源的再利用有着莫大帮助,同时还帮助实现了消费者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共享经济本身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小猪短租联合创始人兼CEO陈驰和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也认为,共享经济依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陈驰表示:“我没有高楼起了又塌的感觉。共享经济这个行业是创业者和投资者一起用一个很高的杠杆,迅速的改变和创造一些事情。我们要平常心看待(行业)泡沫破裂的过程,共享经济去年有一些标杆性的企业是发展的非常好的。”

好未来教育集团总裁白云峰。 直播视频截图

Grab是目前东南亚地区共享经济的代表企业,被称作东南亚“滴滴”和“美团”的。该集团总裁马明认为,共享经济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东南亚。“中国和其他地方有一种延后效应,很多时候是中国先出现,东南亚18到24个月以后才出现。我们看到外卖和共享单车,在东南亚市场的渗透率低很多,汽车保有量低很多,食品价格低很多,现在我们在东南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马明还强调,“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比中国发展的差的远,在东南亚有4千万人是没有地铁、高铁的,这在经济发展上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创造很多政府无法提供的服务。”

平台型企业更应自律

相关部门的监管措施和新经济、新业态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平衡?这是近年来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高速发展背后引起的思考。

陈驰认为,未来30年,企业将面临着媒体环境、公共的情绪、政府监管思路的巨大变化,不能再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我们要尽早的找到一些确定性的监管方式,特别是平台企业和政府公众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是有迹可循、有法可依的。(如果不这样)带来的或许不是便利,可能是麻烦。去年的事件不见得滴滴在这个事情上有多大责任,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这些平台型企业的力量太大了,因此他们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我们(小猪短租)从今年开始改变了思路,我们积极的和政府推动一些监管方法的落地,不要等事情爆发不可收拾再来解决。”

VIPKID 创始人兼CEO米雯娟表示,政府对于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是持包容审慎的态度,这其实也为共享经济提供了快车道。她认为从监管角度来说,企业自律是最为重要的。

VIPKID 创始人兼CEO米雯娟。 直播视频截图

马佳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她表示作为平台型的企业,如何做到自律,如何加强平台自身的管控和规则优化,如何利用技术方法来加深平台对资源利用的效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平台有一个比较开放的心态,去欢迎有关部门透明高效、与时俱进的监管,至少这是Booking.com在中国采取的态度。”

共享经济或驱动生产关系改变

在谈到未来共享经济还可能在哪些领域进一步“开花结果”,现场嘉宾不约而同都提到了教育、医疗、制造业、农业等。

法国桥智库主席周瑞认为未来共享经济不仅是节省资源,更多是创造资源进行分享,而非单纯地将一个传统行业转变为“分享”的行业。

以制造业、医疗和农业为例,陈驰认为下一步共享经济不再是以简单的平台模式为主,而是会有更多新技术的接入、协同网络的建立和监管方式的改变,“下一步共享经济的发展可能需要一些其他的变量,比如说一些更新的科技进来。从模式上面来说,纯平台模式不见得能在纯生产要素上做到颠覆。共享创造新的价值,表现出来全生产要素一定要有极大的提升。”

对此,白云峰与陈驰所见略同,他认为未来的共享经济一定是在技术驱动和连接下的生产关系改变。以教育行业为例,他表示利用技术力量将教育数据与场景进行融合,从而主力教育基础设施的创新和变革。“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方式应该有原来不变的元素,也应该有改变创新的元素,教育的未来门槛可能会更高。”

在新技术的运用中,人工智能是当下的一大热门,不过白云峰却表示,AI与行业的融合其实并没有外界所想的那么“悬乎”,人依然是主要因素。以教育为例,他表示如果说“教”上可以AI+老师,那在“育”上则一定是老师+AI,“在教的工作当中,(人工智能)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放大边界,让更多学生共享,但是在‘育’这个维度上人依然起到主要作用。”

采写:南都记者 徐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