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22日文章,原题:“狗咬人”何以成了大新闻?新闻行业有句俗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不过在河南省安阳市,一起普通的“狗咬人”事件硬是被拖成冲上热搜榜的大新闻。
9月20日,安阳市年近八旬的耿女士在小区散步时,两条狗突然扑向她,在其身上留下牙印和抓痕。11月19日,此前拒不承认狗咬人的王某登门向受害者“诚恳道歉”并表示愿意赔偿。事情似乎告一段落。但一起责任明确的“狗咬人”事件拖了这么久得不到解决,一个科级官员违反规定在小区豢养大型犬,还公然在媒体面前否认狗咬人的事实,摆出一副“你能把我怎么样”的蛮横姿态。试想,如果没有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小莉帮忙》栏目的介入和坚持,如果没有小莉无奈的眼泪引发全社会关注,被大狗扑咬的耿女士及其家属要想讨个说法,简直比“秋菊打官司”还难。
这件事充分显示,中国化解基层矛盾的渠道和机制还不健全。一起事实确凿的纠纷,受害人和媒体一起举报,在城管、公安部门,以及狗主人的单位都得不到有效回应,原因之一恐怕还是受害者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和背景,而狗主人则是行政执法部门官员,可以居高临下地藐视受害者。
同时,这件事也反映出媒体监督的无奈和无力。《小莉帮忙》栏目在河南颇有知名度,但连做10期节目也解决不了这个看似不难的问题,最后还是主持人的眼泪激发了全国舆论的同情和声援,让当地官方感到压力,才有了官方调查和狗主人道歉。
这两天,中国媒体纷纷发文追问“狗咬人”事件迟迟不能解决的原因:此事之所以发展到今天,除了养犬人的行为,与当地城管、公安部门没有积极履行职责也有密切关系。两个月时间,尽管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却始终得不到狗主人一句诚恳道歉。回顾整个事件,王某蛮横霸道的态度令人愤怒,其单位讳莫如深的态度则令人充满困惑。
一个简单的民事纠纷,最终掀起巨大舆论波澜,不仅消耗了公众情感,且浪费了公共资源。此次事件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说到底,这起“狗咬人”事件的本质还是正当权利与特权的碰撞。特权意识不除,类似事件还会上演。(作者于泽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