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NC刊出发酵配方奶粉RCT,结果不俗


6 月 4 日的《热心肠日报》,我们解读了 9 篇文献,分别关注: 菌群-药物互作,化疗应答,婴儿菌群,奶粉,非洲人,寄生虫,HIV,TMAO,中风。

Nature子刊:益生菌发酵配方奶或能促进婴儿的免疫、菌群及代谢组成熟

Nature Communications——[11.878]

① 78名健康足月儿(顺产和剖腹产各一半)均分为3组,分别进行母乳、标准配方奶(S)、副干酪乳杆菌CBA L74发酵配方奶(F)喂养,从出生后第7天开始,随访约3个月;② 干预期间,摄入配方F与配方S的婴儿生长情况相似,且婴儿对两种配方均耐受良好;③ 相比于配方S,摄入配方F可显著增加婴儿3月龄时的粪便sIgA水平至与母乳喂养婴儿相似,并可降低粪便菌群多样性;④ 粪便代谢组能区分不同喂养方案和分娩方式的婴儿,一些代谢物与特定菌属相关。

【主编评语】

母乳是婴儿最好的营养品,但当母乳不足时,婴儿配方奶粉是一种有效的替代品。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RCT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标准婴儿配方奶粉,摄入副干酪乳杆菌CBA L74发酵配方的婴儿的生长情况及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相似,并可显著增加婴儿粪便中的sIgA水平,降低粪便菌群的多样性。另外,利用代谢组学分析可显著区分婴儿的喂食情况及出生方式。该研究结果提示,益生菌发酵配方支持婴儿生长,具有良好耐受性,并可促进免疫系统、菌群及代谢组的发育成熟。(@szx)

【原文信息】

Analysis of immune, microbiota and metabolome maturation in infants in a clinical trial of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CBA L74-fermented formula

2020-06-01, doi: 10.1038/s41467-020-16582-1

婴儿断奶前后的菌群发育

Gut Microbes——[7.823]

① 纳入157对来自印尼的母亲与后代儿童,收集后代出生后至4岁时的粪便菌群,并收集母亲的粪便、阴道及母乳菌群,同时分析后代粪水中的细胞因子及胆汁酸水平;② 后代断奶前的粪便菌群中主要为拟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在母亲的各样本菌群中丰度较低;③ 断奶后,后代的粪便菌群中以普氏菌属为主,双歧杆菌属减少,与母亲的粪便菌群更加相似;④ 断奶后,后代粪水中与免疫细胞增殖与成熟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初级胆汁酸减少,次级胆汁酸增加。

【主编评语】

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招募了157对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母亲与后代儿童,对后代儿童断奶前后的粪便菌群进行分析,发现断奶前,后代儿童的菌群与母亲有显著差异,断奶后则逐渐与母亲菌群相似。另外,断奶后,后代儿童的细胞因子水平及胆汁酸组成也发生了显著改变。(@szx)

【原文信息】

Indonesian children fecal microbiome from birth until weaning was different from microbiomes of their mothers

2020-05-26, doi: 10.1080/19490976.2020.1761240

种族因素影响婴儿肠道菌群的早期发育

Gut Microbes——[7.823]

① 纳入同样生活于新加坡的106名不同种族的婴儿(分别为中国人、马来人及印度人),分析出生后前2年的肠道菌群发育情况;② 生产方式、母乳状态及种族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发育的主要因素,生产方式和母乳状态对菌群的影响分别持续到6月龄及3月龄;③ 出生后3个月,种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开始突显,这种影响发生在婴儿开始摄入辅食之前,并在印度及中国婴儿中持续到12月龄;④ 在校正生产方式及母乳状态后,种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仍显著。

【主编评语】

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纵向出生队列研究结果,对100多名同样生活在新加坡但来自不同种族的婴儿的肠道菌群发育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种族因素是显著影响婴儿肠道菌群组成的独立因素之一,种族对菌群的影响在婴儿出生3个月后即显现,且发生在婴儿引入辅食之前。(@szx)

【原文信息】

Ethnic diversity in infant gut microbiota is apparent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lementary diets

