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镜观莆田②|多彩文旅花似锦




多彩文旅花似锦

——我市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2020年12月,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莆田市博物馆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中万寿塔

莆阳书房

莆田市图书馆

莆仙戏演员黄艳艳获 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游洋中共上宫支部

莆田工艺美术城

古谯楼

国学礼乐奏华章


正是秋高气爽时,满园秋香花正浓。随着景区、电影院等文旅场所在疫情后恢复运营,我市的文旅之花再次璀璨盛开。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交流等彰显活力,旅游经济、市场推广、旅游品牌等成效显著,文旅融合发展为我市高质量发展超越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秋声响,最是橙黄橘绿时。近5年来,我市文旅产业也收获了满满的硕果。

全市文旅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要求,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文旅发展,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亮点频现。

激活文化生命张力

文化,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

莆仙戏、元宵文化、特色油画木雕产业……如同散落在莆田沃土上的一颗颗“珍珠”。依托这一多彩纷呈的文化瑰宝,我市激活文化生命张力,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我市建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级建成莆仙大剧院、市群众艺术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其中,市群众艺术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市博物馆、市图书馆获评国家二级馆,莆田艺术学校投入使用并实现独立办学,县区文化场馆陆续投建。此外,还建成莆阳书房7个、文化激情广场145个、旅游厕所381座、旅游集散服务中心5个,“莆阳文化驿站”“有线电视光纤联网”等一批文旅项目惠及城乡广大居民。

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制度,打造一大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培训、展览、演艺、比赛、阅读等各类公益文艺活动,群众文化权益得到保障。特别是市级三馆免费开放成效凸显,市博物馆年接待群众400万多人次、团体120多个、举办各类展览28场次、活动48场次;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150万人次,借还图书100万人次,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200场次;市群众艺术馆年接待群众20万人次,举办展览20多场次、活动100多场次,公益艺术培训8万人次,增强了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作品精彩频出。音乐作品《两岸一家亲》荣获全国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莆田木雕《清明上河图》入选吉尼斯“世界上最长的木雕”世界记录;歌曲《同圆中国梦》荣登“美丽中国”征歌活动全国十佳歌曲并列于榜首;《默娘》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优秀演出奖;《目连救母》获第六届巴黎中国戏曲节最佳传统剧目奖。

我市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暨中国·莆田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得到文旅部、国际博协、中国博协的充分肯定,成为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了解莆田的重要平台。先后组织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开展“莆田之夜”文艺演出、莆仙戏巡演等,“走出去、请进来”活动更加频繁,扩大了莆田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莆仙戏是独属于莆田的瑰宝。我市出台《莆仙戏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实施意见》,成立莆田市莆仙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建立“名家传戏--莆仙戏名家收徒传艺”老中青三代传承机制,举办“梅妃杯”莆仙戏青年演员比赛和莆仙戏“薪火相传”新老艺人专场演出活动,培养一批莆仙戏创作和表演人才。复排新创了一批剧目,传承经典传统折子戏,荣获国家艺术基金等资助项目2项、省级以上各类赛事奖项57个。新创莆仙戏《大唐梅妃》《海神妈祖》《林龙江》等一大批文艺精品力作,莆仙戏《踏伞行》获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重点扶持作品和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等国家级奖项,演员黄艳艳凭借在《踏伞行》中的精湛演技荣获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表演奖。

莆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是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市紧紧围绕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以“绣花”式微改造的节奏,加快推进兴化府、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和各级文物保护修缮整治等工作,留住特有的历史文化“基因”。2016年至今,全市共投入资金4404万元,发动民间力量自筹8000多万元,完成了12处国保、53处省保、123处市保单位的维修、安消防和环境整治工程。引入新型业态,科学定位文物活化利用,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教育产业优势,推出一批文化遗产游、名人故居游、红色教育游等微旅游线路。元妙观三清殿开辟为文创空间、书画摄影作品展览、莆仙戏传习场所,成为了弘扬莆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心;在古谯楼、翁氏民居设立了莆阳书房和莆仙折子戏表演剧场,成为探索发展夜间经济的新路径。利用哲理钟楼、澳柄宫革命旧址、陈国柱故居等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了革命文物资源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文化发展成特色产业,我市连续多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持续高居全省首位。“中国油画产业之都”“ 中国木雕之城” 等荣誉称号以及涌现出的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激发文化引擎,助力强产兴城。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市文旅产业以打造“清新福建”“妈祖圣地·美丽莆田”品牌为核心,以妈祖文化为核心,工艺美术为特色,各大景区资源为依托,不断加强旅游行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多举措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2015年至2019年,全市年接待旅游总人数由1976.35万人次增加到3977.02万人次,增加2000.67万人次,年均增长19.1%;年旅游总收入由159.24亿元增加到440.73亿元,增加281.49亿元,年均增长29.0%;2021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接待旅游总人数1360.16万人次,同比增长161.1%,实现旅游总收入93.82亿元,增长155.2%。这一组数据,勾勒出飞扬的旅游发展曲线。

