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缅甸首都为何从沿海迁到内陆的内比都?

缅甸首都

中南半岛西部的缅甸,面积广阔,近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位居东南亚第二;而5500余万的人口,则凸显人力资源的丰富,在该区域内也是鲜有国家可及。

而它的首都内比都,是一个只有不到20年历史的都城。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是它的地理特征;人口稀少、发展缓慢,是它的社会现状。

▲内比都的地理位置,大体居于全国中心的位置,全域人口不足百万

缅甸政府迁都的决定,是在2005年做出的。原首都仰光,是全缅最大的城市,人口将近800万。它拥有极强的先天地理优势:位于三角洲入海口,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条件优越;同时又恰好处在亚洲前往中东地区航线上。

而除了这些,仰光的历史也同样悠久:无论是殖民地时期,还是缅甸后来独立建国时期,仰光都被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进行建设。由此看来,仰光作为原首都,无论是在政治还是经济层面,都有着极为强大的号召力。

▲天然临海、基础较好,仰光有着作为首都先天的优势

可就是这样,缅甸政府还是做出了将首都迁移至内比都的决定。这个国家,虽然有着不少的人口,但大多聚集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相当地低。

在成为首都之前,内比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未经开化的城市。因此在当时,缅甸国内主要存在着两种声音:一是反对,不赞成政治中心向落后地区行进;二是认可,考虑到政策的倾斜,可以使得内比都及周边一带内陆地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内比都总统府内景

仰光相较于内比都,拥有作为首都更显著的优势,为何缅甸政府选择果断弃守?搬到新都,究竟体现了领导层什么样更深层的思考?内比都作为新首都,发展的成效又是几何,是否达到政府最先期盼的那样呢?

一、仰光:见证国家的起飞和折翼

长期以来,缅甸地区都处于各个部落分裂的状态。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是在公元11世纪。1044年,阿奴律陀国王将松散的各个部落进行兼并,建立了缅甸第一个政教合一的王朝——蒲甘王朝。

缅甸地区生存着很多不同的民族,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壮大着割据势力。而以缅族人为首的蒲甘王朝的建立,则促进了这片地区民族的融合。各族民众从敌视开始试着去接受对方,这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利好。

▲蒲甘王朝以上座部佛教作为国教,这是一个在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都有广泛影响的佛教派系,历史悠久

和其他大多数亚洲国家一样,缅甸地区也经历了长久的封建社会时期。从最早的蒲甘王朝,再到后来东吁王朝、贡榜王朝等。这期间,既有过部落间大一统的局面,也有曾陷入到被元王朝实际掌权的尴尬境地。缅甸的集权时代,整个跨越了一千余年。

▲蒲甘王朝都城蒲甘所在地,远居内陆,这也被认为是早期该国的文明起源地

虽然各方割据势力给缅甸曾带来过无尽的动荡和灾难,但归根结底主权都牢牢掌握在缅甸人自己手中。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则是将一大批包括缅甸地区在内的弱国彻底推向沦陷的深渊。

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英国以及法国等殖民大国相继崛起。他们在世界“横走”,将一片又一片的地区纳入自己麾下。殖民帝国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地理大发现时期部分航线图

从1757年开始,英国逐渐将印度占领,在当地建立殖民霸权。而邻近的中南半岛,之后也不幸成为英国人眼里的香饽饽。

1824年,英国向缅甸地区入侵,发动了长达两年的第一次英缅战争。毫无疑问,具有绝对优势的英国拿下了战争的胜利;紧接着,为了彻底实现对该地区的征服,英国又接着发动了第二及第三次英缅战争。至1887年,全境已经被英国人所占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英属缅甸的名号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英属缅甸的旗帜

英国人的到来,剥夺了缅甸人当家作主的权力,使他们被迫成为资本积累的奴隶;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殖民地的形成,也让缅甸更好地从封建社会中过渡出来,加入到全球贸易的流动中去……这些相对而言积极的改观,促进了缅甸的现代化进程。

再来关注仰光。在殖民者到来之前,缅甸的中心基本远离沿海,分布在内陆或沿河三角洲地区;而这个城市,只是缅甸境内一个普通得再不过的地方。英国人深植缅甸之后,发现了仰光绝佳的航线位置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缅甸的都城在这个时候,便从穆尔曼(今毛淡棉)果断迁移至仰光。

