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大节。农历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循序五月为午,因称“午月”;“五”通“午”,阳数,端午节故称“端阳、五月节”。别称另有端五、重五、重五节、重五日、天中节、夏节、菖节、蒲节、菖蒲节、艾节、龙舟节、沐兰节、浴兰节、粽子节、解粽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蜡节、都阳、屈原日、诗人节(新中国曾命名)、龙日、午日、灯节……
端午广泛流行汉族,及藏、苗、彝、布依、朝鲜、满、侗、白、土家、哈尼、傣、拉祜、纳西、土、达翰尔、仫佬、羌、布朗、毛南、普米、京、鄂伦春等二十余个兄弟民族。另还端午远传国外:传入韩国作“山神祭祀”,称“江陵端午祭”;传入日本、越南、新加坡等,本土化为各自“端午节”。
端午源说纷纭。如:1、缅怀屈原。始见南北朝,唐宋以降渐成盛节。2、纪念孝女曹娥。始见东汉《曹娥碑》。3、迎涛神。江浙缅春秋吴忠臣伍子胥冤魂。4、图腾崇拜。源古吴越图腾祭祀“龙节”。5、避“恶日”。先秦巫俗称五月毒月、五日恶日,当避。6、夏至。唐以前于夏至,过春节至中秋之“夏节”。7、纪念秋瑾。
端午饱涵“趋吉辟邪”,流淌一份情缘、一种精神,凝聚厚重传统文化,成为集心态、物态、行为和制度四类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节日”。节俗与“源”相应,主要有:1、纪念先贤之俗:主要缅怀屈原,赛龙舟、吃粽子等。另有地域性纪念伍子胥、勾践、曹娥、袁崇焕、于谦、秋瑾,乃至张天师、钟馗等等。2、趋吉辟邪之俗:昔除五毒、食五黄、悬五端、沐兰汤,今挂艾叶、菖蒲,喝雄黄酒;残存新妇携婴儿回娘家“躲端午”。3、强身健体之俗:节日出门“踏百草、斗百草”,防治百病。另“踢石球”(蹴球)健身。4、游艺娱乐之俗:赛龙舟(夜、旱龙舟),唱龙船歌,斗草、斗虫、斗兽,骑射、打马球,等等。
国务院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端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苏州端午习俗。于2007年12月14日公布《关于修改的决定》,将端午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旋于2008年起实施。2009年,端午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守望中国节——中国民协2012年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回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