美丽莆田,旅游项目后劲足。市文旅局牵头实施“文化繁荣”和“全域旅游”两大专项行动,围绕景区提升、产业融合、设施完善、品牌创建、环境治理等“五大工程”建设,实施全域旅游专项行动,共推进旅游项目141个,完成投资81.26亿元,文化项目131个,完成投资46.05亿元。

按照全域旅游布局,我市制定《莆田市创建提升国家A级景区三年倍增计划》,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已达38家,新增A级旅游景区2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区成功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菜溪岩、瑞云山、绶溪公园等先后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品牌也在不断强化,“十三五”以来,湄洲岛成功入选中国国际妈祖文化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并被评为“福建省滨海休闲度假福地”“福建省职工疗养示范基地”“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基地”;仙游县被评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九鲤湖、九龙谷、瑞云山、菜溪岩景区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九龙谷、萩芦镇被评为福建省体育旅游休闲基地;群仙红木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仙游鲁艺红木园、庄严苑工艺品观光工厂、莆田盐场、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评为省级观光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以来,广袤的乡村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阵地。白沙镇是全省首家以香草为主题的复合式休闲农庄;大洋乡笛韵森林人家利用红色文化和生态资源建成集餐饮、住宿、会议、旅游、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山庄;后海垦区利用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打造了福建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和省级“水乡渔村”;白沙镇坪盘村建立了“集体+农户+公司”的旅游发展和经营模式;后黄社区和莆田康辉旅行社联合开发乡村旅游;后黄、坪盘被评为全省二十佳乡村旅游村、省级金牌旅游村和乡村旅游模范村,榜头镇被评为全省十佳乡村旅游休闲集镇,湄洲岛下山村被评为省级金牌旅游村。

我市成功开发了农耕体验、农产品采摘、田园观光、民俗文化等旅游产品,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典型。至目前,全市共打造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1个、乡村旅游休闲集镇10个、省级金牌旅游村4个、四星级旅游村4个、三星级旅游村9个、闽台乡村旅游示范基地1个、实验基地1个、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35个等,为乡村振兴注入全新动能。

文旅产业政策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市场推广交流方兴未艾……我市旅游产业实现一次次的跨越发展,凸显出其勃勃生机和极大的潜力。

文旅融合守正创新

2019年春节元宵期间,我市开展“妈祖爱 元宵长”文化旅游月活动,通过各种新媒体有效宣传展示了莆田特色的元宵民风民俗,让海内外游客共赏独具特色莆田地域文化。

经过精心打造,妈祖文化元宵节活动成为弘扬妈祖文化、宣传推介妈祖文化旅游的重要平台,全面提升了“妈祖故里·美丽莆田”的城市品牌影响力,全面展示莆田厚重的人文历史、绿水青山的生态美景、健康风味的美食特产,进一步打响妈祖文化国际品牌。

近年来,我市充分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做好非遗传承人普查登记,培训基层非遗保护骨干,全面开展技艺传承普及,切实加强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目前,我市共收集非遗线索13000多条,包括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积极整合元宵旅游资源,融入相关民俗文化元素,策划推出7条元宵文化旅游线路,为元宵活动增添亮色。

莆阳大地的文化遗产,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是当代生活的底蕴和滋养,是乡愁记忆的重要载体。我市在重视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活化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特别是利用文物古迹建立文化交流基地和群众益智场所,为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服务。如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妙观三清殿,其大殿作为书画、摄影等作品展览场所,东岳殿、西岳殿为莆田棋院和莆阳书房、书院,每年受众达10万多人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谯楼设立莆阳书房和莆仙折子戏表演剧场,为探索发展夜间经济开辟了新路径。此外,仙游文庙、江氏民居、澳柄宫革命旧址、陈国柱故居和林氏祠堂等开辟为爱国主义和廉政教育基地,让“老文物”在新时代展现新作用。

莆田木雕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我市拥有1个世界级、10个国家级、49个省级、33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11个国家级、77个省级、554个市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促进文旅融合,我市打造了62个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推出市内非遗一日游,研发非遗文创产品,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留住文化之源,弘扬传统文化,深挖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

我市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中,深入挖掘核心文化资源,根据现有文化产业规模及成长性,结合周边区域产业发展定位,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仙游工艺产业园、上塘珠宝城、莆田(国际)油画城等工艺美术产业园区,成为游客旅游观光的热门之地。

我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我市推出“百年奋进·红耀莆田”红色旅游8个主题15条线路,整合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精品,培育“文旅产业经济发展突出村”。

下一步,我市将探索建立乡村文旅资源评价体系、产业经济项目库,搭建乡村文旅产业运营平台和资产保护体系,结合乡村振兴,实现“游在莆田饱眼福、吃在莆田有口福、住在莆田全家福”的“全福游”发展目标。


来源:湄洲日报


END



责编|王田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仙游报道|微信、微博、企鹅号、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