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
一走进抚松县万良镇
人参的气息
便似乎从周身的毛孔渗入体内
——
这座藏在大山里的小镇,从区域面积来看,是个弹丸之地,但从世界人参版图来看,它举足轻重。
重在哪?
单说这里的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其年交易份额可占全国80%,占世界70%。尤其是近年来,当地全力打造“人参特色小镇”,形成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经营体系,掀开了特色产业的新篇章。
且让我们一道捋着万良人参发展的历史脉络,来解锁当今万良人参的发展密码。
直面阵痛:
打造一座市场,万良走向世界
此时造访万良,并不是最好的时节。
倘若时间错后两个月,人参交易进入旺季,整个小镇将涌动巨量的财富。
届时,万良长白山人参交易市场将集聚来自全国各地的买家。在这里,没有电子牌价,没有支票,没有合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原始交易的市场,它所成交的人参价格,却被看作国际市场价格的晴雨表。
“五排车道,三进两出,满载人参的大车一辆接着一辆,通宵达旦。去年的人参销售旺季,一天的交易量多时能达到300万斤……”万良镇党委书记李斌的描述令人咂舌。
如此火爆的亚洲最大人参交易市场,却是30多年前被“逼”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末,省内的人参市场放开,价格战、包装战、冠名战硝烟四起。万良镇的参农们一下子懵了,吃惯了计划饭,一下置身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他们变得手足无措。
于是,出现了至今仍令人唏嘘不已的惨淡画面——参农们摆起了小摊儿,堆成小山的人参卖到了萝卜价。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万良人欲哭无泪。怎么办?
当时的镇政府班子有思路:建交易市场,统一规范管理,逐渐形成集散地,让市场稳定有序。
思路是好,干起来不容易。
同周边乡镇相比,万良镇的人参栽培历史、面积规模以及地理位置,近不如附近乡镇,远不如其它县城。
但万良人思来想去,别无出路,只有横下心去干。
1992年,万良人参交易市场启动,虽是雏形,但有统一管理的交易场所,市场相对稳定有序了,参农心里有了谱儿。
此后,几届班子一以贯之,投放890万元、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的人参市场,日臻完善。到现在,万良的人参市场吸引了省内各地和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客商,人参制品销到了美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转型升级:
从“小捅咕”到“一条龙”
一位是衣着朴实、沉默寡言,一位是发型新潮、滔滔不绝——聚兴源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贵德与他的女婿孙凯,一老一少,差别鲜明。
鲜明差别的背后,折射出万良人参产业的蝶变。
王贵德,年过半百。用他的话说,他的人参买卖,是从“小捅咕”开始,“买进,再卖出,挣个差价”。
虽是“小捅咕”,但王贵德头脑灵活,万良人参产业的脉动,他拿捏得准准的。
随着交易市场的崛起,商贸活动产生强力牵动,万良镇党委、镇政府顺势而为,穿针引线、铺路搭桥,人参产业逐步从个体种植、散买零卖,向企业化、规模化过渡。
王贵德也动起了办企业的心思。2012年,他的公司成立,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人参、西洋参、红参等土特产品于一体。
“小捅咕”完成了大跳跃。现在的聚兴源已获“吉林省著名企业”“国家质量检测标准3A级企业”等称号,拥有人参、西洋参种植基地35000平方米,投资兴建了大容量专业冷库。
“年轻人脑子活,学东西快,以后还得靠他们。”王贵德指着孙凯说。
“种植技术一定要先进,原料一定要质量过硬,设备一定要精良,管理体系一定要完善,人才队伍一定要专业。”5个“一定”脱口而出,孙凯道出自己的“生意经”。
政府推动,“能人”带动,万良人参变了样。
以前是简单买卖,零星加工,现在是种植、科研、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上规模、有注册商标的企业有9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
“市场引领形成‘一条龙’经营体系,反过来,‘一条龙’也刺激市场更加繁荣,整个产业就进入了良性循环。”李斌说。
2019年,在万良长白山人参交易市场,水参交易总量约8000万斤,交易高峰段日销量均在200万斤以上,最大交易量可达300万斤,市场出入口往来人员高峰值达6.7万人次,人参干品交易量约1万吨,市场年交易总额可达78亿元。
小小万良镇的人参市场,对全国形成辐射。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也以其后续发展潜力大、货源充足、交易量大、集散能力强等优势,先后被农业部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被商务部评为“双百企业”。
马晓彤是万良人参的新生力量代表。作为90后青年党员,她在2016年从深圳返乡创业,创立吉林省叁材参业有限责任公司,在万良人参产业电商交易方面发挥了带头作用。
“上午9点之前,我们就已经卖出了3000单!”见到马晓彤时,她兴奋地跟记者说:“自从直播和电商行业兴起以后,每天整个小镇平均能够达到上万单。”
这两年,万良镇电子商务从业人员1000余人,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万才村、万福村、仁义村被评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万良镇被评为“省级电商示范镇”,入选“淘宝镇”,实现吉林省“淘宝镇”零突破。
致富发家:
小屯村走向小康之路
取道万良镇西路,行约3公里左右,就到了小屯村。
宽敞的庭院,一栋两层小楼,一楼是家居,二楼是加工车间。这里是村书记王金山的家,也是他的人参加工厂。
站在门口举目四望,只见村里如王金山家一般的庭院楼房,不在少数。
“俺们村,人参种植历史65年,现在全村种植户100多家,加工户约50家……”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53岁的王金山语速平缓,话似随意,但听起来令人心跳加速。
“年人参加工量超过30万斤的有7家。”
“村民平均年收入3万到5万多。”
“千万家产的,在我们村能有个10户左右,三四百万家产的,能有个三四十户。”
“俺们村应该是小康有余,以后得想办法打品牌、搞特色,把我们的产业越做越大。”
王金山的心愿,也是小屯村百姓们的心愿。
在村民王玉霞家里,她正在通过抖音直播售货。她告诉记者,原来靠种地维持生活,自从村里办起了人参种植加工合作社,就跟着一起干,现在生活富裕了,只想着把人参生意越做越大。
别看王金山看起来是典型的农民,村里的文化建设搞得也一点不含糊。他说:“小康不是有钱就行,得让大家幸福地生活。”
2000多平方米的文化大院,环境优美,一处长廊的尽头是凉亭,几位老人在里面悠闲端坐。大院里图书杂志、健身器材、电教设务一应俱全。
“村里的老老少少傍晚时都来这坐一坐,还有跳舞打球的,我们这些泥腿子也学会了享受生活。”樊世和老人乐呵呵地说。
地精之草,长白之宝,带来了万民之富,万良镇人参产业的推进步伐更加稳健。
——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经营产业化、监管规范化为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升级改造,实施市场准入制度,提升人参市场的综合服务功能。
——以“数字抚松”首个建设点为依托,通过AI、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将人参市场即时情况信息化,实时发布市场周边情况以及市场内部情况,有效提升了市场服务水平和应急处理速度。
——2018年,万良镇被评为“农业产业强镇”,2019年,万良镇创建成为“第三批省级人参现代产业园”。
一条人参特色产业的转型路,铺就了万良人越走越宽阔的小康之路。
来源:吉林日报 记者:张育新 赵广欣 王春宝 石雷 刘阳
来源:白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