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钢琴大师尚·马龙:改编《茉莉花》和侗歌,比中国人还更爱中国

本文是本号为《德尚杂志》写的专稿,版权属于杂志社,转载需授权。

著名音乐家尚·马龙是一个难得的“全才”,他能词能曲,会弹会唱,还擅长制造现场气氛。

​2020年2月,比利时著名钢琴家尚·马龙创作了抗疫单曲《黎明的编钟声》,是首位支持中国抗疫的国际著名音乐家。这支曲子在各平台及各媒体获得1亿多点击。

采访过程中我对尚·马龙最深的印象是:在中国发展事业的老外很多,但是像尚·马龙这样从心底热爱和感恩中国的,实在是不多见。



才多艺的比利时著名音乐家尚·马龙最早学的是古典钢琴,同时也是出色的作曲家、作词家和歌手。在他的音乐里,有古典钢琴、爵士乐,也有New age新世纪风,具有独特的迷人气质。多年在中国的工作经历,使他对中国具有特别的深厚感情。


从比利时到美国在古典和现代音乐之间


尚·马龙1953年出生于比利时阿登山区的南部城市韦尔维耶(Verviers)。这里诞生了欧洲大陆第一台机械纺丝机,是当时的欧洲毛纺与时尚中心;1810年,世界上首次赛鸽比赛在这里举行。


Verviers市景 ©wikipedia

他的父母均是医生,且都热爱音乐,所以尚·马龙在6岁时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架钢琴。十二岁之前他在公立音乐学校学习古典音乐,弹的是莫扎特。从六十年代起,他开始听Beatles,开始接触摇滚等多元的音乐。在父亲辞世后,他还逆反地在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生物课程。庆幸的是,最终他还是回到了音乐的轨道。

在列日和布鲁塞尔进一步学习古典钢琴与和声课程之后,他又喜欢上了爵士乐。1974年,尚·马龙为了理想,远赴美国,在波士顿的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爵士钢琴和歌曲创作。


伯克利音乐学院,王力宏和王源也在这里就读


能弹会唱,亦词亦曲


从美国回来,他赢得了同样来自维尔维耶的比利时著名歌手皮埃尔·拉普萨(Pierre Rapsat)的青睐,并加入了他的Transfert乐队。他经常参加乐队的巡回演出,并录制了不少黑胶唱片和CD。这种紧密合作一直持续了10年。2017年,尚·马龙还特意为致敬拉普萨逝世15周年而出了专辑《Entre Rêves et Illusions》(梦与幻之间)。


专辑封面是浓郁的超现实主义风格


1982年,尚·马龙与鼓手克里斯蒂安·威廉斯(Christian Willems)一起创立了Maljean-Willems乐队,在俱乐部、酒吧等演出。除了弹钢琴,他还开始登台演唱。1990年,Maljean-Willems乐队赢得了“魁北克-瓦隆-布鲁塞尔大奖”(现为“Rapsat-Lelièvre大奖”)。

就这样,他担任钢琴手兼歌手,还同时为其他艺人安排演出,并为广告、电影音乐和电视节目制作音乐并填词,开始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他的音乐融古典钢琴、爵士和新世纪风为一体。


1996年,尚·马龙对音乐的兴趣和风格重新回到了原声钢琴,他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钢琴独奏专辑《Vue sur Mer》(海上),得到了听众和评论家的好评。他迈入了自己的“新时代”。


从台湾到大陆,与中国结缘


在音乐编辑安德烈·德·安茹(André d’Anjou)的推荐下,尚·马龙尝试在亚洲发展,这一决定为他的音乐工作重心带来了转折。

1999年,尚·马龙的发行商Adasong首先在台湾发行了他的第二张钢琴独奏专辑《Légendes》,在整个亚洲获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中文名字“尚·马龙”就是在这个时候取的。2001年,他的专辑《Voyages》又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30多个国家发行,接着他开始在亚洲巡回演出,足迹遍布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越南、新加坡等国家。


2010对他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尚·马龙与中国最受欢迎的流行女歌星之一尚雯婕开始了合作。超女出身的尚雯婕在中国拥有广泛的粉丝基础。她毕业于复旦大学法语系,说一口极好的法语,与来自比利时法语区的尚·马龙有着真正的“共同语言”,碰巧他们还都同姓“尚”。


尚·马龙和尚雯婕

尚·马龙和尚雯婕


尚·马龙和尚雯婕一起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比利时馆创作了“馆歌”——《我们的歌》,被评为世博会最好听的歌。尚·马龙非常欣赏尚雯婕的音乐才华。2014年,他正式签约黑金时尚,并将历年来二次创作和原创的尚雯婕经典佳作集结为《Douze Pieces de Piano pour Laure》(关于尚雯婕的十二首钢琴曲)。这张CD在中国非常成功。


