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海域勿里洞岛(Belitung Island)的渔民,平日除了打渔,更多的时间是潜入海底采集海参。
在古代,人们没有深海潜水装置,到海底采参,只能通过尽可能长的憋气时间以潜入更深的海水层。
有些渔民,为了避免深海水压所带来的痛苦,会主动刺穿耳膜,以增加对水压的耐受力。
这样说来,从事海底采参的渔民生活还是很艰辛的。
1998年秋天的某天,风和日丽,似乎和平时没什么不同。
但历史却这一天作下一个脚注,因为,有一个奇迹在这一天发生了。
有一个渔民,一口气潜入到了16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个不一样的东西:浑身长满了海藻和珊瑚的陶罐。
该渔民把陶罐打捞了上来,第一时间报告给了一个名叫沃特法的德国人。
这个沃特法是个文物投机商,他先前只是德国一家水泥厂的老板,无意中听厂里印尼工人说,婆罗洲和苏门答腊之间的岛屿水域沉没有许多古代珍宝,时有采参渔民从海中捞获。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
沃特法是个出了名的实干家,心宽,路子野,敢想敢干。
当然,主要是重利的诱惑,中学课本不是有这样一段著名名言吗?“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自古商人轻离别。
1996年,沃特法关闭了水泥厂,筹备足资金,带着潜水装备与印尼工人意气风发地来到了传说沉有宝藏的水域,安营扎寨,徐徐展开他的捕捞计划。
印尼工人诚不欺沃特法也!
1997年,沃特法通过发动当地渔民,很快就捕捞到了一艘中国明代鹰潭号沉船(音译);1998年夏天又发现了马热尼号沉船(音译)。
没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月,这不?又有新发现!
沃特法看着渔民呈上来的浑身长满了海藻和珊瑚的陶罐,带着捕捞队,浩浩荡荡地开赴现场。
这次,发达了!
他们在勿里洞岛外海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沉船,船里盛装有数不清的珍贵瓷器和金银制品,全都完好无损。
沃特法乐不可支。
由于沉船是在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的,所以,沃特法把该船命名为 “BatuHitam”,中文意译为“黑石”号。
沃特法组织大批人力对“黑石号”进行打捞,从1998年9月开始,到1999年6月方始完成。
参与打捞工作的华人陈玉秀介绍,黑石号船体保存完整,沉船底部破损的大洞推测为触礁所致,沉没地,海床结构为粘土而非岩石,满载的船只激起海底粘土并被掩埋形成保护层,船上运载的大部分陶瓷储存在广东烧造的大堆中,大堆中多装运长沙窑瓷器和铅条、香料。
也就是说,这艘“黑石号”是一艘中国商船,船上的器物全是中国制造。
陈玉秀说船上瓷器是长沙窑所制,依据非常明显,因为那些瓷碗上写有“湖南道草市石诸孟子有明樊家记”字样。
而且,其中一个瓷碗上还明确写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的印记。
“宝历”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敬宗李湛的年号,宝历二年,即是公元826年。
可见,这艘沉船的年代为9世纪上半叶。
考古学家说,这艘商船在中国装载了大量的瓷器等物品后出发,在勿里洞附近海域触礁沉没,在海底已经沉寂了千年之久。
出水文物共有67000多件,其中90%以上为陶瓷物品,另有30多件铜镜、30件金银器和18件银锭。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论称,这是一次千年前“中国制造”的集中展示。
沉船为阿拉伯常见的双桅或三桅三角帆船,可以证实早期阿拉伯世界与中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新加坡学者柯宗元兴奋莫名地称,此前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材料极少,大多只是传说,或者是出自欧洲早期的文字和口头流传,或者是在印度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被提及,或者是东南亚发现的石碑上有些许记载。“黑石号”的发现,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可靠证据,并将这一海上航行线路的开通推到了唐朝时期。
因此,2017年5月14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出现了这样一段讲话:“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话说回来。
“黑石号”的出水,引起了国内文物界的高度关注。黑石号运送货物基本来自中国,以陶瓷器为主,起始港口无疑为中国。但《文物保护法》第五条只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对于境外打捞中国珍宝的情况却没有涉及。
为了让“黑石号”回归,从2002年开始,国内的扬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向文物打捞狂人沃特法提出了购买意向。
沃特法提出宝藏必须整体购买,然后开出天价:4000万美金。
不过,印尼政府提出,沃特法拍卖宝藏所得必须与印尼政府分享。
最终,沃特法与印尼政府的分配方案未达成一致,宝藏未被推出拍卖。
新加坡“圣淘沙”机构(SentosaLeisure)手法灵活,其先购买了被打捞文物的数年展览权,随后筹资3000余万美元分批购到了宝藏。
即到2005年,新加坡人分批将这一宝藏完整落户在了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