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楼8层的女同事 | 受访:罗玉璋 新东方苏州学校
鸣谢:新东方乌鲁木齐学校、可爱的男同事玉玑子老师
8月9日,坐标:新疆乌鲁木齐。
在骑行9500余公里后,罗玉璋终于穿越了苏、皖、赣、鄂、湘、黔、渝、川、藏、等9个省份,抵达新疆。160多天的风雨日晒映射在他黝黑的皮肤上,和身上穿的优能中学文化衫相得益彰。
我问:为了环华骑行而放弃其他值得吗?
他笑着答:做想做之事,成想成之人,难道不是新东方一直弘扬的吗?
01
厚重的活着
5月7日,第68天,海子山,海拔4658m,川藏线四川界最后一座山
1988年,罗玉璋出生在山东临沂的农村。和其他的山东农村父母一样,罗玉璋的父母虽然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但依然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家中条件不好,但也一直全力支持罗玉璋上学读书。
在这样的家庭中,罗玉璋自然而然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小孩,从不会做出让父母担心的举动,也没有多余的兴趣爱好,唯一热爱的就是学习。顺遂的成长轨迹划过小学、初中、高中,直到上大学、成为研究生,成为了家里的骄傲。
在南京读研究生的他,机缘巧合之下进行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场骑行,环太湖,途经苏州等地(也是这一次骑行让罗老师决心毕业后来苏州工作),而这一次的骑行,成为了30年来第一个除“学习”之外的热爱。他说:
“我骑行其实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就是单纯的喜欢那种让身体艰苦的感觉,每一次用力蹬下脚踏板,每一次离终点更近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在真正的、厚重的活着,相比之下,仿佛之前30年还算顺遂的人生薄如轻纸。我喜欢这种厚重的感觉。”
02
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明天将发生什么
7月4号,第126天,昆仑山脉麻扎达坂,海拔4969m
在第一次骑行之后,罗玉璋萌生了环华骑行的想法,不过母亲一直担心他的安全,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也不再提起这件事,只是一直持续的进行着一些短期的骑行。每一次的骑行回家后,他都会把旅程路上有意思的事情分享给母亲。
“她去过最远的地方也就是苏北了,不过这个苏北和我们也没隔多远,所以每次骑行回来给她说我一路上的经历时,她总是一脸期待。她最常说的就是,‘等你工作了有钱了,回头带我也出去转转’。”
只不过,当罗老师工作逐渐走向正轨时,母亲却病倒了。
“每次她那么说的时候,我都想着啥时候有机会我一定要带她去看看,感受一下,然后去年,她就突然间走了。
很多事情不能等,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我考虑这考虑那,却永远无法考虑到明天会发生什么。这件事对我影响真的很大,以前一直纠结各种事情,生活上的、工作上的、金钱上的、名利上的,总觉真的去环华骑行回来后想要再次融入正常生活会很有难度,但发生这件事后,我觉得我不能继续这样,不能一拖再拖,该出发就应该出发。”
03
这很新东方
决定出发的罗老师算好了环华骑行需要的时间:一年零两个月。
“去年十一过后,我抱着离职的心情给我们老大(新东方苏州学校校长张戈老师)发了一条微信说我准备环华骑行。然后他回了我个:好的没问题。他的回复让我觉得有点懵,是‘好的,你去骑行吧‘,还是‘好的,你可以走了‘,我完全不明白,直到后来有个老师给我发消息说老大和他们谈话过程中提起了我,说你看罗玉璋,就很像我们新东方的老师,新东方的老师就应该是这样,想追求什么就去追求什么,像他这样的行为我们一定要支持,不就一年俩月么?给他办个停薪留职不就行了!
我还蛮惊讶的,因为我已经做好被辞退的准备了。后来,在我出发之前,他就问我啥时候出发,就一定要一起吃个饭,以表支持,吃饭当时就直接给我发了个五位数的红包。“
04
世界太精彩,而我太无知
7月22日,第144天,远处是慕士塔格峰
今年罗老师正好三十岁,但他却调侃自己因为这趟骑行才在而立之年发现了自己的无知。
“这一路走来,遇见了很多有趣的人,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各地的文化、传统、居民、建筑风格、方言、信仰等等,都是以前没有接触,也没有机会接触的东西。”
大部分的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互联网的出现以及各种各样图书的加持,让爆炸的讯息灌入脑中,这很容易让我们自信的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了解,但世界真的太大,千千万万的事物都那么有趣,而我们所了解的那点皮毛在相较之下显得那么肤浅。
塔克拉玛干沙漠
“世界实在太大、实在太精彩,那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根本没办法在书本中学习到。所以这一路上,我很大的一个感受就是:自己真的好无知。现在每到一个地方就开始恶补那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地理等等,然后一边恶补一边感叹,当年怎么没有多看看多学学?”
高晓松曾经在奇葩大会上另类地解读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说:古代交通不发达,行万里路花费的成本高,而当时的书籍十分珍贵,于是,读万卷书好过行万里路;可当代,人们的出行成本低,对于亲眼看到和经历的事情会有更深的认知,这样认知世界比读万卷书反而更快。
“行万里路这件事,能‘行’则‘行’。这一路上遇到了从法国骑行过来的夫妻,也遇到了从新加坡专门飞来中国骑行的一家三口,所以这一次环华骑行肯定不是我的终点,而是起点。或许未来还会有第二次环华骑行,甚至,环世界?(笑)”
05
我自己的冈仁波齐
7月4号,第126天,昆仑山脉麻扎达坂,海拔4969m
《冈仁波齐》上映时,俞敏洪老师要求全体员工都要去看这个电影。
电影说的是一支十一人的队伍带着各自的故事,怀揣着各自的希望,踏上了前往神山冈仁波齐的朝圣之路。历时一年,2000多公里。
有人写下影评:信仰赋予一个人最重要的意义,大概就是仅凭自己的内心,就足以震慑住自然给予的考验,足以定义幸福之所在。
“我今年3月1日出发,到现在5个月的时间,期间感触最深的应该是在冈仁波齐的那一次转山。那天天没亮我就出发了,一路上除了我以外都是藏族同胞。我只是单纯的用徒步的方式在行进,但他们的传统朝拜方式是磕长头,所以他们其实比我累更多。
转山路上海拔最高的垭口有5600米,但是路过那里的时候刚好是中午,雪融化了,一路上都是雪水。但他们根本就不会停下来走过去或是怎样,依然是磕着长头就这么蹚了过去。刚好我走过去的时候他们已经磕过那段雪水了,衣服裤子全是湿的,但他们根本没有在意,依然磕着长头,特别虔诚的前进。”
西藏
“我觉得,对他们来说,转山是宗教信仰,于我而言,骑行看世界就是我自己生活的信仰。就好像,中国这片土地,这片河山,就是我心中的神山,我心中的冈仁波齐。
或许以后我成家有了小孩,也还会和家人一起骑行,这样,到我老了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没白活。等到儿孙满堂时,还能跟孙子孙女吹吹牛:
欸,爷爷我,曾经骑自行车到过这里。”
一开始听说罗老师环华骑行时,我深深的羡慕着,我以为他是和我一样的旅行爱好者,所以,在前往新疆乌鲁木齐的飞机上,我酝酿了一堆想和“同类人”好好聊聊的话题,然而,和罗老师见的第一面我就发现,他不是同类人,他的环华骑行不是旅行,而是一部他自己的《冈仁波齐》。
——北楼8层女同事的小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