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等人在质疑声中接班出演《茶馆》,至今已有20年
有关《茶馆》的每一个瞬间都注定铭刻于历史之中——1958年首演,1980年代表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1992年“黄金一代”谢幕,1999年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冯远征、吴刚这辈演员在质疑声中接班,2018年走过700场,2019年“中生代”版进入第20个年头……
今日,《茶馆》重新“开张”,当年的“愣头青”终于熬成了“老几位”。
梁冠华
在人艺只保留王掌柜一角
20年前,只有35岁的梁冠华带着张大民式的笑容当上了王掌柜,有人说他身形太胖,不像旧社会的人,也有人说他演的王掌柜多了喜感。但梁冠华说,“即便是小人物,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一生是悲剧,谁不愿意高高兴兴生活?但事与愿违,幽默感是有悟性的人被逼无奈后从心底生发出的解药。”
都说每个男演员皆有一个哈姆雷特梦,但人艺的男演员做的却是“王利发梦”。在让每个人都五味杂陈的《茶馆》建组上,梁冠华被认为是“除了女的和王利发都能演”,这在后来被数次提及,没承想却是一语成谶。
第一次通过家中的9英寸电视机看到《茶馆》,梁冠华就觉得这个戏和当时的《于无声处》《枫叶红了的时候》《救救她》等所谓的伤痕文学作品不一样,演的就是身边的人和事。《茶馆》让梁冠华初识人艺,后来人艺招生,他就来了。如今,很多去年刚进剧院的新人就有机会在《茶馆》中跑龙套,但对于梁冠华这代演员来说,能进《茶馆》剧组无疑是对演技和人品的双重肯定,《茶馆》曾经是那代人的奢望。“我很羡慕现在的年轻人,也替他们惋惜,没有了这种欲望的过程,珍惜的成分会少很多。”
梁冠华自言幸运,人艺三出代表性剧目他都有幸参与其中,“舞台上一派生活的《茶馆》、宽袍大袖浪漫恢弘的《蔡文姬》、现实又先锋的《狗儿爷涅槃》”。而如今,梁冠华在人艺舞台唯一的保留角色只剩下王掌柜,新的剧目计划目前还没有,“因为没有能够勾起我欲望的剧本”。作为这拨儿“中生代”演员中年纪最轻的,梁冠华的王掌柜正是炉火纯青时。
冯远征
当年曾抗拒出演“松二爷”
还没接演《茶馆》时,冯远征对台词的熟悉程度已经能够做到别人随口说上句,他便能接下句。但从进入剧院便被定位为“小生”、第一个角色是从曾文清起步的他,却因为在人艺小剧场的那个《茶馆》建组会后闹心了许久。“宣布我演松二爷后,我非常抗拒。我给院长刘锦云打电话,说我不适合这个角色。总之就是给一切能跟大导(林兆华)说得上话的人打电话,说哪怕跑龙套都行,就是不能演松二。后来刘锦云院长跟我说,‘如果你承认焦菊隐先生是大师,你想想他为什么没有选蓝天野演松二爷?所以你必须演,不演就辞职’。其实我也明白院长的立场,如果同意我撤了,还怎么管理整个剧组?”
既然进了剧组,冯远征反而静了心,“不能带着情绪,一定演好。有了这样的经历,后来出去拍戏,即便是碰到不舒服的事,我也不会动气。”冯远征原本对于《茶馆》的想象,除了身形瘦溜的角色,自然也有一个“王掌柜梦”,“据说何群导演拍《茶馆》时,所有找到的人艺男演员都表示自己想演王利发。对我们而言,从开始的照葫芦画瓢,到现在我们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表达;从骂声一片,到逐渐被观众接受。如果说人艺是能够给你带来荣誉感的剧院,那么《茶馆》就是那个能够给你带来荣誉感的剧目。”
一部《茶馆》,30多个演员演50多个角色的规制,古今罕有。剧组每一次的聚会,排练场都是“满坑满谷”,而今年的排练场内则多了两排青春逼人的面孔。作为演员队队长的冯远征介绍,他们并非剧院的正式演员,而是今年参加人艺演员招考的在校生。“人艺将演员招考的时间前置了近半年,目的就是让年轻演员在耳濡目染中能够尽快‘合槽’,也能在相对长一些的时间内考查出同学的人品。”
冯远征还透露,“以往我们的招考可以用比较‘盲目’来形容,谁表演好就要谁,但是近两年我们改为了定向招聘,希望做到按行规录,也就是缺什么招什么。看看现在的《茶馆》剧组,李珍老师饰演的庞四奶奶,我们就很难找到B组演员,饰演黄胖子的演员我们甚至还要从外面借。现在艺术院校招生,基本招的都是男女主角,行当不全已是多年顽疾。 ”
濮存昕
还得找找舞台表演的味道
这两年濮存昕常念叨,“《李白》是演一场少一场了,《茶馆》这样的戏也需要渐进式地把角色往下传,剧目的这口气不能断。”尽管常四爷这个角色已经演了20年,刚刚从新加坡演完《哈姆雷特》归来的濮存昕从《茶馆》排练开始,都是靠打膝盖封闭坚持着,每每从坐姿站起时都要缓上好一阵。
濮存昕至今都记得20年前这版《茶馆》首演时,黄宗江老师看完只说了句“拿下来了,不容易”,“那时我们真是挺不好意思的,老前辈对我们不以为然,甚至还有点失望。这些年都在提接班,我们好像也成了年轻人的坐标。但我们还是先把自己弄对了吧,自己都不对,还说什么呢?”
“都说欣赏的层次有三步:看、赏、品。到了‘品’这个层次的观众,再看戏时参与感会比较强,对作品的底蕴已经了如指掌,而我们也应该更老到一些了。老舍先生的台词我们自己也是场场陶醉其间。前些日子我又看了遍老版的视频,老前辈们的对手戏有着太极推手的感觉,我们现在还做不到。那种纯粹的舞台表演的味道我们还得再找找。那种含而不露、质朴的东西太值钱了,如今的影视已经把表演衰减成了松弛自然,这种迎面扑将之感没有了。”
杨立新
兼任《茶馆》复排艺术指导
在饰演秦仲义的杨立新看来,《茶馆》每段都有解密的钥匙。“我们何其有幸,与前辈演员有叠加的时代,在我们美学观念建立的时候看的是他们的表演。70年代末恢复排练时,我们向老前辈学习了不少东西。那时的演出,导表演对每个人物色彩的界定是溶在血液、刻在骨头上的,舞台上群星璀璨,以至于很多好演员都显露不出来了。童超先生的庞太监简直就是我们心中神一般的存在。为了这个角色,他曾专门去了一个给太监养老的机构跟他们聊天。现在我们的影视剧,一演太监就是公鸭嗓,其实不是这样的,童超先生当时的发音借鉴了宋雪茹老师的声音。但我们那代演员,离那个时代已经非常久远了,所以表演没有温度,如果现在‘内九外七皇城四’还在,就大不一样了。”
对于“《茶馆》复排艺术指导”的身份,杨立新一直不敢接招,“我就是个召集人。”一本有关《茶馆》舞台艺术的书已经被他翻得不能再旧了。而每一轮的复排,他也都尽可能从局部往对的路上校正,至于什么是对,杨立新说:“演不好没关系,您别糟蹋。”
文/本报记者 郭佳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统筹/刘江华