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福州:绿道光谱折射幸福图景

航拍镜头下的福州金牛山福道。新华网 肖和勇摄

新华网福州6月12日电(王文清)天色微亮,清晨6点不到,在福建福州近郊,王好金和她的两个老姐妹坐上一辆面包车,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待到日上花梢,56岁的美籍华人杨坤和初中同学久别重逢,在一片绿意中眺望闽江忆年少,此时距离他离开家乡已有30多年。

他们有个共同的地理定位:福州绿道。

织绿:为山水、为后代留白

他们所在的位置,更确切地说是:金牛山福道。这是福州绿道中颇负盛名的一段。

金牛山是福州市内最大的“绿肺”之一,原是市中心的一片荒山。曾经,老百姓守着一片绿,经常远观,偶尔近玩,但体验感和一般的登山并无二致。

现在,金牛山福道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景点、打卡圣地。空心钢管桁架桥体,遇树让树,遇草让草,蜿蜒飞架在绵延的山势中,桥面采用格栅板,缝隙控制在1.5厘米以内,坡度不超过 8°。这样的尺寸设计,不仅满足轮椅通行,也可以让步道下方的植物沐浴阳光、自然生长。

这一项目不仅开创了国内钢架镂空设计的先河,更屡获国际大奖,其中包括2018年的“新加坡总统设计奖”。

“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中。老百姓喜欢登山,我们全部做成无障碍,老老少少,甚至行动不便的人都能上去。”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景观所所长王文奎这样介绍福道的包容性和通达度。

2017年底,金牛山福道建成,每天迎来少则六七千、多则两三万的市民和游客,去年游览人次达到360万。“福荫百姓,道法自然”,是福道设计者和建设者的初衷,如今,“还山于民”让绿色可望可即,让城市可居可游。

城市的主体归根到底是人,美好生活,需要良好生态打底。近年来,福州市政府拿出黄金地块,“大写意”织绿的同时也在为山水、为后代留白。

“在我们看来,‘留白’就是创造可持续、有意义的公共空间。”金牛山福道的新加坡设计方锐科设计董事总经理骆文义接受采访时说,福州规划了一些很好的步道和绿廊,这些对于重建城市生态、促进居民健康生活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截至2018年底,福州市建成区绿地率达41.6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05平方米,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留白,就是城市的‘诗眼’。这个‘白’,映衬着‘有’,留白为城市留下想象的空间,留下发展的理念。”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蒋金明说。

无人机拍摄的福州福山郊野公园。新华网 肖和勇摄

描红:让生态活起来 业态火起来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现在是福州大多数老百姓的标配。

吕倩,三年前来到福州。清晨起床,推窗就是满眼绿。出门之后,刷码骑车到福道,慢跑快走漫步林端时,转角就能遇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小惊喜。她说,现在绿道不仅是上班路,还是她的绿色“健身房”。

有时候,她会从高处拍下“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福州,发到朋友圈,引来众多点赞。而远道而来实地打卡的人也不在少数。

林长平,在北京工作了30多年,退休后,带着80多岁的老岳母,推着轮椅来福道,慕名体验“福气之旅”。

绿道成了“流量明星”,这在长期关注绿道的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甘萌雨看来,再自然不过。而她思考更多的是:生态活了,如何让业态火起来?她建议,未来绿道要借助网红效应,开发亲子、研学、观鸟、婚纱摄影等项目来实现流量变现,完善业态谱系,使其成为福州形象的绿色代言。

在把生态资源价值考虑进去之后,如何把经济效益转换出来,把绿色资源变成资产?今年3月,福建省政府印发的《全力打造“全福游有全福”品牌总体方案》指出,福建要依托福道、郊野公园等绿道体系及城市休闲公园、城市综合体等,丰富休闲体验项目,完善旅游功能,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对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福州一些绿道地处重要位置、具有良好生态和深厚历史,加上精致的设计和多功能的业态配套,今后会从中衍生出一些能对国内外游客产生足够吸引力,从而成为福州新名片的旅游景点。

“所谓去景区化或全域旅游,这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吴必虎说。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绿道不仅是一条路,它也是城市规划的思路。在前期“大写意”建设力度的基础上,现在更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以“工笔画”的精度描好、描红这卷福州版的“千里江山图”。

如何让网红更有内涵、走得更远?福州给出的答案是:以绿道梳理文脉。

“这个地方可以西看闽江,东看左海西湖、屏山镇海楼,让游客真正感受福州大山水的这种格局。这算不算是一种文化?”王文奎认为,绿道业态要有内涵,但不是非得进行生硬嵌入,搞个“马头墙”才叫文化。绿道其实就是一个“城市会客厅”,是福州文化的绝佳视点。

绿道建设不光在面子上,也渗入了里子。从2012年福建开始有绿道规划以来,福州绿道就和黑臭水体治理、街巷立面整治、海绵城市建设、传统文化再造统筹推进,综合施策。

“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绿道建设可以进一步与城市历史格局的保护与延续、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环境提升相结合,在传承中发展历史文化。”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磐岩说。

福州仓山区流花溪绿树成荫,水清岸美。新华网 林晨摄

写实:绿水青山是幸福靠山

“诗和远方”搬到了家门口,心路拓宽了,写意般的绿水青山间,百姓的幸福悄然间就被写实了。

流花溪,仲夏时节,“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可原先的情景在福州仓山区老居民陈木信眼里,却是这样的:臭得不得了,要捂着鼻子过。

整治后,“绿化环境焕然一新”,老陈把“朋友圈”搬到了流花溪,早晨打打地方拳,和老伙伴们“拉拉呱”,高兴了,再来一曲福州传统乐十番合奏。

截至目前,福州按照环城达山、沿溪通海、绿道串公园、顺路联景点的思路,建成滨河绿道400公里、山地绿道175公里,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福州“绿色动脉”已现雏形。

家门口的绿道则是“毛细血管”,构成了绿道网的“最后一公里”。

福州市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用地紧张,社区室外活动场所从人的需求出发,“见缝插绿”,道路较宽处用植物作为柔性边界,社区服务中心就精巧地设置在这一片绿意中,公共空间成为“社区议事厅”,环境改造与社区营造相得益彰。假以时日,巷道将与山道、水道一起,共同构筑福州的“大福道”体系。

“福州绿道建设较好地体现了因地制宜、多功能复合的特点。”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高级工程师孙莉这样认为。

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民生福祉。“福州近年来通过治山、理水、铺道、串园、织网,对原有的山水林湖田进行二次赋能,通过园林的手法、艺术的手段,让大山小公园、大水小溪道更加亲民、更加有温度,将自然材质真正转化为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蒋金明表示。

绿道延伸的不仅是绿色活动空间,更是绿色发展理念。2012年,《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2-2020)》开始实施。按规划,绿道可无缝衔接公共交通体系,实现自然人文和谐融合。

5月,福州地铁进入“换乘时代”,让市民充满期待的是,“慢道地铁”系统叠加后,福州将形成一个空中、地面到地下的三维慢道空间。

织绿、留白、描红……在王磐岩看来,下一步,福州绿道光谱应该更加多彩。“未来,绿道建设应在统筹城乡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参与优化发展格局,助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