2020-05-26, doi: 10.1080/19490976.2020.1756150

菌群-药物互作可影响疗效(综述)

Gut——[17.943]

① 常用的非抗生素药与肠道菌群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相互作用;② 质子泵抑制剂、二甲双胍等常用药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③ 质子泵抑制剂诱导的肠道菌群改变会导致定殖抗性降低和肠感染(包括艰难梭菌感染);④ 肠道菌群组成与抗肿瘤反应及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的临床疗效有关;⑤ 肠道菌群可通过酶转化药物结构、改变药物生物利用度、生物活性或毒性提高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⑥ 了解肠道菌群和常用药物的互作关系,有利于改善菌群优化治疗。

【主编评语】

肠道微生物与常用非抗生素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和双向的。Gut近期发表综述,探讨了肠道菌群与药物之间的双向作用,描述了常用非抗生素药物引起的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潜在的临床后果,并总结了微生物群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值得阅读。(@迟卉)

【原文信息】

Interaction between drugs and the gut microbiome

2020-05-14, doi: 10.1136/gutjnl-2019-320204

Nature子刊:饮食-微生物互作改变宿主的化疗反应

Nature Communications——[11.878]

① 5-氟代2′脱氧尿苷(FUdR)对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的毒性来自于大肠杆菌(E. coli)对5-氟尿苷5'单磷酸盐(FUMP)的合成,而非dTMP消耗;② 胸腺嘧啶可增加E. coli介导的FUdR向FUMP的转换,导致与线粒体RNA和DNA消耗相关的宿主死亡;③ 丝氨酸可增加FUdR毒性的同时不增加FUMP 水平,该过程依赖E. coli对叶酸的代谢;④ 饮食来源的丝氨酸降低E. coli水平,增加C. elegans的dTMP库,减少宿主核苷酸供给,自噬促进这种情况下的宿主生存。

【主编评语】

肠道微生物群可代谢药物,并改变药物的功效和毒性。饮食可以改变药物、微生物群和宿主的新陈代谢。然而,饮食引起的微生物群的代谢变化是否能改变宿主的药物反应还尚未可知。最新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发现饮食来源的胸腺嘧啶和丝氨酸可通过不同机制增强5-氟代2′脱氧尿苷(FUdR)对秀丽隐杆线虫(C. elegans)的毒性,但其机制并不相同。该研究表明,饮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改变宿主对药物的反应,但不改变药物或宿主。(@楂小夭)

【原文信息】

Dietary serine-microbiota interaction enhances chemotherapeutic toxicity without altering drug conversion

2020-05-22, doi: 10.1038/s41467-020-16220-w

生活方式与肠道寄生虫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Genome Biology——[14.028]

① 分析575名喀麦隆人(包括牧民、农牧民、狩猎采集者)的肠道菌群、病原体负荷及免疫指标,并与美国城市居民进行对比;② 不同种群之间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肠道菌群与生存策略及所处国家相关;③ 除此之外,与喀麦隆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关联最密切的是肠道寄生虫的存在与否;④ 狩猎采集者的肠道寄生虫比例更高,肠道寄生虫与肠道菌群多样性呈正相关;⑤ 4种土壤传播的寄生虫(ANTS)通常共同存在,ANTS定殖与Th1、Th2及促炎因子升高相关。

【主编评语】

非洲人的基因组、表型及文化多样性为研究宿主-菌群共进化及其对适应性表型的影响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Genome 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分析对比不同种群及不同生活方式的喀麦隆人的肠道菌群、肠道寄生虫及免疫指标,发现生活方式及肠道寄生虫的存在显著影响了菌群的组成与多样性,并对宿主免疫应答产生显著影响。(@szx)

【原文信息】

Lifestyle and the presence of helminths is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in Cameroonians

2020-05-25, doi: 10.1186/s13059-020-02020-4

Nature子刊:HIV相关的肠道失调与性行为无关

Nature Communications——[11.878]

