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如果希特勒拿下莫斯科,会怎样?

希特勒希望在6至10周的行动中击垮整个苏联。现在回过头再看,他是在天真地做着白日梦。

但如果1941年阿道夫·希特勒的占领苏联计划成功,苏联随即解体,又会怎样?

01 如果希特勒在巴巴罗萨计划

拿下莫斯科,会怎样?

希特勒得到的关于苏联储备和其他的情报数字都是错误的。

不过即使奇迹出现,假设纳粹德国能击垮苏联,那么情况会和1917年至1918年非常相像。

1941年6月,在入侵早期,德军抵达苏联

当时,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赢得了胜利。在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和德意志帝国讲和。随后,德国才得以将火力集中攻向西线。

鉴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如果德国和苏联开战,结果还真是难以预料。

02 为了成功占领苏联,

当时的德国需要做些什么?

人们争先讨论当时的希特勒是否胜券在握。讨论的核心围绕莫斯科的作用。

美国海军研究生学院名誉教授R.H.S.斯托尔菲(RHS Stolfi)认为,巴巴罗萨计划是战争的转折点。

如果德军在1941年8月直攻莫斯科,那么德国就能成功击溃苏联(而不是采取曲线攻击,主攻乌克兰、围攻列宁格勒,然后才对准莫斯科——当时的气候条件已对德军不利)。

希特勒决定用他的威慑和恐吓之计对付苏联,但这一计划仅在最初的几周有效

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怎样才可以让苏维埃政权瓦解”。

而德国在1917年至1918年就做到了,因为当时苏联政权不断更替,而布尔什维克愿意讲和。

不过,1941年至1942年的苏联政权韧性极强,即使攻下莫斯科,苏联也不一定会解体。

1917年,德军离莫斯科还很远,德军只攻下了基辅和里加,而这足以击溃沙皇俄国。后来的苏维埃政权似乎更为坚固,在民众中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当然,即使是希望统治权更迭的人在见识到德军的暴行后也会改弦更张。

德军发现他们无法适应苏联冬季的气候。400多万名德军士兵因此丧生

我们可以认为1942年的苏联可能遭受一定程度的失败,但当时各种形势已经对德军不利。

所以,鉴于苏联的储备、投入及整个国家的规模,德军是很难击垮苏联的。

03 如果苏联成为轴心国一员,

同盟国国家会作何反应?

这主要取决于战争发展的阶段,也取决于其他国家的情况。

要记住,在决定莫斯科生死之战爆发的同时,日军偷袭了珍珠港,这使美国也全面卷入世界大战之中。

美国在此之前为英国提供了大力支持,但直到被偷袭,美国才正式加入战争。于是,德国也对美国宣战。

鉴于此,如果苏联加入了轴心国,那么一场同英国和美国持续战争的大门也就顺势拉开了。

珍珠港事件发生100小时后,希特勒向德国议会宣布要对美宣战

想象一个噩梦般的场景:德国和美国没有开战。

一种避免德美交战的方式是,日军没有偷袭珍珠港,而是袭击了西伯利亚,在苏军命悬一线之际又捅了一刀。

那么这或许会加速苏联崩塌,因为帮助莫斯科防御的武装力量是从西伯利亚派出的(苏联在意识到日军并无攻击苏联的意图之后才做出此决定)。

对英军而言,所有获胜的希望最终都会化成泡沫,因为美国不会加入战争。

于是,德国或许会向英国呈现一个既定事实,那就是作为英国最大的陆地盟国,苏联已战败。

希特勒对日军大胆袭击珍珠港是非常欢迎的,但他更希望日军攻击新加坡或苏联

这也是拿破仑攻击俄国的原因之一:只有除掉英国最后的盟友,英国才能别无选择,只能开战。那么届时或许又会出现困局。

当然,也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希特勒占领了整个欧洲大陆,但在打败英国的问题上仍会面临重重挑战。

不过,即使德国控制着欧洲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还是可能会陷入停顿。

英军一定会持续溃败,就像1942年图卜鲁克失守、纳粹德军潜艇战、纳粹德军空袭等,皆是证明。

在这样的场景下,英国只得暂时求和。

04 如果美国全面加入战争,

巴巴罗萨行动的成功会持续吗?

我们假设,即使日本攻向美国,并使得美国参战,但在偷袭珍珠港后,苏联依然垮台了,那么这就和1918年的情况类似:

当时的德国在东线取得了胜利,并将兵力撤回到西线,获胜的希望很大。而在大批美国援军抵达之后,当时的德国最终还是战败了。

1941年6月,德军步兵乘坐装甲车向苏联境内挺进

不过,从军事角度而言,1942年至1943年可能出现的情况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

假设当时没有妥协的和平,那么同盟国还会轻而易举地获胜吗?

对此,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见解。

如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等人——这种观点的主要支持派——认为整个战争都是由东部战线主导,同东部战线的战争规模相比,西部战线只是小打小闹,还暗示最终赢得战争的是苏联而不是同盟国。

而持相反观点的是菲利普斯·奥布莱恩(Phillips O’Brien)。他认为,即使苏联沦陷,西方国家也能击败纳粹这台战争机器。

1941年,党卫军装甲“骷髅”师待命

在这一问题上,有一个很大的学术分歧。

在东部战线部署一部分兵力本应使德国能够牢牢守住欧洲大陆,而不会让同盟军大肆攻入。

考虑到像诺曼底登陆这种重大行动会带来重重挑战,而当时的同盟军不像1918年的法国那样拥有庞大的作战土地,因此这对同盟军而言是一项挑战。

当时可能的情况是,陆地战中对土地方面利用率不高,出现作战盲点,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使作战双方分开。而空战则不可能出现部署盲点。

奥布莱恩观点的核心是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一次空战。和轴心国相比,1942年至1943年,同盟国才开始获得空中优势,能够轰炸德国。

因此,对于有关各方而言,大家面临的是一种噩梦般的场景:

同盟国最终需要许多年才会对纳粹德国发动地面战争,而且同盟国会继续空中作战。

因此,尽管理论上纳粹控制着欧洲大陆,但德国城市仍有可能被炸成灰烬。

同时,正如我们所知,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而欧洲在这种情况下,研制原子弹的进程或许会被迫加速。

1947年的元首地堡残骸。苏军曾欲毁掉整座建筑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945年,德国无论怎样都会失败,因为德国会得到和日本的广岛、长崎同样的待遇。

鉴于德国比日本领土位置优越、资源丰富,要摧毁希特勒政权,需要的炮弹还要更多才行。

本文内容摘选自《战争中的希特勒》

《战争中的希特勒》

[英] 艾米·贝斯特 编著

定价:65.00

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