▲毛淡棉位于大河交汇处的三角洲附近,且临海。它能够成为都城,也脱离不了“水”的助攻

除了肥沃的三角洲地形条件,能够建设良港的潜质、处于中东航线要塞等,也是英国统治者喜欢仰光的一个重要因素。相比于内陆相对崎岖的山地条件,仰光作为经济、政治中心,能够更好地为英国牟取更多的利益,以及巩固整个国家的稳定局面。

▲从英属缅甸时期至今的缅甸首都所在地情况

铁轨公路、医院学校、行政办公驻地等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在仰光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仰光在英国殖民者的管理之下,走上了朝着大都市目标前进的成长道路。

▲仰光总医院,是全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型医院,创立于仰光被开发的早期

从20世纪初开始,先进的管理制度,加上缅甸先天优越的气候条件,让他们很快便成为了东南亚一颗冉冉发光的新星。30年代至60年代,是缅甸经济成就的黄金时期:GDP是同期中国的两倍;新加坡在立国之初甚至提出要重点学习缅甸的发展经验……那时候的缅甸,是周边国家争相学习和模仿的标杆。

而在当时的城市建设中,仰光一直是中央政府资金最青睐的地区。教育、医疗、基建等方面的发展,使得仰光为缅甸其他区域的进步,起到了一个范本作用。

▲产业结构合理、人力资源充足,“缅甸奇迹”的出现不无道理

二战之后,民族解放运动浪潮在亚非拉地区兴起。1948年,在经过多方的协议和谈判之后,缅甸联邦共和国正式成立了,这标志着英国在当地数十年的殖民统治最终画上了句号。而独立之后首都的选址,也毫无疑问的定在了仰光。

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仰光向周边郊区扩展,打造自己的卫星城。我们后来所说的仰光不仅仅包括原来的旧仰光,还涵盖了整个仰光大区近600平方公里的面积。

可是,首都再怎么发展,也始终无法脱离国家创设的安定和谐环境。1962年3月,缅甸三军总参谋长奈温发动军事政变,宣布缅甸国防军接管政权。他的上台,实际上就是独裁政权在缅甸的建立。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奈温始终作为国家领导人总揽大局,原先的民主选举制度名存实亡。

▲缅甸“8888”全国性的民众自发抗议活动,针对的对象便是奈温建立的独裁军政府

军政府时期,为了防止内部敌对力量与外敌的勾结,相关部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原本开放的贸易活动。相对而言,这维护了奈温阵营在缅甸的统治;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将缅甸经济的外向性紧紧锁死,经济迅速出现了大幅滑坡。

而进入八十年代以后,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路径向中国大陆及东南亚等地区偏移。糟糕的国内环境,让原本还颇具竞争力的缅甸不再得到制造业大厂的青睐。就这样,缅甸错过了一个极佳的崛起机会,甚至还陷入持续衰退的泥潭。

▲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图

而除了经济陷入瓶颈,缅甸长期以来割裂的地方武装,也是他们十分困扰的方面。加上军政府强制性的治理手段,更是加剧了这种矛盾的深化。首都在沿海,割据势力远居内陆,对政府治理而言,是相当不利的。地方武装已经成为了威胁缅甸社会和谐的最大敌人。

二、地方武装,雪上加霜

缅甸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大小小的民族多达135个之多,其中缅族是第一大民族。在封建王朝时期,各民族及部落为了争权夺利,曾爆发过不少的暴力冲突。他们也构成了后来地方武装力量的生力军。

▲缅甸主要种族人口比例。种族多元化的状况,对国家凝聚力的形成是不小的挑战

缅甸民族间的敌视情绪浓烈,尤其以少数民族对缅族的怨念最为显著。缅族长期以来作为国家的主要统治集团,生活在沿海地区;而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僻远的山地,经济社会条件极其恶劣。这是两方对立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英国殖民时期,地方总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分而治之”的方法,即从当地少数民族中进行军人的选拔,并服务于当地。这个方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仇视情绪,但也为后来区域力量分化越来越严重,埋下了隐患。

