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部电影这么俗,为什么他们会看哭?

近期北美最火的电影,非《摘金奇缘》莫属。截止目前,《摘金奇缘》已雄霸北美票房冠军三周之久,本土票房达到1.109亿美元。

IMDb评分7.5,烂番茄新鲜度93%,217个媒体影评人有202个都给了“fresh”,metacritics上也有74分。


曝光度更是高得一塌糊涂,基本上把大片上映时才有的待遇全部解锁了一遍。

劳模姐、克里斯·帕拉特都纷纷在推特发文推荐;


主演们登上了艾伦秀;


更重要的是,女主角吴恬敏一身明黄色皮草,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旁边配文:“《摘金奇缘》将改变好莱坞!”


《摘金奇缘》究竟为何如此轰动?这就得从它最重要的一个标签说起——《喜福会》之后,好莱坞拍摄的第一部全亚裔出演,讲述亚裔生活的电影。


亚裔,指有亚洲血统,但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一批人,在美国约占人口的5.4%。多年来,能代表这个群体文化的文学,电影作品少之又少。

可能不少人对这个群体有所了解,都是从美剧中偶尔露一下脸的小配角;


或是难得一见的脱口秀明星中获得。


《喜福会》后,过了整整25年,才有了这部《摘金奇缘》。

无论是对于亚裔群体本身,还是想要了解亚裔群体的人,这部电影都是个难得一遇的机会。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说,它是当代亚裔生活的一面镜子。

所以,当这部电影上映时,不少人其实都是失望的。

等了25年,竟然等来了亚洲版“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

女主角瑞秋,纽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名副其实的精英。有一个来自新加坡的男友尼克.杨,交往一年多。


在随男友回新加坡见父母的过程中,瑞秋发现了他隐藏已久的身份:新加坡最大开发商家的富二代。

一开始,瑞秋跟着金主男友,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头等舱,随便坐;只要一出门,都是跑车代步。


然而到了男友家中,瑞秋惨遭鄙视。

刚进家门,佣人端上一杯水,刚想喝却被告知是洗手水;


见面就拥抱,更是不懂礼貌的表现;


最终,为了守护爱情,瑞秋决定挺身而出,证明自己的实力。


全亚裔阵容中,包括不少熟脸。

曾出演《真实的人类》中机器人的嘉玛·陈,出演《喜福会》妈妈之一的卢燕,活跃在脱口秀舞台并在不久前的《瞒天过海:美人计》中充当配角的奥卡菲娜,还有分别出演过《废柴联盟》和《硅谷》的邓肯和欧阳万成两位小哥;以及曾出演《机械姬》中令人惊艳但没有台词的机器人的水野索诺娅。


左为水野索诺娅


杨紫琼则将出演尼克.杨的妈妈,一个气场强大的富太。


来欣赏下女神的假笑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灵魂人物——女主角吴恬敏曾在2015年ABC的美剧《初来乍到》中出演一个在90年代移民美国的台湾妈妈,也因为这个角色圈粉无数。


《初来乍到》剧照


外媒的好评基本集中在它的有趣上,但其实也话中有话得影射了了故事的老套。

“What the Flick?!”的影评人称之为“老式神经喜剧和浪漫喜剧的完美结合,某些瞬间还觉得在看一部歌舞片”。《底特律新闻》则称“基本可以猜出它的所有套路,但它依然是个让人喜欢的故事”。

另一方面,给出差评的人更是不少。

豆瓣上看过的网友抨击它的故事内核,将其与偶像剧《流星花园》,纸醉金迷的《小时代》等作品做比较。



IMDb上也有外国网友毫不掩饰鄙夷,称之为“明晃晃的拜金主义”。


本身质量颇受争议的《摘金奇缘》,究竟凭什么成为爆款?

答案从《卫报》在评论文章的标题中可见一斑,“这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时刻。

《摘金奇缘》做到了25年前《喜福会》没做到的事——真正让亚裔电影最大程度地进入主流视野。

《喜福会》改编自华裔作家谭恩美的自传体小说,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一部小众文艺片。

它关注的是亚裔群体在美国的“难”。

第一代移民,心头始终压着过往不堪回首的往事;而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则面临着在中美文化之间挣扎的自我意识困局。


《喜福会》剧照

电影《喜福会》呈现这些“难”的手法含蓄内敛。画外音女声幽幽讲述着母女彼此的心事,近在咫尺,却像横着一道无形的裂痕。


《喜福会》

来美国学电影的导演王颖前三部电影《寻人》《点心》和《吃一碗茶》都关注亚裔群体。读到《喜福会》,爱不释手,一心想改编成电影。

可导演无名气,全亚裔演员又无先例,最终敢接下这一项目的只有当时在开发小成本电影的迪士尼。

据《喜福会》制片人回忆,在设计海报时,迪士尼为避免全亚洲面孔,甚至定下尽量不拍正脸,只拍侧面,或是干脆拍背影的策略。


结果,弄得好脾气的导演王颖当场发火。

电影上映后,虽得到了当时著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等人的力捧,但最终票房也只有三千两百万美元(成本一千一百万),在商业上并不成功,也远不及此后李安《卧虎藏龙》的1.2亿票房。