① 纳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患者(PWH)和HIV血清阴性对照共160例;② 相比于HIV血清阴性患者,PWH组无论性别和性行为,其肠道菌群均存在显著差异,包括γ-变形菌富集、毛螺菌科和瘤胃菌科的缺失以及α多样性降低;③ 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性(MSM)具有不同的菌群特征,普雷沃氏菌富集和α多样性增加,且性行为与菌群的关联性不分性别;④ HIV相关菌群特征与炎症标志物如suPAR、最低CD4计数及年龄相关性非传染性共病的患病率具有相关性。

【主编评语】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V疾病时,肠道粘膜完整性的丧失和肠道微生物异常是导致慢性炎症和发病率、死亡率增加的可能机制。近期发现性行为是导致肠道菌群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可能会混淆之前对HIV感染者肠道菌群变化的观察结果。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研究,分析160例HIV患者(PWH)和HIV血清阴性对照的肠道菌群,发现PWH组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但与性别和性行为无关,且HIV相关菌群特征和炎症标志物及非传染性疾病具有相关性。(@爱的抉择)

【原文信息】

HIV-associated gut dysbiosis is independent of sexual practice and correlates with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020-05-15, doi: 10.1038/s41467-020-16222-8

氧化三甲胺与炎症的关联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6.704]

① 纳入16项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并对其中8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探究氧化三甲胺(TMAO)与炎症之间的关联;② 相比于TMAO水平最低的受试者,TMAO水平最高的受试者的C反应蛋白(CRP)浓度增加0.27mg/L;③ TMAO与CRP呈显著正相关,但不同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较高,异质性的主要来源为:地点、CRP样本来源、疾病状况、男性百分比、糖尿病和吸烟的比例;④ 剂量效应的荟萃分析显示,TMAO浓度增加和CRP浓度增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

【主编评语】

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氧化三甲胺是心血管事件及糖尿病的潜在风险因素,但其与炎症的关联尚未明确。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8项研究(共涉及13783名受试者)的数据进行总结后发现,氧化三甲胺的水平与C反应蛋白浓度呈显著正相关。(@szx)

【原文信息】

Novel fin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 trimethylamine N-oxide and inflammation: results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2020-05-28, doi: 10.1080/10408398.2020.1770199

特定菌群特征可能在中风中起到保护作用

Stroke——[6.046]

① 混合抗生素预处理后诱导小鼠中风;② 长期(而非短期)抗生素预处理可显著降低小鼠的急性期梗死体积,重新定殖野生型小鼠的菌群后可抑制抗生素预处理的保护作用;③ 万古霉素或氨苄青霉素(而非新霉素)单独处理可使小鼠具有独特的肠道菌群特征,并可诱导急性及长期的中风保护作用;④ 抗生素诱导的中风保护作用与特定的菌群种群相关,拟杆菌属S24.7及芳香代谢酶通路与梗死体积相关,而短链脂肪酸及色氨酸代谢通路与脑组织损失相关。

【主编评语】

来自Strok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诱导中风小鼠模型中,使用抗生素预处理可显著降低梗死体积,而抗生素诱导的急性及长期中风保护作用与其诱导产生的特定肠道菌群特征相关。(@szx)

【原文信息】

Distinct Commensal Bacterial Signature in the Gut Is Associated With Acute and Long-Term Protection From Ischemic Stroke

2020-05-14, doi: 10.1161/STROKEAHA.120.029262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szx,Dr.Smile?,楂小夭,爱的抉择,楸楸?,Johnson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6-03 | 肠脑轴热度不减,国内外9篇论文话突破

06-02 | 新冠病毒如何活跃于胃肠道?4项研究探索感染机制

06-01 | 5月,最值得看的30篇菌群与肠道健康文献!

05-31 | 益生元之外:植物/杂粮的其他成分如何发挥有益作用?

05-30 | 迈向临床:9项粪菌移植和益生菌重要研究进展

05-29 | Science封面重磅:全面揭示肿瘤里的细菌

05-28 | 睡眠如何影响消化健康?《柳叶刀》子刊综述最新进展

05-27 | 樊赛军团队再突破,菌群代谢产物缓解放射毒性

05-26|菌群-免疫互作”进展如何?4篇综述详尽阐述

05-25 | “食疗”真能抗癌?24分Cell子刊实力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