▲缅甸各武装力量的分布情况

民族问题的有效解决,将相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反之,则是对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一种极大破坏。二战期间,为了实现缅甸走向国家独立,有着“缅甸联邦之父”的昂山将军,选择与日军合作,以摆脱英国人的操纵。但克钦族、克伦族等主要族群并不是这么想的,他们依旧效忠于英国的管理之下。就这样,分化和矛盾开始产生,甚至双方还爆发过不小的冲突。

无论是最初的昂山将军,还是后来的奈温,缅甸的当政者一直都没有将民族关系处理得很好。各个民族间都有着不同的政见,当权者时常也做不到一碗水端平的标准,任人唯亲等破坏民族团结的事例发生不少。

▲缅甸境内目前仍然活跃的部分地方民族武装。他们崇尚自我管理的理念,更有甚者宣称建立了独立于缅甸联邦的自治政权,与中央政府势不两立

地方武装的建立,就必然少不了和政府军队的流血冲突。数十年来,民族力量和中央势力时不时便擦枪走火,伤亡惨重。长期的国内冲突,让本来就羸弱的经济难以振兴,更对缅甸普通百姓造成了无法衡量的伤害。

▲为应对地方性的骚乱活动,政府军进行大规模集结

缅甸的政治及军事力量,大多分布于沿海要塞地带;而地方武装的严峻挑战,则在内陆地区不断蔓延。这样的境况,实在是一种鞭长莫及的难捱。

后二战时期尤其是六十年代之后,缅甸在遭遇经济滑坡的同时,民族问题也显得越来越尖锐。该如何解决经济魔怔和内乱困局?百般斟酌之下,迁都的蓝图逐渐浮出了水面。

▲内战动乱始终是缅甸逃避不开的社会问题。以1995年为例,图中黄色部分为该年涉及到冲突的地区

三、内比都:憧憬,却沦为“鬼城”

从富饶到停滞甚至是倒退,缅甸的堕落,让人始料不及;而为了遏制住这个颓势,缅甸军政府的当断则断,也是让人意想不到。2005年11月,他们正式对外宣布,将国防、外交、内政、能源、农业、卫生等数十个政府部门,迁移到中部的彬马那,并更名为内比都,作为缅甸新的首都。

▲服务新都所建成的联盟议会

在成为首都之前,内比都只是一个落后且破败的中部城镇。面积广大、人口密度极小,是它最为显著的两大特征;而这也被缅甸政府视为能够重新“造血”的必备条件。事实真的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吗?

为了安抚从大城市中远道而来的公职人员们,缅甸政府首先为他们修筑了精美的公务员住房;着眼于百年大计的标杆作用,内比都的每条道路都被修筑得十分宽敞;接连承办东南亚运动会以及东盟峰会,提高首都的国际知名度……

▲内比都公路的宽度,让人咂舌,实在是有铺张浪费、面子工程等负面嫌疑

虽然缅甸为新首都的建设,费劲了心思。但最后达到的效果,似乎并没有如他们预期中的那样。

十多年过去了,内比都的公共交通、通信服务、社区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留存巨大的空缺;产业结构也极其单调,经济缺乏向上的活力;面积号称是仰光的九倍,人口却不足百万;各国使馆仍驻守在仰光,对内比都完全不感兴趣……这样的新首都相比于仰光,实在是缺乏吸引力。

▲内比都主要街道航拍图,现代化的影子几乎不见。久而久之,它也被人们戏称为“鬼城”

对于缅甸政府为何要选择内比都作为新首都,各种说法可谓是层出不穷。首先是内比都位于缅甸心腹的位置,这对于分散于全国各地的地方武装都能够凸显一种制衡的作用。

其次,内比都所处的缅甸内陆地区,经济实力一直无法和仰光所代表的沿海地区所比拟。将首都定在这里,希望内比都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新首都的迁移,好像并没有达到它的经济意义。缅甸在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表现中依然不尽人意,人均GDP更是惨遭垫底

迁都是一个耗时、耗力以及耗资的庞大工程,需要国家强大的综合实力做支撑。但缅甸几十年来的经济滑坡和社会动荡,使得新首都越来越像是“半成品”。当初这个让人期待满满的决定,现在看来不免让人觉得草率,甚至是有点变形和走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