此后25年,虽有《速度与激情》系列的华裔导演林诣彬拍摄的青春片《火爆麻吉》等作品,但亚裔电影的关注度一直不高。

而《摘金奇缘》相比于当年的《喜福会》,呈现出的无疑是亚裔自信的一面。

它从一开始,就是冲着爆款去的。

电影原名为“疯狂的亚洲富人”,改编自新加坡裔作家凯文·关的畅销小说。他的家族是新加坡第一家本土银行的创立者,影片中的奢华生活不少都来自于他的真实经历——要知道,他的童年宠物是一条价值30万美元的金龙鱼。


新加坡裔作家凯文·关

而对亚洲富人(并非指亚裔)的关注近年来也是个热门话题,如youtube上就有专门拍摄年轻的富二代在纽约等城市投资开店,挥金如土的纪录片。



毛遂自荐的导演朱浩伟是美国著名中餐厅喜福居的少东家,又有拍摄《舞出我人生》,《惊天魔盗团2》等商业大片的经验。

所以他会在片中用到30年代老上海的歌曲,家人团圆时包的饺子等东方元素,也会用让英俊的男主角频频露肉的方式来增加看点。


电影确定开拍前,Netflix就曾给出一大笔收购费,据说可以让原作者凯文·关和导演朱浩伟“直接退休”。

但两人还是选择将影片交给华纳兄弟,目的就是让它能成为一部像《黑豹》一样在大银幕上上映,并能轰动整个电影产业的作品。

虽然这部片的成本只有3000万,但华纳营销发行的力度,丝毫不亚于一部大片。不但在全美3526家影院中从4月份就开始频繁播放《摘金奇缘》的洗脑预告片;

更是让主演Facebook和Instagram上展开了“真实故事大赛”,让影片主创和观众在社交平台上互相评论对方的故事,并随时分享去各地路演的故事。


主创们在instagram总部拍摄的照片


上映之后,真正引爆民间口碑的,还是美国亚裔们的疯狂安利。

企业家大佬们,直接包场。

由硅谷创业者们发起的GoldOpen运动,让科技圈首先开始包场做点映;此后,纽约,洛杉矶等地的小业主也都纷纷响应,前后有200多个团体参与了包场看片。


更有不少第一代的老移民,因为这部电影第一次走进了美国的电影院。



支持《摘金奇缘》,变成了一个宣言。

浪潮之下,是亚裔群体长久以来文化话语权缺失所造成的压抑。

亚裔虽然在美国土生土长,但往往还是与美国白人有一层隔阂,同家族原本的文化更是割断了联系,形成了无根无源的状态。

此前,小电君就在B站上看过一群亚裔年轻人拍摄的短片,讲述一个从小的美国长大的亚裔男孩在美国小镇上因为亚洲脸被区别对待。

想约白人女孩去毕业晚会,却被婉拒。



而在他申请去加州上大学,遇到了不少来自各国的亚洲人后,却发现自己同样融入不进他们的生活。

世界公民,他们生来就是;漂泊感,生来就有。

平日里,他们很难在影视剧中,看到跟自己长相,肤色相近的人物,更难看到属于亚裔自己的故事。

据2017年的调查统计,亚裔演员中能拿到有台词的角色的只有5.8%。连本应由亚洲演员的角色,也往往会为票房考虑改由白人明星担任。


《摘金奇缘》的女配的嘉玛.陈此前曾在一部名为《女主角》的讽刺短片中演出一个亚洲演员去试镜的过程。一进门,面试官就面露难色,半天给出一句,“你怎么不能再“白”一点?”


虽然是讽刺剧,却也脱胎于现实中的无奈。

嘉玛.陈此前在《神探夏洛克》中曾出演一个倒茶的亚洲女孩,在《神奇动物在哪里》中也是一闪而过。


在主流话语中缺位,无疑会加强本就是少数族群的亚裔人群的边缘感。

在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不断从各种地方寻找镜子,以此来确认自己的身份,缓解怀疑自我的焦虑。

《赫芬顿邮报》邮报的专栏作者Kimberly Yam在看过《摘金奇缘》之后,写下了自己作为一个华裔女孩从8岁到25岁中经历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此后慢慢的自我治愈,真正接受自己是个亚裔的身份。




看着后面长长的跟帖,你会惊讶于这些亚裔小孩们曾经有过这么多的困惑。

不会说中文,却被人当成是中国人的尴尬;

被同学读不准名字的时候,被嘲笑肤色的时候,都对自己产生了深深的怀疑——我为什么跟身边的人都不一样?我的存在有哪里不对头吗?


有亚裔年轻人称《摘金奇缘》为,“一次释放”。

他们未必认为这部《摘金奇缘》能真正展现出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买账的真正原因,是看着跟自己同样肤色,同样出身的人在银幕上谈恋爱,大开玩笑,脱下上衣秀肌肉,而在此之前,这些美好的点点滴滴往往发生在白人演员身上。

《摘金奇缘》对于亚裔的意义,不止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文化上的身份确认。

目前,《摘金奇缘》的续集已经确认开拍,改编自凯文·关的另一部作品《中国壕女友》,甚至《喜福会2》都可能借着它的热度开拍。小成本的亚裔作品《网络迷踪》等也受到影响,票房成绩不错。


亚裔作品《网络迷踪》口碑也较为不错

可以说,《摘金奇缘》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成为爆款,并带动亚裔电影在未来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爆款。

至少,这是它的观众们对它所抱的最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