尚雯婕在一次接受法广采访时谈到尚·马龙,她说:“和尚·马龙的合作其实对我的帮助很大,他启发了我很多东西。他是一个非常致力于把欧洲的音乐和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去做结合的一个音乐人。”


成功改编中国民族音乐的老外


在中国民族音乐和现代音乐间架起一座桥,在这件事情上尚·马龙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人之一。他在保留原曲的主旋律和主要特色的同时,融进现代音乐元素混编,使得音乐风格具有独特魅力,为更多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他最早改编的中国乐曲之一,是著名的中国江南民歌《茉莉花》。尚·马龙在其中添加了和弦和新世纪音乐元素,使得旋律丰富又有变化。2006年,他在杭州张铭音乐图书馆弹奏了《茉莉花》,大受欢迎,在Youtube上也受到外国听众的如潮好评。《茉莉花》成为他的经典曲目。


当“爵士”遇上“昆曲”

2008年,尚·马龙与中国“昆曲王子”张军在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了一次跨界合作的“当爵士遇上昆曲”音乐会。他们把风格迥异的钢琴和昆曲巧妙融合,让观众们体验了非凡奇妙的音乐。这次演出是特别为汶川地震灾区赈灾义演的。


混搭版《鸿雁》


就这样,尚·马龙不断发掘着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中的宝藏。2014年,他来到蒙古,与蒙古歌手演绎了钢琴与马头琴合奏版《鸿雁》;他还与藏族歌手一起表演《我们是朋友》,让藏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碰撞出美丽的火花;以及用钢琴、琵琶、交响乐与人声共同演绎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等。康定情歌《跑马溜溜的山上》也是他最喜欢的乐曲之一。


创造性改编侗族大歌


把中国民族音乐推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尚·马龙在这个领域的最大成就,在于创造性地改编了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流传于黔东南部分侗族村寨,无指挥无伴奏无曲谱,具有和音等特征,2009年被列入Unesco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8年在尚·马龙的一次旅行中,一位法国人向他提及贵州侗族的音乐,并在一个月后又邀请他参加自己的侗族影展,尚·马龙就这样去了贵州。在那里,他第一次听到了侗族歌曲,马上就被这种散发着原始和朴素魅力的音乐,以及歌手的天籁之音深深震撼。


此后他曾多次去贵州采风,住在村子里,请当地艺术家为他演唱,然后录回去研究。质朴的村民为他献上最好的歌,他很快就决定改编侗族大歌。他邀请了老朋友、音响师Silvan Macaluso一起合作,尝试着把钢琴、打击乐、萨克斯等现代乐器加入到这种音乐之中,效果非常理想。



经过多方的努力和促成,经原音授权后,2011年《侗融》(Dong Fusion)专辑面世,尚·马龙与来自黔东南州音乐黎平的侗族歌手同台,将侗族大歌与西方现代音乐巧妙融合,为观众演绎东西方音乐的完美“对话”。《侗融》共含14首曲目,在首曲《黎平》中,歌手极尽展示了侗族声音歌的魅力,钢琴和现代乐器与这种最纯朴的音乐相呼应,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由于和贵州的特殊关系,他还担任了贵州旅游文化推广大使。谈到中国民族音乐走上国际舞台,尚·马龙建议,由于文化的差异,可将中国民族音乐做一些改编,融入国际音乐元素(也就是他现在正在致力的工作),以让西方的受众能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等到时机成熟,就可以推出原汁原味的中国民乐。


《黎明的编钟声》和《樱花珞》


2020年2月初,尚·马龙特别为中国、为武汉创作的国际公益歌曲《黎明的编钟声》在各平台的点击量超过1亿。比利时媒体也争相报道。


《La Gazette》:1亿人听过尚·马龙的疫情歌曲


《黎明的编钟声》优美的旋律和歌词中毫不隐藏的对武汉和中国的情感,化作一股暖流,抚慰了许多人的心灵。尚·马龙成为第一个用音乐为中国抗疫加油的国际著名音乐家。


“我去过几次武汉,长江和黄鹤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我的父母都是医生,我想告诉武汉人民,我为他们为抗击流行病而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尚·马龙的女儿Noémie


尚·马龙和团队花了大约十天的时间来创作和制作这首歌,并让自己的女儿Noémie来演唱。这首歌后来还出了中文版。


2020年4月,春暖花开之时,尚马龙又写了《樱花珞》致敬武汉。


2020年6月,在线上“施坦威午餐音乐会”上,尚马龙和女儿再次演唱了《黎明的编钟声》。


尚·马龙说,自己这些年来去中国的次数不下150次,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充满欣赏和感激。在中国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总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就像他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举办的“当爵士遇上昆曲”汶川地震赈灾音乐会。

目前,已经有包括武汉在内的多个中国城市邀请他参加音乐会。尚·马龙最大的希望就是疫情早点平息,他可以去中国这个他心中的热土继续自己的音乐事业。


本文中尚·马龙的照片得到他本人授权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