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开山股份StarPeak项目并网发电/果麦文化两股东计划清仓公司股份

开山股份:

转型地热发电业务更进一步,开山股份StarPeak项目并网发电

【概述】

泡财经获悉,8月11日午间,开山股份(300257.SZ)公告称,StarPeak项目接入内华达公用事业公司NVEnergy的电网,电力最终出售至加利福利亚。根据购电协议,生产的电力可按70.25美元/兆瓦时足额出售。在成功并网后,StarPeak电站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有关税收权益投资及项目融资所需的满负荷可靠性测试、连续运营测试。

开山股份称,美国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在2021年批准中期能源可靠性采购要求,规定2025年前需采购至少1000兆瓦的地热能装机电力。2022年7月27日美国国会发布了关于《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的声明,其中的能源和气候条款计划在10年内向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项目投资3690亿美元。上述能源政策促使公司将美国作为地热投资开发的重点市场,OME董事会已经批准管理团队提交的到2025年至少建成净输出电力100MW的投资、建设的计划。目前OME已自购钻机并动员至内华达FishLake现场,即将开钻项目生产井。

【科普】

开山股份主营业务包括压缩机产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以及地热新能源开发、地热成套发电设备制造三大板块。

【解读】

公司StarPeak项目并网发电使得公司在运营地热项目增至5个,并将增厚公司地热发电业务收入。

通过梳理,开山股份是于2017年7月通过其全资子公司OME作价300万美元收购了位于内华达州潘兴县的StarPeak项目,2021年公司完成StarPeak项目一期12.5兆瓦(净)的开发建设工作。

据其2021年财报,公司地热新能源开发业务在印尼、美国和匈牙利已有4个四个项目在运营,总运营规模为98兆瓦。同时,在印尼、美国、土耳其和匈牙利有8个再建项目,总规模约为260兆瓦。

此外,公司还在不断获取地热资源。2022年2月,开山股份设立在新加坡的控股子公司KSO与Hitay先生签署了《InterInvestmentPte.Ltd.公司股权收购协议》,作价6000万美元收购对方持有的Inter公司。Inter公司拥有7家印尼地热项目公司,印尼项目公司持有印度尼西亚为数不多待开发的顶级地热资源,资源支持的发电潜力共为990兆瓦。

开山股份称,地热新能源开发、地热电站运营以及销售地热电站成套发电设备是近年来公司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2021年实现收入近5000万美元,在5年内预计可增长8-10倍。

事实上,地热发电业务已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动力。此前7月13日午间,开山股份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26亿元-2.48亿元,同比增长50%-65%。业绩增长主要是由于“2022年上半年印尼SMGP公司第一、二期机组实现售电收入2909万美元,对比上年同期收入和利润大幅上升;2022年上半年设备出口销售额大幅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SMGP地热项目三期50兆瓦计划2022年三季度前投入商业运营(初步确定在2022年7月);四期50兆瓦建设按进度进行;五期50兆瓦勘探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启动。公司预计五年内将拥有包括SMGP在内的10余个地热项目投入运营,2026年公司目标电费收入预计达到2.8亿美元,成套设备销售收入预计达到1.2亿美元。

信达证券分析认为,开山股份地热发电业务经过近3年的并网验证,公司地热发电站在可用性、发电效率、地热资源依赖度、投资成本、建设周期、全流程开发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得以凸显,装机规模逐年增长。2021年全球累计装机量为15854MW,2021年全球新增装机量为246MW,开山股份2021年地热发电装机量(包括EPC项目)约48.2MW,全球市占率接近20%;开山股份地热发电业务主要布局的印尼和美国市场地热资源丰富,同时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印尼RUPTL规划至2030年地热能原计划新增装机容量为3355兆瓦,占总再生能源计划新增装机容量的8%,而美国市场具有灵活的税收优惠制度和发达的新能源投资组合融资市场。目前公司地热业务技术全球领先,地热资源足以支撑长期发展,政策环境较好,在足够的资金支持下,公司地热业务将快速成长。

【相关企业业绩近况】

2022年半年度,开山股份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26亿元-2.48亿元,同比增长50%-6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15亿元-2.37亿元,同比增长49%-65%。


果麦文化:

业绩惨遭滑铁卢,果麦文化两股东计划清仓公司股份

【概述】

泡财经获悉,8月11日午间,果麦文化(301052.SZ)公告,公司合计持股11.82%的股东经纬创达(杭州)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及其一致行动人杭州经天纬地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计划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851.25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1.82%。

【科普】

果麦文化从事的主要业务分为图书出版发行业务、互联网业务及其他衍生业务。

【解读】

根据公告,经纬创达、经天纬地合计持有果麦文化股份851245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82%。计划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两位股东合计减持股数、减持比例皆与所持份额相等,即经纬创达及其一致行动人经天纬地准备清仓。

这两位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均是果麦文化上市前获得。此次减持,或将对公司股价造成较大程度抛压。果麦文化最近5个交易日的日均成交额为7762万元。

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营收4.61亿元,同比增长29.83%;实现净利润5,669.89万元,同比增长40.09%。彼时,公司将业绩增长归因于:整体图书市场在2021年基本摆脱了新冠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公司探索并践行“出版+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公司纸质图书原有的线上和线下渠道销售均有较为明显的上升。

迈入2022年后,公司业绩惨遭“滑铁卢”。一季度净利润仅实现419.44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3.06%,不过,其一季度扣非净利润仍增长50.34%。其一季度下滑主要原因是电影《四海》采用收益法计算的公允价值较投资成本减少820万元,导致非经常性损益出现亏损。

不过,上半年果麦文化曾遭遇疫情冲击。果麦文化在投资者调研时曾称:“受到疫情的影响,3月我们在廊坊也受疫情的影响,快递也发不出去,然后4-5月上海整个城市封控,包括快递的影响,整个上海的图书需求肯定是清零了。”

可是,果麦文化显然对上半年业绩预期向好,其在6月22日投资者调研中称,“《四海》业务是亏损的,管理费用也有增加,刨除特殊的一次性影响,公司整体业绩增长,预计上半年净利润还是会有一定增长。”

公开信息显示,果麦文化仍处于出版公司的传统模式,即图书经销模式中。2021年公司图书出版发行业务收入3.7亿元,占到总营收的80.3%。公司曾表示,电影从来不是果麦的主营业务。过去投资了他的4部片子,3胜1败,败的就是《四海》。

据悉,公司投资《四海》成本为1300万元,最终亏损超过700万元。之前,公司所投电影还有《后会无期》(2014)、《乘风破浪》(2017)、《飞驰人生》(2019)等。据统计,2018年-2020年,公司电影投资收益分别为1394.72万元、817.87万元、0万元,占同期利润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20%、13.69%、0%。

此前,兴业证券发布研报称,公司具备较强的版权获取能力,致力于带来更多优质内容,依托内容和互联网交互驱动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厚业绩。但是,兴业证券下调此前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22年归母净利润由0.76亿元下调至0.57亿元。


本文首发于泡财经风口解读专题,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